APP下载

碰撞与冲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8-12-17刘岩

理论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措施

刘岩

摘 要: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界60年代的西方,并于80年代前后达到鼎盛,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8 — 0045 — 03

后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并很快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20世纪80代前后,后现代主义达到了鼎盛时期,凭借着对整个西方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猛烈质疑与批判而震慑于西方思想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后现代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影响力与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碰撞。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其思想和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的人生,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民族的命运。正如司马光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1〕。本文就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其消极影响相应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应对措施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產生与西方社会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科技和理性极端发展,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剥削人民,获得利益的工具,并对外扩张掠夺,致使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社会也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利和生产的社会化日益严重,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矛盾的加剧引发政治上的危机,人们生存状态日益恶化。加上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受着威胁。一些学者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其理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反对中心和基础,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与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即物质。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世界是存在“终极源头”的,反对基础主义,反对“始基”的存在。它否定本体论、本质论、本源论,提倡人们去关注角落里被忽视了的现象,也就是那些非中心和次要的东西。后现代主义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否认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寻求差异,认为事物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由间断性、多元性、模糊性、散漫性、变形等不同的概念共同勾勒出的一个相对复杂的范畴,其中仅变形一词就包含了诸多概念,如差异、间断、分解、解构、分裂,更不用说散漫、多元这些术语了。所以,后现代主义者用一种打破常理的理念来对抗一切世界的终极本源。”〔2〕

(二)反对整体性,统一性,寻求多元性。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事物内部都是有联系的。而后现代主义则否认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认为世界是特殊化、多元化和碎片化的世界。同时,它注重创造性,认为不同立场、不同阅历的人在不同情景、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它批判现代思维的封闭性,反对真理符合论,从而采取多角度开放式分析的思维方式。

(三)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和主体性

理性是现代主义推陈出新,反对封建主义的强有力武器,而正是这种以往被人们所极度推崇的理念,恰恰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学者的众矢之的。他们认为现代主义者将理性置于上帝的地位,作为全新的崇拜力量,而后来现代主义走向极端,也有过分强调理性的原因。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虽然现实中的压抑和奴役的根源被现代性、科学理性所破除,但却又设置了新一轮的压抑和奴役,也就是说,前面的反封建、反神学全是无用之功。”〔3〕因此,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摧毁和解构现代性的理论,将理论以及理性等同起来,加以拒斥和消解。后现代主义者还主张消解主体性,他们认为主体的存在意味着主客二分的存在,他们主张取消主客二分法,世界不存在人与物的关系,而是物与无的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因其独特的影响力,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但它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主张多元与创新,追求个性,消解主体,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同时,它对理性、基础性、整体性的反对,又为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一)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社会和教育所强调的同一性、整体性形成强烈碰撞,否认“始基”的存在。有利于大学生摆脱束缚,不再墨守成规,勇于向传统挑战,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从而有利于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理智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用多元化的思维去探索多元化的世界,提高判断能力。后现代主义理论反对中心和对差异性、不确定性的追求,也体现了其理论的解放性和超越性。有利于大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思想,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传统的崇拜,敢于超越传统,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新思维、新方略、新行为,在理论和实践双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活动。

2.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养成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主张取消主客二分,消解事物的主体性,认为万事万物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张限制发展的‘稳态经济模式,提倡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4〕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环保意识的培养,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消除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点,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另一方面,它反对中心主义,强调不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尊重他人,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1.多元化思维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思维,对本质中心、理性、确定性等的解构和消解,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更好的认识多元化的世界,但它把多元化,多视角化的态度扩大化,则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西方思想的传人和大众媒体的高速发展,多种思想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少,往往在这些多元价值观面前缺少正确判断和分析。后现代主义反中心理论,则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指导思想产生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由这些思想蔓延,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去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在大学生中滋长,腐蚀其思想,不利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于在多种价值观面前丧失判断力,无所适从。

2.反中心理论对削弱对道德和责任的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反中心、反权威使得大学生们获得话语权,独立思考,向传统挑战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的不屑。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责任限制了人们自由的行为活动,完全没有必要用责任约束自己。一方面,这些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形成利己主义的思想,做事从自身出发,社会责任感缺失,逃避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忽视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对传统美德的不屑,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的滑坡,对于谦虚、诚信、尊重他人等美德不屑一顾,近年来,被媒体爆出的论文造假、校园暴力以及师生关系恶化等情况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主体性和能动性消解致使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生。

后现代世界中的人因为失去了主体性、能动性而毫无半点情感,热情可言,正如后现代画家沃霍尔所说:“我想成为机器,我不想成为一个人,我像机器一样作画。”〔5〕这会使一些大学生丧失了进取心,对一切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从而无所事事,游戏人生,荒废学业和青春。当今大学校园内,享乐主义盛行与此具有密切的联系。找不到正确精神依托的大学生们,将自己的价值取向投入对物质盲目的追求,持着无所谓、无追求、无思考的人生态度,贪图享乐,致使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滋生。

三、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后现代主义是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消极影响也不能被忽视。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抵御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本文就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方面这一方面来寻求消除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教育理念上树立主体间性的新型教育理念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原因是出自它对于主体性的消解这一观点中蕴含着对个人的尊重,据前面分析,可知它认为万事万物即为主体又为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亦采取这种理论,“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和学生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从而可以消除老师对于课程完全的主导地位,增加对于学生情况的尊重,增加双方互动。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更大程度上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状况,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学生感觉到被尊重,且教学更符合其要求,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体,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和内容的整体把握,不致于给予学生过度自由,丧失对课堂的控制力,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和行为的规范。

(二)教育方式上改变一元化的教育模式,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因材施教。

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灌输,方法主要是说教,这与现实严重脱节。灌输式教育无法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受教育者通过现实生活来理解和实践社会的道德要求,从而把道德教育置于封闭状态之中。而多元化的思维使学生日益活跃,很难再接受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从学生的丰富性、差异性和多层次性角度出发,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培养方案。另外,还要采取多种教育途径与之配合,充分利用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形成新型的互联网加的教育模式,以新式教育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三)教育内容上核心教育与多位品德教育并行。

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心的消解,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育。同时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增添新的内容。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品德修养教育,努力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核心教育和多位品德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仅后现代主义思潮如此,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和多元的世界,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我们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必然有糟粕混迹其中。大学生是最易接触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的群体,而由于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且缺乏生活阅历的特殊時期,因此,必须要努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辨别力和判断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不良影响,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闵天.中国为人处世格言词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20.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8.

〔3〕李辽宁.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8,(05).

〔4〕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3.

〔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41.

〔6〕侯灵华.后现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影响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后现代主义设计
阅读练习
碎片与游戏
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