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与新时代治国理政

2018-12-17胡晓地

理论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论语孔子

胡晓地

摘 要:《论语》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如何制定大政方针、如何使用人力资源、如何做好对官吏的管理、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应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治理国家等。学习借鉴这些思想,可以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有助夯实治国理政的文化根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落到实处。

关键词:《论语》;孔子;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8 — 0023 — 03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献,包含大量治国理政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虽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它对国家治理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我们汲取其中的精华,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借鉴,就是要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在自身传统优秀文化之上,进一步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助我们在具体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对传统文化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关于大政方针的制定

首先,大政方针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即便改变,也应渐进实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让民众有可预期性。孔子认为文明是逐步积累的,不能对以前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也因此“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损益”就是在保持制度基本架构不变的前提下,对局部作微调,去除明显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增加因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损益的过程又是开放的,它要求博采众长,不能闭门造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认识到政策演变有其路径依赖,应接受历史现实,不好高骛远。

我们讲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是要尊重前人的历史性探索、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既立足本国的历史文化,坚持走自己的路,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需要有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做到战略上准确判断、科学谋划,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作为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这些与《论语》的渐进变革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制定政策要讲求实效,不开空头支票,还要努力落实政策,不搞形式主义。孔子提倡“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赞赏“行不由径”(《雍也》),反对投机取巧;强调“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堅持“有恒”(《述而》),不能“中道而废”(《雍也》)。

我们讲“政贵有恒”,就是抓工作要有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我们讲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尤其要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中央特别提出“反对形式主义,重在解决作风飘浮、工作不实,文山会海、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等问题”,强调要“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些都体现了《论语》的“讷言敏行”思想。

最后,要行中道,不能走极端。孔子指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过于激进、过于保守,都属“异端”,前者是“过”,后者是“不及”,就危害而言,二者是一样的,即所谓“过犹不及”(《先进》)。行中道,要有“守死善道”的决心(《泰伯》),用现在的话,就要有政治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歪路,一旦步入这两个极端,都可能让我们犯难以挽救的颠覆性错误。

二、关于人力资源的使用

首先,要举贤远佞。孔子提倡“举贤才”(《子路》)、“远佞人”(《卫灵公》)、“举善而教不能”,强调“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以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大量事实证明,用一贤人则有群贤毕至。我们讲“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就体现了“举直错枉”的精神。

其次,要用人所长。孔子评价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宪问》),这告诉我们“人尽其才”是把他放在适合其才能的位置上,并非提拔到更高层级的岗位才好。我们讲用人得当,就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做到求贤若渴地寻觅人才,如获至宝地发现人才,各尽所能地使用人才。我们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宽容干部在工作中尤其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不搞求全责备。我们讲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就是对孔子“不拘一格”用人思想的深化。

最后,既要讲团队合作,更要讲各司其职。孔子称赞郑国的四位能臣合力为国:“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他非常强调每个人要恪尽职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才是“君君臣臣”的本意(《颜渊》)。孔子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是告诉我们每个位置都需要有特定的知识,不能以为职务越高,就掌握了更多的真理,可以指手画脚。我们讲团队合作,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我们讲各司其职,就要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意识,敢于作为、善于作为。

三、关于干部管理制度

对官吏的管理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首先,官员要做好率先垂范,导民向善。孔子强调正人先正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在他看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官员要意识到自己对社会风尚的示范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其次,官员要带头遵纪守法,努力使自己“约之以礼”(《雍也》)。

我们讲对干部的管理,要抓“关键少数”,就是要让高级干部做出表率,以上带下,形成传导机制,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塑造良善的社会风气。我们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就是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每日三省”(《学而》),能常“内自讼”(《公冶长》),及时反思自身工作和领导责任,以求不断改进。

官员还要勤政廉政,努力为民减负。孔子认为官员宽以待人,“宽则得众”(《尧曰》),不能“居上不宽”(《八佾》)他称赞郑国的子产“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公冶长》),指出官员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针对冉求帮季氏敛财的做法,他要弟子们“鸣鼓而攻之”(《先进》)。孔子这一思想也影响到他的学生,当鲁哀公抱怨赋税不够用,有若告诉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

我们讲要改进工作作风,简政放权,让百姓少跑腿,降低行政成本特别是“三公”消费,减少各种税费,切实为企业减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我们大力惩治腐败,对人民群众痛恨的官员贪腐行为“鸣鼓而攻之”,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赢得党心民心,用实际行动表明,让百姓富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

四、关于社会福利政策

一是要先富后教。据说孔子去卫国,见到摩肩接踵的人群,感叹:人真多啊!驾车的冉有问:人多了,该做什么?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又问:富了以后,又该做什么?孔子回答:教育他们(《子路》)。而身体力行地教育他们自立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我们讲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是让全体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全体国民进行价值观教育,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们讲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就是让部分贫困群众去除“等靠要”的思想,立志气、卖力气,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勤劳致富。

二是要社会和谐。孔子及弟子非常重视社会和谐,他的学生有若倡导“和为贵”(《学而》),孔子提出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一国统治者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然好(《雍也》),做不到,最好也能“惠而不费”,也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孔子主张“周急不继富”(《雍也》),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不能为了讨好小部分民众,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否则结果很可能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

我们提出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我们讲“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要更好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毕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讲“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政府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保障公共服务,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我们的福利政策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图一时的政绩而牺牲长远的发展。

三是要使民无讼。在孔子看來,一个和睦的社会不应有太多的官司,“无讼”就成了他的理想之一(《颜渊》)。即使一时难以做到,也要对那些身陷囹圄的平民寄予同情,而非幸灾乐祸。当我们把这种“哀矜而勿喜”的同情心(《子张》),延伸到动物身上,做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也就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

我们高度重视民事诉讼调解,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维持和乐的社会氛围。我们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就是要依法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改进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在更高层面上落实传统的“哀矜而勿喜”意识。当我们把对动物的不忍之心与环保理念相结合,就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强化每个人珍爱生命、与人为善的意识,大大提升国民的精神文明水准。

五、关于国家治理的价值观

首先,统治者要施仁弃暴。孔子主张“去兵”(《颜渊》),赞赏管仲襄助齐桓公“不以兵车,一匡天下”(《宪问》);提倡“胜残去杀”(《子路》),告诫季康子“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另一方面,统治者要代表国家垄断暴力机器,扶正压邪。在孔子眼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征伐必定要运用暴力机器,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一定要由国家垄断暴力机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暴力机器的国家化。孔子意识到暴力工具不可旁落,必须由天子代表国家加以垄断,唯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暴力,否则社会将充斥暴力,退化到野蛮血腥的丛林世界。

我们讲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运用好法律这个尽美尽善的工具,把法治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我们讲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落实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国家垄断暴力机器的形式。我们反对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旨在形成国与国合作共赢意义上的“一匡天下”。

其次,统治者要搞诚信政治。孔子指出治理国家要行正道,不搞权谋,他称赞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他尤其重视“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权力的这一“正名”,是我们治国理政中更好运用权力的根本依据。孔子还强调要把“信”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学而》)。我们讲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是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对党的十九大的庄严承诺,完不成这些承诺,我们的治国理政将失去信用基础。

最后,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孔子告诫弟子“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其实是强调敬天法道,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以“不可陷、不可罔”的态度对待百姓(《雍也》),追求“近者悦,远者来”的治理效果(《子路》)。

我们讲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是要把宪法作为我们至高无上、必须遵守的“天道”;保持对法律的敬畏,是我们用制度治党、用制度管权、用制度治吏的根本前提。我们讲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就是要虚心向人民拜师,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解决领导干部的“知”的不足。我们加强普法教育,反对“钓鱼式执法”,就是要求执法机关不能以欺罔及构陷的方式运用权力,这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所必须的。我们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国人民作为世界最幸福的群体,为其他各国所艳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滋养我们民族不断兴旺发达的思想源泉。《论语》所蕴含的丰富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待我们深入发掘。它也是我们为治理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倍加珍视,更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思想中,让古老的华夏治理之道在中华大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