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实践策略

2018-12-08齐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有效互动实践策略游戏教学

齐越

〔摘要〕从学生和教师双重角度展开深度调研,立足于心理课堂,分析游戏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通过心理课堂中的游戏教学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心理课堂;游戏教学;有效互动;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30-06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心理课堂是切实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阵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心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教学手段,既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自主性,更能帮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体验、觉察自己及他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所感悟并做出改变。

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互动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那些只有教学表现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互动而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1]。游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师生有效互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丰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表达,并逐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性教育、干预、训练以及治疗的目的。因此,如何实现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二、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借助各种媒介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互动,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互动,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社会和伦理乃至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及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与专业成长。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努力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心理课堂中的游戏辅导模式是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取游戏的形式,探查学生内心的需要、冲突、情绪,并通过游戏降低防卫,促进表达、内省,同时利用游戏的操练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成长或练习成长,实现非娱乐性目標的一种辅导形式[2]。

现代教育倡导寓教于乐,而游戏教学形式无疑是对这项教育准则的最好解读。因此,课堂游戏教学这种方式手段,不仅能作为常规教学的有力补充,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师生互动,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三、基于问题展开问卷调查与课堂实录分析

(一)编制学生问卷,在小学和初中学段展开调研

选取上海市江宁学校小学三年级与初中七年级学生共375人,进行“心理课堂中关于游戏活动的调查”问卷调查,从游戏活动的主题类别、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及师生互动情况四个维度,调查学生对于心理课堂中游戏教学环节的感受与建议。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二)编制教师问卷,在心理教师群体中展开调研

教师版问卷从游戏活动的选择设计、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的综合表现、师生互动情况及课堂游戏教学的效果与评价四个维度调查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现状与困难。调研对象为上海市三个区县的心理教师,学段涉及小学、初中及高中(比例如图1所示),共回收有效问卷68份,从事心理教学工作的时间比例如图2所示。

(三)课堂实录分析与课后学生访谈

选取十节采用了游戏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近两年普陀区及我校的七节心理公开教学活动课与三节“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赛”一等奖比赛课),结合师生互动的类型(将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按互动的方向与性质分为上行型互动、下行型互动与平行型互动,具体操作定义如表2所示;表3为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课堂实录分析(如表4所示),归纳总结其游戏活动所属的教学环节与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类型与行为,记录优缺点,并在部分活动课结束后,对学生展开即时访谈。

四、现阶段中小学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

(一)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1.学生对游戏活动都十分喜爱,期望心理课堂上能经常出现游戏活动的形式,其中约70%的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兴致饱满、热情高涨;初中生随着自主意识的长足发展,倾向于只参与“我喜欢的游戏”,自主选择性有了显著提高,并且10%左右的初中生在选择参与游戏活动时除了主观意愿的表达,同时也将他人的眼光与评价纳入考量范围,害怕在游戏活动中出错,影响自己在同伴和老师心目中的印象。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增强,更加重视同伴关系及自己的外在形象。

2.80%左右的小学生在心理课堂上更关注游戏本身,认为心理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表情、动作、语速、声调等个人因素对游戏进程与效果影响不大;初中生则认为教师的情绪状态、肢体语言及精神面貌对游戏氛围与效果影响较大。可见,初中生对游戏互动的衡量已不局限于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更在意师生间共同营造的课堂氛围与自己在教师引导下的情感体验。

3.小学生希望老师在游戏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问答、一起分享,对教师的引导与协助较依赖;初中生则期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性,教师的角色作用仅仅是旁观指导游戏进程,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与展示的空间。

4.83%的小学生在心理游戏活动的评价环节,希望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缺点给予鼓励,并启发其他同学有更好的表现;而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尊心的增强,期待教师直接对优点提出表扬,评价环节更多融入集体讨论,同伴之间各抒胸臆,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5.小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通过闯关比赛、动画情境及故事情境导入心理游戏,而初中生更青睐表演情境(角色扮演)与问题情境(较小学生有显著比例升高)的游戏活动呈现形式。这也凸显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具体形象性;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6.90%的小学生希望游戏活动出现在心理课堂的“新课导入”环节,而初中生则更希望游戏活动出现在“自主探究”与“提问导学”环节。可见,游戏活动在小学心理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用明显;而在初中课堂上利用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失为一种受欢迎的高效教学方式。

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心理教师也同样在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自主探究”及“提问导学”阶段较多使用游戏教学,与学生的需求一致,体现出了心理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应基于真实的学情与学生需求,游戏活动的设计与运用应取材于学生,依据其认知规律与心理发展特点。

7.小学生和初中生最喜欢的心理课堂游戏活动形式主要集中在“闯关竞赛”、“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与“实践操作”,以“小组合作”的团队模式展开活动更受欢迎。

从教师角度来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闯关竞赛”、“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实践操作”等类型的游戏活动也较易达成教学目标,这些形式的心理游戏活动显著提高了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游戏的内容设计与形式选择

小学生普遍认为心理课堂中的游戏对感受或领悟本节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初中生则认为影响一般;80%以上的小学生课后仍会经常和同学、伙伴或家人一起再玩类似课堂上的游戏,初中生则不然,课堂游戏迁移到生活实际的概率大大减少。

2.教学目标达成

近40%的心理教师表示在使用游戏教学时,经常出现学生过于关注游戏过程,而忽略本节心理课活动主题的情况。教师缺乏有效改善措施,学生开心过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较难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因此,除了游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其与其他主要学科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与迁移也影响着游戏教学的实际效果与目标达成。

3.课堂管理

心理教师反映课堂游戏教学中遇到的较大困难是纪律管控与课堂管理,因心理活动课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均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不同。现今心理健康教育虽得到了重视,并被安排进了课表,但两周一次课的频率与其他学科是远不能比的,心理教师“出镜率”之低导致了心理活动课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难以连贯地训练和养成。而游戏教学的运用对课堂纪律与活动秩序的要求较高,因此,经常出现“混乱”的游戏场面,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另外,心理课课时少,班级人数多,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教室环境或硬件设施不达标(如无心理专用教室)等原因,也给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互动造成了困难。

五、促进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策略

心理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是体现教学步骤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学生学习感悟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心理教师应努力采取措施,确保课堂游戏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的有效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学生在参与心理课堂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一)创设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氛围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才能被激发起来,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1]。有效的游戏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放松自我、流露真情,促进团体成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动团体成员相互信任和真诚分享。

2.重视师生间的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交流途径。心理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语言表达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能够灵活运用非语言交流,以便师生及时沟通情感,形象地传递知识信息,深化语言表达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在心理课堂游戏教学中,教师辅以适当的非语言形式,如关注、期待的神情,信任、鼓励的目光,满意、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的情感信息,并对有关的信息及时反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饋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3.创造和谐的情感环境

创造和谐的情感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互动效果的好方法。心理课堂的游戏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多是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传递,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期待的目光、由衷的称赞、肯定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

(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内容

1.游戏主题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游戏互动的主体和参与者是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突出的兴趣与心理需求,根据学生兴趣来确定活动主题,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游戏活动的形式选择需更加贴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特点为基础,尊重学情的差异性。

2.促进学习迁移与实践运用

心理游戏活动虽然富有趣味、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也较高,但作用一般限于活跃课堂氛围、调节学生情绪,真正能被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反复操练、实践运用的游戏活动相对较少,不能实时促进学生思想、情绪及行为的有效改善[2]。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游戏活动时,应更多考量其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与如何促进正向学习迁移,提升游戏活动的生活化与实操性,将心理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相联结,增强游戏活动的效用。

(三)运用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

1.运用环节符合学生期待

心理课堂游戏教学的运用环节需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与特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符合学生的期待,使心理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更加高效流畅,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游戏教学目标更易达成。

2.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

心理课堂游戏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不断开拓创新,结合时代潮流与文娱热点,倾听学生的心声,收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尽可能赋予游戏活动更多的内涵,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更让生生互动积极热烈起来。

3.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发展,更倾向于参与“我喜欢的游戏”,自主选择性有了显著提高,个体独立性增强,在心理课堂游戏活动中期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从低年级的全程引导协助到高年级旁观监督游戏进程,逐步将游戏主导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与展示的空间。

4.积极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心理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游戏活动,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发言、动手操作、相互启发,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活动过程,主动探索发现、感悟分享、获取知识,以积极融洽的生生互动带动高效和谐的师生互动[3]。

(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巧

1.游戏进程的节奏把控

心理游戏不要过多,耗时不要太长,既要达成活动目标,又要完成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度”的把握十分重要。为避免秩序混乱、学生过于吵闹等现象,教师应时刻关注游戏进程,把控好节奏,及时引导,全程监控。提前向学生明确主题,做些必要的预设和铺垫,在游戏规则流程上与学生达成一致;出现问题及时纠偏,耐心指导,引发思考;注重过程与分享,而非游戏结果。

2.巧妙设计游戏提问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的巧妙提问对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心理课堂上巧妙设计游戏活动中的提问要遵循如下四个原则:一是要注意提问方式,让学生愿意回答,尊重学生的意愿;二是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回答、有内容可答;三是多提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多说;四是表扬鼓励,让学生敢说。

3.活动过程随机应变

心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口才、敬业的精神,更要有丰富的经验, 具备在课堂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当面对无法回避的矛盾冲突或意外提问时,应谨慎了解缘由,尊重学生的情绪与观点,把意外纳入预设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切勿武断否定学生,破坏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僵化师生关系。

4.注重分享,多元评价

心理游戏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如高兴、沮丧、紧张、放松等,此时学生的“心理防御”较低,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多体验、多思考,及时分享、讨论,否则游戏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游戏活动结束时评价与总结必不可少。在评价时,要将学生的过程表现作为主体,做发展性的评价;从多角度展开总结性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他人评价)及教师评价。通过在分享评价环节的有效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与认识,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5.完善教学准备

根据心理课堂游戏活动的需要,课堂最好能安排在心理專用教室,多媒体设施齐全,课桌椅可灵活摆放,随时调整活动小组,以保证游戏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参与课堂心理游戏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可通过社团的形式或分批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还可以设置竞争性游戏,确保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游戏的效果。

在实施游戏项目前,要明确游戏的参加对象、人数、游戏方式和游戏规则,游戏目的与课程的主题要有契合度。教师可以率先示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一堂课中游戏数量不宜过多,每个游戏的时间长度以5~10分钟为宜。

参考文献

[1]张娜.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教学与管理,2012 (24) :130-131.

[2]何元庆,姚本先,冯娟.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基础教育参考,2013(7):18-21.

[3] 石裹莹,刘远海.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策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 ,22 (6) :245-245.

(作者单位:上海市江宁学校,上海,20006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有效互动实践策略游戏教学
问题导引下的课堂有效互动内涵与特征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推动有效互动,成就精彩口语交际课堂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英语教师课堂互动反思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