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研究

2018-12-08张梦园曹运华王明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初中生

张梦园?曹运华?王明辉

〔摘要〕采用青少年同伴依恋量表和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河南省某市315名初中生进行测验,回收有效问卷251份,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同伴疏远维度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心理能量得分、人际适应性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优势感得分相关不显著;初中生同伴沟通维度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伴依恋对社会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同伴依恋;社会适应;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08-04

一、引言

发展与适应是人生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任务,学会适应是个体进入社会、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采用逃避、同化、顺应等方式应对所处环境的改变,从而达到个体与环境之间平衡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从出生开始就要为适应环境和完成社会化做好准备。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

依恋是指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牢固的、持续的情感联接,这种依恋的情感联接会对个体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依恋对个体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比较而言,预测性从强到弱分别为母亲依恋、同伴依恋、父亲依恋[1]。人的一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依恋对象也发生着变化。初中时期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开始摆脱最初的依恋对象——父母,与同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2]。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同学之间的情感支持会对其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产生影响,进一步印证了良好同学关系、特别是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意义[3-4]。由此可见,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关系会对其认知、情感、人格、行为、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早期,对个体而言,同伴可以有很多作用,包括可以带来亲密感、安全感和信任感,提供工具性协助,帮助个体获得行为准则等[5-6]。因此,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情感意义,不同程度的同伴依恋关系会使个体的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发展轨迹[7]。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不仅可以降低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风险,并且对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相反,不良的同伴依恋关系不仅与孤独感的产生有关,而且还可能导致个体与人交流出现问题,对他人抱有消极期待,社会功能受损[8]。

同伴依恋对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9]。进入初中阶段,个体的依恋关系从父母依恋为主转化为以同伴依恋为主。在初中时期,同伴依恋是个体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获得支持和亲密感的主要资源来源[10]。

国内关于依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中主要关注父母依恋的层面,对初中生的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初中生同伴依戀、社会适应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增强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某市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315位学生为被试,年龄为11~18岁。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97份,回收率94.3%。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51份(男生129份,女生122份),无效46份,有效率84.5%。有效问卷中初一93份,占37.1%;初二63份,占25.1%;初三95份,占35.8%。来自城市的学生有16人,占6.4%;来自农村的学生有235名,占93.6%。其中独生子女19人,约7.6%;非独生子女232人,占92.4%。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文献法。问卷采用笔答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测试完毕后收回问卷进行筛选。对所有采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编码,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工具

1.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中的同伴依恋量表主要用来测量11~20岁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共20个项目,分为2个依恋维度——沟通(15个项目)和疏远(5个项目)。其中沟通因素主要反映青少年和同伴之间沟通交流的程度;疏离因素主要反映青少年和同伴之间相互疏远不交流和感觉孤独的程度。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量表疏远维度的题项反向计分,其余题项均正向计分。总得分越高,表明青少年觉知到的同伴依恋的安全性高;反之,依恋的安全性低。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86。

2.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是在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所编制的测量初中生社会适应状况的量表。该量表共70个项目,分别由心理优势感(15个项目)、心理能量(17个项目)、人际适应性(18个项目)、心理弹性(20个项目)四个维度的分量表构成[11]。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会适应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9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目前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状况,根据被试在同伴依恋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的答题结果,分别计算不同维度及整体的项目平均数及标准差,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同伴依恋量表的总得分和各分维度得分每题平均分均在中间值3分以上,其中同伴疏远维度(M=3.81)的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同伴沟通维度(M=3.50)每题平均得分最低。社会适应量表的总得分和各分维度得分的每题平均分也均在中间值3分以上,其中心理弹性维度(M=3.35)的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心理优势感维度(M=3.16)每题平均得分最低。

(二) 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的双侧检验法,对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

结果表明,同伴沟通维度得分、社会适应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伴疏远维度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优势感相关不显著;初中生同伴依恋总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三)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回归( stepwise) 分析的方法,考察初中生同伴依恋对社会适应以及四个维度的预测作用,见表3。结果表明,同伴沟通维度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显著,同伴沟通维度对社会适应以及各维度具有预测作用;同伴疏远维度得分与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以及社会适应差异显著,对其具有预测作用。其中,同伴疏远维度与心理优势感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同伴依恋总维度与社会适应以及各维度差异显著,对其具有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现状分析

在初中生同伴依恋方面,从各维度每题的平均得分情况中,可以对初中生同伴依恋的现状作一个整体的推测和分析。

初中生在同伴依恋—沟通维度和同伴依恋—疏远维度的每题平均得分均在中间值3分以上,表明初中生与同伴间具有安全依恋情感,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初中生同伴依恋的总体状况良好,在同伴的信任和沟通方面上,介于“有时如此”和“常常如此”之间。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初中生处在青少年早期,是个体生命中生理、心理充满变化的关键期,面临许多有关自我发展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开始离开家庭和父母,最常接触的就是同伴群体,同伴能给初中生提供温暖支持,减少其孤独感,个体与同伴群体的沟通频率增加。

在同伴疏远方面,介于“有时如此”和“常常如此”之间。同伴疏远维度的每题平均得分比较高,可能由于本次研究的对象来自农村的初中生比较多。这些来自农村的初中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较少,与父母的关系较疏远,相对缺乏安全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和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信任,所以同伴疏远维度的得分比较高。这与某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2]。

在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方面,从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在心理优势感、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和心理能量方面的总体状况良好,得分介于“有时如此”和“常常如此”之间。在社会适应的四个维度方面的平均得分都很高,表明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水平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各种班规、校规,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行为处事符合中学生的身份要求[13]。其中心理弹性维度的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可能是由于学校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监管,不再一味只要求成绩,使初中生持续应对压力的心理能力有所提升,心理弹性维度的得分比较高。

心理优势感维度每题平均得分最低,可能由于本次研究的对象中来自农村的初中生比较多。来自农村的初中生更容易表现出自卑,其心理優势感得分比较低。

(二) 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1. 同伴疏远维度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同伴疏远能够预测社会适应,但是与心理优势感相关以及回归分析结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同伴疏远维度涉及的都是一些负面感受,这些感受影响初中生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由于同伴疏远是反向计分,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同伴疏远性越低,同伴依恋品质越好,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2.初中生同伴依恋总得分以及同伴沟通维度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同伴沟通以及同伴依恋总分能够正向预测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以及社会适应等。这与之前的预测基本相符,即同伴依恋品质越高,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期初中生离开父母,进入新的环境,身边的同伴群体给初中生更多的支持与陪伴,减少其孤独感。另外,初中生正在逐渐由与同性交往向与异性交往过渡,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害怕议论,所以向朋友的倾诉和交流增多。初中生同伴沟通和信任增加,同伴依恋品质好,进而个体在同伴交往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心理优势感和心理能量增加[14]。同时,在遇到挫折时有同伴陪伴和帮助,个体的心理弹性增强,社会适应水平增强。此时同伴是影响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与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指标[15]。所以,提高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增强初中生与同伴群体的沟通与信任。

五、结论及建议

(1)同伴疏远维度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对其有预测作用,但是与心理优势感相关不显著。

(2)初中生同伴依恋总得分以及同伴沟通维度得分与社会适应总得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对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由于同伴依恋对社会适应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并起着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宣传同伴依恋的益处,并从多个方面指导学生、教授学生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同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教授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同伴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初中生的辅导和干预。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其次,在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进行干预时,要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5.

[2]郑伟东.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性心理的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3]姜金伟.教师和同学支持对初中生生活滿意度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3(5):47-49.

[4]姜金伟,郝晓峰.初中后进生学科偏好成因探析——来自学生的访谈[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26 -30.

[5]雷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81-86.

[6]Ainsworth,M. S.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44(4):709–716.

[7]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J].心理学报,2011,43(4):410-419.

[8]Allen,J. P. The attachment system in adolescence.In J.Cassidy & P. R. Shaver (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M].New York:Guildford Press,2010.

[9]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王杰利,等.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66-70.

[10]钟歆,刘聚红,陈旭.青少年同伴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49-1158.

[11]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5,1(54):182-184.

[12]方双燕,桑青松,顾雅婷.中学生同伴支持、基本心理需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12):57-62.

[13]陈丽君,程利国.青少年依恋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21):75-77.

[14]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2):174-18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