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参与视角下社区协商路径探讨

2018-12-08莫申容

现代交际 2018年17期

莫申容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居民参与社区协商的意义与价值:能够有效弥补社区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利于提升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接着从积极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平台,鼓励居民发现社区发展问题,积极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明确利益诉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协商对策等方面提出了居民参与视角下社区协商路径。

关键词:居民参与 社区协商 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248-02

当前,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建立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居民通过社区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社区问题,让问题解决的思路得到了拓展,也是解决问题模式的创新。社会资本有所增加,有助于新型社区问题解决模式的建立,是基层政府深入到社区解决居民问题的基础,提升了问题解决成效。

一、居民参与社区协商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弥补社区选举民主的不足

民主包括选举、决策以及监督民主等,选举民主为居民提供了社区精英人物的选择权,但是却不能参与到评价与决策环节中。而协商民主能够弥补这种不足,让居民在决策与管理、评价等方面也享受相应的民主权利,体现一个完整的社区民主体系。在社区协商视野下,居民参与社区协商为居民融入社区提供了相应的机会,也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平台,这种方式有效地打破了精英决策的封闭状态,确保了社区的长效发展,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民主协商权利的进一步实现。

(二)有利于提升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

社区协商是理性对话与思考的过程,在社区发展中,居民是人力资本的关键要素,居民在参与社区协商的时候能够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每个居民都是智慧的宝库,通过鼓励居民参与到协商议事中来,能够确保社区居民自身的优质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整合,搭建问题解决的资源建设平台,从而为社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支撑,提升了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三)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作为基础性的社会单元,社区是基层民主协商路径实现的重要场所,也是跟居民活动息息相关的活动空间。对于社区发展来说,和谐的社区能够为居民带来正能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居民参与社区协商,能够让居民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也会产生社区管理的认同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居民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贡献社会资源等,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其主人翁意识,在社区问题解决之后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也是对居民参与价值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协商的热情,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居民参与视角下社区协商的对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诉求多样化是不争的事实。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型理念,要建立健全基层协商制度,实施“民主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社区问题解决机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从而促进社区多种问题的解决,实现社区的长效发展。

(一)积极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平台

社区协商的参与形式相对比较多,要能够结合具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并创新协商民主机制。作为社区协商民主的主要因素,协商过程的开放性是其主要特征,要为居民参与协商议事提供民主化的平台。社区协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社区问题进行协商,这是居民参与的力量的体现。要积极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平台,实现制度约束对社区居民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发挥居民骨干的作用,在民主制度中明确规定,骨干力量要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分类、汇总,还要具备问题应对能力,这样才能提升问题解决的针对性。要从制度上保障参与者的权利内容,保障其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社区“两委”人员可以创新工作方式,对居民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建立“社区问题作业坊”,需要制定具体的议事规则,并严格遵照这个规则对问题进行分类、排序,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解决策略,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二)建立居民自治沟通机制

沟通就是为了把信息和观点、情感等在居民中传递,并达成共识。在日常生活中,居民要对社区事务以及社区建设等表现出热情与“关注”,只有获取到了信息才能了解社区的事务,在关注社区之后才能帮助社区居民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社区存在的不足。在社区问题发现过程中,居民的直观感受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就是说,社区居民在生活中感受到社区生活存在的不便之处就是社区问题的反映。事实上,社区居民在发现和搜集社区问题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观察、民意调查等方式开展。一般情况下,问题发现的难度倒不是特别大,只要居民关注这个社区,存在基本的判断力以及观察力,都能够发现社区问题。我们以社区论坛为例,这是居民信息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社区居民可以把意见和建议在社区论坛中发表,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要注重社区论坛的多样化建设,能够体现其灵活性与特色性,可以在论坛中设立不同的板块,如向居民公开信息、居民生活以及意见反映等,通过论坛把居民跟社区管理者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双方互动的平等性。再比如,也可以设立民主恳谈会,通过管理者与社区居民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干群之间协商对话的创新,是居民参与的有效渠道之一。

(三)积极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

社区协商民主制度的理想操作人员就是具备公共精神的社区居民。在新时期,要积极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建立社区自治组织,这些公共组织也能够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反映给社区“两委”,也就是社区居民能够直接反映问题,也可以通过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核心力量描述问题。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协商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对这种公共精神进行客观评价,对社区居民参与协商的行为进行肯定,赞扬其为社区发展付出的努力。比如,可以把社区问题向社区服务项目转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更好地推动社区的发展,并把这些作为常态化的社区服务。此外,在居民参与到协商议事的时候还可以成立相应的行动小分队,随着小分队凝聚力越来越强,成员能力越高越高,再把这个小分队培养成为社区化的社会组织,通过发展这样的社会组织力量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协商议事,进而实现社区的良性发展。

(四)明确利益诉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协商对策

就当前我国多数社区反映出来的问题而言,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制度政策性的问题,一类是公共事务性的问题,还有一类是居民素质性的问题。制度政策性问题包括低保问题、养老社保问题等,这些不是社区居委会等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才能妥善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社区“两委”进行上报,并移交给上级政府部门进行研讨;而公共事务类问题主要是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不规范、社区内缺乏健身器材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居委会、物业等联合解决,有效整合社区资源落实到位;针对居民素质类的问题,比如,养宠物不文明行为、乱丢放垃圾行为、不按照规定停放车辆行为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等进行联合解决。在分析居民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后两类。在分清楚问题的具体类别之后,就可以对问题进行顺序的排列,遵照问题解决的逻辑,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解决容易的问题主要是为了积累相应的问题解决经验,提升居民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度,同时也是对社会工作者的鼓励。而先急后缓的原则,就是先解决比较紧急的事项,或者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事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排序的时候,可以采取集体投票的方式,协商解决问题。在社区某个议题解决了之后还要总结问题和经验,明确方法和流程,形成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服务流程,编制专业化的服务手册,为解决下一个问题做好准备。

(五)积极完善社区协商结果落实的监督机制

在居民参与视角下,要能够群策群力,积极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比如,社区党员、居民骨干等社区人员要积极动员起来,还要调动社会组织以及相关单位的参与积极性,积极联合社会其他专业服务机构等专业资源,提高社区居民发现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通过社区参与让居民相信大家有能力来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事实上,问题解决阶段的重中之重就是问题的监督与落实,这个工作由社区“两委”负责。实际工作开展中,“两委”的行政管理工作任务比较多,在监督与落实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无奈。一旦缺少监督机制,就可能会挫伤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会把问题停留在协商议事阶段,影响了事情解决的成效。因此,为更好地解决社区居民问题,需完善监督机制,可通过以下几种监督方式进行:社区居民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社区居委会监督、“第三方”监督。多元监督机制至关重要,这是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的关键,也是确保监督有效性的关键。

三、结论

综上所述,居民参与为解决社区问题提供了资源和智力支持,也为居民参与、发扬基层民主提供了平台,确保居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创新了基层组织服务基层群众的模式,要积极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平台,鼓励居民发现社区发展问题,积极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明确利益诉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协商对策,从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纯明,崔嵬,李志勇.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挑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

[2]余剑平.基层社区协商民主制度推行的实践困境及出路——对湖南省衡阳市"四会四议"制度推行的实践调查[J].文史博览(理论),2013(10).

[3]馬丽娟.社区参与中的协商民主机制运作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吴猛.社区协商民主:理论阐释与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1(2).

[5]孙江涛.居民参与视角下社区协商议事路径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