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假“驱逐”?

2018-12-08王李一

现代交际 2018年17期
关键词:柏拉图矛盾

王李一

摘要: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要将诗人赶出城邦的著名理念,从其道德化原则出发对以“荷马”为首的诗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诗人损害了城邦利益。与此同时,他又认同诗人及诗歌对城邦和心灵的影响,希望诗人能帮助哲学家维护城邦的利益。柏拉图对待诗人及诗歌的矛盾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矛盾的诗学思想。这些矛盾的背后,其实存在着某种统一。

关键词:柏拉图 驱逐 矛盾 诗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074-0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审视了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现状,他认为诗歌是对现实世界的影像的摹仿,是摹仿之摹仿,是影子的影子,不具备真实性,但是又肯定诗歌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诗是神灵的体现,诗人通过神的指示达到“迷狂”,从而窥见真理。因此他在卷三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对诗和诗人提出要求:即删除诗歌中恐怖吓人的词汇和亵渎天神、诋毁英雄的部分,留下嚴肃讲故事,歌颂神明和赞扬好人,利于城邦教育的诗人。但是在卷十中,柏拉图又继续对诗歌进行批判,认为诗人除了知道摹仿,根本是“无知”的,最重要的是,诗歌的虚假本性会迷惑人心,激发欲望等人性中低劣部分,让人远离正义。很多诗人无法做到柏拉图对诗歌的期望,出于对城邦的考虑,柏拉图改变态度要“彻底”将诗人“驱逐”出城邦。其实柏拉图对诗人的驱逐和对诗歌的批判都不是在否定诗歌的本身,而是出于他渴望构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这并不是真的“驱逐”,而是对诗和诗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柏拉图的经历

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404年,这场战争让古希腊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化:由于雅典战败并无条件投降,宣告雅典从全盛开始走向衰落。斯巴达人在雅典建立的僭主政府推行暴政,导致社会动荡,党派斗争激烈。而此时,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冠以“破坏城邦”等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经历了这一切的柏拉图对现有城邦制度十分反感,厌恶当时奢靡且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并猛烈抨击诗人,认为他们取悦观众而宣扬享乐等陋习,导致了诗歌的“堕落”,在社会功用上起了消极作用。柏拉图认为现实的所有城邦都治理得很差,渴望通过投身哲学,引导人们分辨真正的正义,创造理想的城邦和道德的政治体制。

二、诗人的“罪状”

古希腊人认为诗来自神的指示,诗人通过神赋的“灵感”进行创作,因此早期诗人是原始神学的阐释者,还具备各种知识和技艺,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普遍接受的灵感说,在《伊安》篇中指出,以荷马为首的诗人的创作,都是神灵附体的表现形式。然而他又话锋一转,说再高明的诗人也不过是神的传声筒,而其本身是没有创作能力的,是“无知”的。他们通过精心虚构的谎言,利用华丽的文字和节奏迷惑人们,都是为了能流芳百世。

另一方面,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论证出诗人为了达到某种震撼人心的效果,通过亵渎神灵和贬低英雄的形象,而达到某种戏剧效果,这些“故事”都会造成人们的精神缺失。在柏拉图看来,神是至善至美的,是真实、纯一、永恒,是一切好事物的因。人世间的一切苦难不幸的坏事都和神是无关的。英雄作为维护城邦的卫士,本应具备勇敢、正义、克制等美德。而诗人则抹杀了神性的真善,英雄的美德,这些非理性的谎言会污染青年儿童的心灵,会让城邦卫士变得软弱,会导致人心远离正义,走向堕落。柏拉图痛斥了“无知”的诗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用他的道德化原则去评判诗歌,所以在《理想国》卷三就提出了要将诗人请出城邦的设想。

柏拉图坚信,在一切变化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纯一稳定的存在,提出了“理念”(eidos)与“物”对立的哲学本体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是精度最高的存在。人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追寻真理。然而,他认为,包括诗在内的所有艺术都是“摹仿艺术”。诗人不仅难以靠近真理,甚至还不如工匠制作的实物。著名的“床喻”就是柏拉图为了说明诗人仅仅是摹仿之摹仿者而提出。他认为摹仿没有实际的积极意义,都是误导听众的。在他所描绘的理想国中,所有人都在做有用的事,哲人王统治管理国家,卫士们保卫城邦,尽管诗和诗人有时能使人心情愉悦,却没有别的用处,留着也是多余,只好将其送出。

三、对诗人的“管理”

在古希腊,诗歌是教育的重要传播手段,是文化的传承者。在柏拉图看来,诗歌的方式是初期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比起哲学,诗歌更能通过“讲故事”而打动人心,教人贴近真理。事实上,在理想国的教育体系中,诗学教育就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部门。因此,在刚提出“驱逐”诗人的主张后,他又表明“严肃讲故事”的诗人可以保留下来。他这样论述道:“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个真理,只有歌颂神明和赞扬好人的颂歌才允许进入我们的城邦,如果你允许甜蜜的抒情诗和史诗进入,那么快乐和痛苦就会取代公认为至善之道的法律和理性,成为你们的统治者”。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反对的是那些靠小聪明进行摹仿的诗人,并不是对诗和诗人的彻底否定。柏拉图认为,要建立理想的城邦,诗人必须被严格地管理。他们遵守对诗歌的规范,去赞颂神明及英雄,去传播有利于人心灵美好的故事,让儿童通过耳濡目染这些美好的故事,培养对美的爱好,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柏拉图认为受哲学家引导的诗歌有利于建立城邦的正义,传播哲学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柏拉图给诗歌的创作设下了限制,他仍然赞美了诗歌的魔力,也认同诗歌在道德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从这里柏拉图对诗人及诗歌的矛盾态度,也恰恰显示了他对诗人和诗歌的期望,那就是诗歌与哲学共同服务于城邦建设。

四、“驱逐”的真正意图

柏拉图运用理性和道德的标准,在对诗和诗人的全部论述中,对诗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指责:诗人为了迎合人的欲望,而亵渎神灵,诋毁英雄。诗歌引出人们软弱,恐惧,激情等各种低劣的情感,使人失去理智,导致不明智的行为。甚至从诗的产生上,认为诗人作诗仅凭灵感,不需要技艺,不能帮助人们学习到知识。好像诗人和诗是对城邦建设彻底无用的存在,不仅无用,甚至对于城邦的混乱,诗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人下了一道“驱逐”的命令。那么我们是否就该真的觉得,柏拉图是反对诗和诗人,彻底否定艺术的呢?事实上,当我们全面深入地探寻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时,会发现其对诗和诗人的真正态度,即他对诗人的辩护,这种深刻的辩护甚至大于他对诗人的批判。他在《理性国》中,往往刚刚批判结束,就又开始给予诗和诗人赞美。他对荷马的赞扬往往不加任何掩饰,也从不吝啬:称他为“全希腊的教育者”“最高明、最杰出的诗人”。柏拉图承认摹仿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肯定诗歌的魅力。他区分为了两种不同的摹仿:即摹仿事物的本质和重现事物的表象。太多肤浅的摹仿者对“描述的对象一无所知”,只有真正的诗人才能做到,通过摹仿帮助人们认识、接近真理。柏拉图期待着诗人摆脱“无知”的局限,进行求真摹仿的实践,从而去触摸到真理。诗是灵感的产物,诗人是通过神赋的灵感进行创作,所以往往缺乏本身的理想。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柏拉图给予了诗和诗人更高的期待,渴望他们将灵感作为钥匙,通过理性去把握现实世界的真实,再运用诗的形式展现世界本身。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驱逐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驱逐,也不是自相矛盾的混乱态度,而是他坚持追寻真理的必然结果。他给予诗人的,是一种既批判又追寻的定位。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卷三)(卷十)[M].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古希腊)柏拉图.会饮[M].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李茂增.柏拉图驱逐诗人重释[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3).

[4]陈中梅.柏拉图对诗和诗人的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4(1).

[5]王洪岳,童潇潇.诗人何为?——论柏拉图诗学观中的矛盾与中和之道[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6]李紫军.浅谈柏拉图对诗人和诗的暧昧态度——对柏拉图的诗学思想认识[J].安徽文学月刊,2010(6).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柏拉图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神秘的汀娜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