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

2018-12-08陈幼敏官毓钊

现代交际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幼敏 官毓钊

摘要: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与后续建设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本文通过“平台+模块”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打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对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重新分解整合,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应用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019-0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层次与类型的划分更加清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上形成了共识。而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于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才是成功转型的关键和突破口。

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必要的原则,即做到以产业技术进步推动课程改革,按照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建立课程间的协调与融合。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文化积淀等方面与传统本科高校相比差距较大,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内涵式发展,就不能“新校学习老校、民办学习公办”,导致同质化发展,而应该从教育多样化、质量多元化、人才培养个性化的角度来合理定位与发展,围绕“地方性”的特点,树立依托地方、特色兴校的办学观念,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由模仿发展向创新发展战略转移,从而形成地域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

在应用型建设发展中,对接产业链,将3个及以上服务于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成应用型专业群进行管理和建设,也更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二)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岗位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界定课程的逻辑关系,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对原有课程体系,围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办学特色适当取舍,并根据岗位群的知识、理论、方法、技能和素质要求,有效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模块组整体。

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群建设的前提下,构建新型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应兼具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适应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系统性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灵活调整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目标。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全程专业技能培训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与创业教育课程)四大平台与多种模块课程(含互联网与通用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企业工具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构成(如图1所示)。

在具體的培养培养过程中,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在前1~1.5年按专业群培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之后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开展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旨在培养的学生基本素养与通用能力;专业群平台课程旨在打通专业群基础,融通产业链通识能力;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旨在巩固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全程专业技能培训平台课程旨在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互联网与通用信息技术应用课程顺应“互联网+”的新产业形态,为非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提高跨领域综合应用能力;企业工具课程针对主要行业企业的岗位通用技能开设,加强学生就业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校企合作课程主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真实案例、项目的应用型课程,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二、物联网产业专业群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强化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重点结合企业实践操作的模块化分解需要进行调整,将具有共性的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提炼及整合,形成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分析重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岗位业务范围,归纳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同时按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以及与之关联的具有代表性企业的技术需求,配置专业群中各专业方向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实现产业全链条的知识贯通。

以福州理工学院物联网产业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对接福建省物联网产业链中国脉科技、慧翰微电子、新大陆自动识别、京东方等十余家物联网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标准,将专业群中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按照物联网行业技术系统结构的感知层、通信层和应用层,开展人才培养。

(一)以课程模块对接职业岗位能力

突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对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和整合,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实现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

同时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设置新的专门化教学模块,使每一个教学模块对接一个职业岗位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见表1)。

(二)以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

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以行业企业的真实运作任务、案例、技术革新项目及一线需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素材载体,通过教学化处理后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相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各项目和任务中,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应用型课程模块(见表2)。

三、结语

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创新驱动课程改革,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点。通过“平台+模块”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各专业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专业特点、市场需求、生源特征等因素科学而灵活设置课程。特别是应用型课程模块的设置能有效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技术标准,强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但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很难一步到位,在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反思、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OL].http://www.fjedu.gov.cn/html/jglb/gdjyc/yyzx/2015/12/31/f1950e02-419b-497d-b3be-a2c24a4bface.html.

[2]徐愫芬.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5):20-22.

[3]肖义,肖敏.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黑河学刊,2015 (12):117-118.

[4]陈基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项目驱动的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设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 139-141.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