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目标及主要原则

2018-12-08郑建中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

郑建中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研究所,重庆巴南40054)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意识形态问题贯穿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高校四大核心任务之中,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①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因此,需要深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坚持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目标,确立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原则,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意识形态存在的复杂状况

(一)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面临网络化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独特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平台,深深地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识形态领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许多高校人才培养中运用网络课堂、网络论坛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正面引导的教育,传播“正能量”,同时,也基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匿名性”、“广泛性”等特点,对一些试图采用网络传播的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演变的敌对势力创造了平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其“便捷”、“即时”和“交互”等主要特征为大学生们所广泛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正面意义。但是,在这种新媒体的包围之下,人人都是“发言人”和“广播员”,在真假、善恶混杂的网络舆论中,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完善之中的大学生们而言,对他们的额审视力和辨别力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也就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难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面临多元化的挑战

根据何中华教授的研究,在绝对价值消失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中的多元文化是一个持久的历史现象,这个持久的历史现象凸显了四个主要问题:“人际交往的障碍”、“道德感的脆弱”、“人的精神焦虑”和“社会整合度的下滑”,而这之中最为关键的则是“人际问题”、“道德问题”和“社会整合问题”。人际的原子化、孤独、焦虑和抑郁是现代性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大学生群体并非隔绝的存在,但是,现代性社会的普遍性问题依然渗透在学生的内在心灵世界。道德感的弱化则体现为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之下的道德感缺失。而“社会整合度下降”实际就是“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在步入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日益变得多元化,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融合,乃至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重要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上分析,社会生活存在多元文化的格局,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有着利弊双方面,一方面是多元文化的生成有利于各种思想潮流和意识理论的相互交融、吸收,在兼收并蓄中扬长避短,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学习先进文化形式中不断提升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思潮又将导致学校里进行激烈的观念、思想和文化的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和虚化,深刻反映了师生的价值观选择,使得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多元化日益盛行的今日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非常紧迫的工作。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高举红旗”: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选择

高校并非是一个中立的存在物,它也是一个价值选择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①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道路的独特发展过程和独特的历史使命。习总书记还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②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因此,我国高校的价值选择,就是需要“高举红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立德树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形态

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第一宗旨,而真正的人才既需要专业技能,也需要思想、道德和政治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所在。在当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立德”在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的培养,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之“德”,则是最具超越性的“大德”和“公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德树人有其深刻内涵,其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就是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超越性道德。”③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三、高校人才培养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应当以一元性统合多样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核心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炼概括,则是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两个部分构成了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与灵魂,是国家建设、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指南。

高校是思想和观念的重要发生地和传播地,在多元文化日益扩大的今天,广大高校师生中还存在着多种多样、复杂难辨的其他意识形态成分。多样化的意识形态虽然对主流意识形态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同时也掺杂着许多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严峻挑战的内容,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试图重新解释的错误思潮、新自由主义对高校师生某些激进行为方式的影响、普世价值观念的渗透引发了对西方价值观的“唯一正确性”的迷失等等。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元文化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生命力,维护高校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应当着重教育统摄管控性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因此,加强对高校师生双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途径。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社会进入新的时代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的生成和渗透显得更加复杂激烈,因此,必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加快构建新的话语体系,积极主动地创新理论成果,以新时代的新理论引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师生思想活动的特征和规律,以“三贴近”为教育原则,以符合高校师生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将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方面有机统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同时,还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灌输”对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渗透,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