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开放背景下粤东地区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8-12-06李迎旭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粤东经济学应用型

李迎旭

(韩山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引言

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等多元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粤东地区在广东省提出双转移战略以来,在原有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内外并举,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培养体系进行创新,是粤东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教育问题。

一、开放协调发展背景下粤东地区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深刻调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及粤北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粤东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多方优势。从产业和企业层面看,经济类人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力量,从内外贸易企业、外资企业到政府部门实际业务机构再到海关、货运代理、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都对经济类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1]。双转移战略的实施,让粤东地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以汕头的纺织、服装、玩具,汕尾的电子信息、电力工业,潮州的陶瓷、晚装、食品、不锈钢,揭阳的五金机械、化工塑料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产业基础坚实而广泛。因此,对地方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将深刻影响该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与地区产业结构相适应、理论与实践双强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对顺应地区经济发展,解除粤东部分产业困境,改善广东省区域经济失衡,加速构建粤东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需要。《2016年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促进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广东虽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但在广东整体经济向好的形势下,却存在严重的区域发展失衡。2016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79.3%,粤东、粤西、粤北分别仅占6.9%、7.6%、6.2%。除各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差异外,最主要原因是交通、生活、经营环境等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导致的人才流失与匮乏[2]。特别是众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更是由于缺少应用型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支撑而难以实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粤东地区政府实施人才振兴战略,高校站在服务创新、致力创业的高度,培养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是提高地区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3.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增强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012年,广东省政府公布出台了《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了粤东的定位,即粤东地区将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群”。近年来,粤东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大力推动当地海洋经济的“蓝色崛起”,努力建设人海和谐海洋经济特色区域。粤东三市均有港口,距高雄、香港均不足200海里,位处厦门、香港、广州港的中间,涵盖在闽粤赣经济圈之中,是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的重要节点。粤东各市的主导产业如服装、陶瓷、五金机械等均是地区甚至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基地。然而,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缓慢发展、外需不足及成本上扬等压力的影响,该地区出口产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坚实的人才基础。特别是在开发时间长、投入资金大的创新技术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经管类核心人才,具有应用范围广泛、提高效益多、提升产业竞争力快的显著优势和特征。因此,立足于地方外向型经济,培养高规格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是粤东地区参加国内外竞争,提升竞争力水平的实际需要。

二、粤东地区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规模有限,流失严重。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从需求人才的学历层次看,本科仍是需求主体。目前,广东省经济学专业每年培养本科生约2 000人,粤东四市共有两所本科院校,仅汕头大学(经济学类)和韩山师范学院有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年毕业生人数不超过200人,与珠三角和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实力悬殊,培养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来是文化教育之乡的粤东地区,由于受潮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学有所成的学子重回本地就业率较低,其他地区高校培养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以北上广等大型城市为主要就业区域,造成粤东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能力弱,培养规模小是制约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缺乏创新机制。从培养主体上看,多年来,我国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学校独立培养与人才需求数据共享平台不畅通,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也不利于人才的吸纳、保有和储备;从培养机制上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并未得以深入广泛的开展,更少有地方能实行高校教师与企业骨干轮岗互学机制,无法保证高校对该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培养方式上看,经济学专业因其专业性质等原因,多数高校更重视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注重基础理论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专业方向性和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矛盾。从教学方法上看,课程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尽管信息网络的应用对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视野的提升有所推进,但总体看,校内校外学、做、研的立体化教学方法普及度不高。固化而缺乏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经济学专业人才面临理论水平不深不专、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尴尬局面。

3.人才能力结构失衡,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低。人才培养结构应紧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全省大的发展战略背景下,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中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对人才的需求表现为,既需要懂市场、会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又需要能解决专业问题、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3]。粤东地区产业集聚化特征明显,产业分布广泛,中小企业众多,都要求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上既重视理论基础又重视实操能力,既注重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以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转换需要和网络金融、港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4]。就目前情况看,粤东地区经济学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失衡,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程度较低,人才发挥优势存在时滞性,影响了企业对人才的聘用和地方产业的发展速度。

三、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韩山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

针对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粤东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包括新专业院校的设立以及对已有该专业院校的扶持;另一方面,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的原则加强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5]。更重要的是,要在上述安排的基础上,高校需要对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构建理论教学加实践训练的双轨化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备实践能力且能较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本土化精英。

1.科学培养,构建立体应用型教学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因其专业性质,往往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协调。因此,韩山师范学院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采用“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的形式,其中,专业必修课强调学生学科理论和专业理论的掌握,限选课以经济学大类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方向限选课程安排针对某一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而设置。在设置过程中,对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分析论证,并将这种知识和能力最终细化落实在具体课程上,形成理论和实践相契合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既宽口径,又有的放矢,提升了学生就业水平。

2.有的放矢,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毕业制度。职业资格证是认定学生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标准之一,也是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生就业门槛之一。韩山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实行了双证制,即学生在毕业时,除需要持有毕业证、学位证、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书之外,还需持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该制度一定程度规避了经济学专业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课程范围宽泛、职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双证书制度强化了学生的对某一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对接,毕业生可直接取得相应岗位的工作能力,不需要或者只需要较少中间培训即可成为合格的岗位工作人员。这种教学改革,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与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具备相当的优势。

3.能力为先,构建校内校外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加强校内虚拟和仿真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既需要综合性,又需要职业性和专业性特征,应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经济学校内虚拟实训平台依托经济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课程知识点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和跨专业大型综合实验;仿真实训教学一是依托仿真实验室实训虚拟训练,二是依托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借助基地实景和实物工具,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熟悉或了解相关工作流程。虚拟教学和仿真教学较好地投射了社会真实工作过程,在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可控性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积极拓展多元化校外实习基地平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境和条件,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内容、领域和水平,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了充足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准备。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所处行业涵盖贸易、金融、流通、财务等多个领域,能为选修不同方向课程的学生提供校外实训条件。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大方面,其中,专业见习打破原有学生去企业参观、对企业产生感性认识的层次,还包括教师带队、学生参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举办的相关活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实习是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较长时期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学习或者顶岗训练的阶段,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岗位运作原理并实际操作,培养岗位操作基本技能。

4.专兼结合,建立“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首先,从校内教师素质提升入手,鼓励多年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从资质上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实行实训教学轮岗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进修,使每名专业教师都有贴近实践、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集体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其次,积极引入校外具有一定学历和从业经历的专职专业人员和专家走进学校,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实训教师团队。在教学体系上做到专兼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粤东经济学应用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又要出大招
我的潮剧梦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