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形势下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以观念先导为突破口

2018-12-06陈义兴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观念改革开放

陈义兴

(1.遵义市新区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遵义 563000;2.遵义市新区建投集团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 563000)

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时期,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企业一个不可回避和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议题,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决定了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在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表面上蕴含了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制度改革,而实质上也展示了社会群众观念改变的重大革新。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1]。因此,企业转型升级,同样要求企业观念的不断解放和不断更新。

观念支配着人类行为的主观意识,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结果。观念转型可以理解为打破现有常规,创新出常态化之外的思想观点,形成一种对事物独特的看法,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企业的角度看,观念是支配企业的外部化行为。在新形势下,企业经营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企业管理者的观念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市场观念。

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相互竞争中,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影响企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企业转型升级本身就要求企业每一名员工的观念重新定位。企业在转型发展中,要适应和贴近市场发展的运行机制,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转型升级的第一要素,企业员工的观念高度决定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成败。因此,企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取决于人的观念变革以及工作行为的转变。

一、改革开放观念先行的借鉴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思想观念的变革、思维方式的转换、精神状态的适应,始终是推动和贯穿整个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也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下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首先意识到的是人的作用和重要性。改革开放初期,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以及对待工作的思想行为方面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和突破,仍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模式,这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仍处于僵化、半僵化的状态,从而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造成统一思想上的巨大阻力。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了思想观念现代化对实现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2]。

改革开放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束缚与解缚的矛盾中生发出来的内源性和外向性结合的变革,是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生产发展、关系调整、结构变革、观念异动的总体性描述[3]。尽管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多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强调和重视人的观念变革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在时间横向的测度下,向纵向坐标的推进,是从传统观念向未来观念的发展过程。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观念的现代化范畴,必然是与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动态转变,是人的思想的根本性改变,形成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社会引导。因此,观念的主动改变,从本质上就是适应社会客观要求应有的思维样式,在改革开放时期,突破长期形成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化的步伐震动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引起社会意识的深刻改变,在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情况面前,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受到了挑战,发生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变革[4]。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经验,改革越是深入,越是需要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否则任何形式的改革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改革开放为企业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踏上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变历程。在转变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价值观碰撞,但观念转变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变化,随着社会开放的程度而嬗变,最终形成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说明,只有更新人的观念,正确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推进和发展。回顾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人的观念现代化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原动力,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革除陈旧,树立起符合新的市场环境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观念先导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意义

企业离不开市场,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外部环境而做出变化,社会经济在发展,市场在变化,特别在当前科技发展快、经济变化快、产品更新快的趋势日益凸显的大环境下,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需要对市场变化有正确认识,从而解决人对外部环境认识变化的滞后性。企业不能依据市场变化,不能及时做出改变,就谈不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去,劳动密集型侧重于低成本劳动力所获得的人口红利,粗放式经济发展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太高。然而,在以高端混合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过程中,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普遍存在经营观念守旧、内部运营和管理随意性偏大、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淡薄、权责高度集中等经营问题。但在这些问题中,其最根本的就是观念的转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对市场观念的变化,必然会通过制度、机制、管理方式等因素的调整,从而满足社会市场的实际需要。当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知识竞争的时候,人的作用就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管理、设备的运用、技术的创新、产品的研发等等,这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员工作为企业的资产,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可以产生超前的观念,实现既有观念的突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对任何企业来说,要实现产业升级的第一步,离不开“人”的环节。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变,尽管任何企业的转型升级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原有资源状况的制约,然而,任何企业要改变就需要对员工从上而下地做出观念引导,做出观念上的引领,人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思想层面上的统一,决定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成败,企业应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渠道或载体传播给企业员工,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上下能否摒弃惯性的思维,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与市场变化相一致的观念,取决于企业所有员工思想更新的程度。同时,也需要企业本身不断自我转变和自我认识,提高企业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

结语

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引领社会群众对新形势下市场环境的正确认识,主动改变的思维观念。改革开放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市场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逐步树立起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各种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历史胜利,充分见证了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转变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充分凸显了人的观念更新所起到的对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

过去,中上层管理人员几乎起到了对企业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业务上专业知识以外,也需要对市场变化的认识、对技术更新的洞悉、对经济规律的把握,乃至对产业经济趋势的预判等知识体系的集合。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围绕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更在于改变思维、改变观念的内生性作用,让新思维、新观念引领企业走进产业升级的行列。

习近平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完成,一方面需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另一方也需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此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式,并且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5]。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应对社会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企业必须以观念为抓手进行系统性的改变。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就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做出正确的认识和改变。因此,培养企业从上而下对转型升级紧迫性的正确认识,是适应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大环境下的需要,只有实现企业全体员工对观念先导的认识,企业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观念改革开放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