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高校立德树人研究

2018-12-06韩立国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思政

韩立国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大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优秀育人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孕育了中华文明。立德树人由“立德”与“树人”组成,是培养人才、树立德行。“立德”语出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一词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指出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理想信念,同时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和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落实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时代党和国家高素质复合型接班人,高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我们所要树的“人”也是全面的,即拥有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修养人格、品质健全,掌握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自觉践行能力,德才兼备、社会责任感强,可以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二、立德树人的特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在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推动大学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即培养全面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现实中逐步全面深化改革却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挑战和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利益驱动,注重经济利益,片面地一切向钱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逐步活跃,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进入,拓展和充实了大学生思想,但也导致封建腐朽文化、西方的庸俗思想文化侵入,影响学生及教师的生活、思想、文化、品质和行为道德。因此,要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创造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高校成为科教兴国和立德树人重要力量。但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现在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的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光明。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系统的伟大工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聚合各方面、各层次、各类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成果的整合与融合,从而更新思想理念,弘扬科学精神,丰富科学知识内容,创新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德育为先、树人为重”为指导。树人是育人的根本,是高素质人才的方向。目前,大学生正处在世界多元素文化之中,是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秉持以“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者要以“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掌握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有创新知识的水平,学习知识是成才的重要的阶段,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对实现中国梦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有理想和信念,勇于担当,承载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坚持“全面素质发展”思想。全面素质发展是人类发展追求的最高要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方向。因此,应努力完成。而教育者要完成的方法是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高素养人才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精神教育和创新精神。智商高而道德低的人,是国家的危险品,对国家不会有任何的贡献。教育者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创新精神等各方面都要加强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人生道路。

3.树立“全体育人”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实现育人路径由单一的学校向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多元路径的转变,组成全方位、大的育人系统。”[2]树立可行的“全体育人”理念,包括高校育人主体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因此,要全体互相密切配合、互相兼顾;实现资源各个环节的配置价值最大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全员参与的有机整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方面得到有效的、全面可行的互相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良的教学气氛,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通畅学校与家庭沟通,使大学生的全方位、全方面、多层次的健康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新时代下,加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观念的重要性,教师是高校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源泉,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具有远大的重要意义。

4.发挥思政课教书育人创新教学作用。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教学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受教育者的自觉互相配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就难以获得。教育者应该具有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在新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和重要性。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师生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生应积极自觉通力合作、共享。其次,思政理论课课程遵循客观教学规律、育人施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等,在教学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能力和水平[3]。同时,思政政治理论课课程需要研读大纲和通编教材,重视研究教育对象的方法,提升教学的可行性。发挥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重视大学生道德水准和素养的发展规律,使师生之间的勾通畅通。再次,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可行性。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创新化,不断提高教学方法。发挥互动方法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成网络思政与现实思政平台,培养成有担当、有责任、有涵养的公民。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使思政教师更有温情、更具活力、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创新、更见实效。

总之,将“立德树人”理念引入到思政课全方位,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创新指导方式,潜心培养,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不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思政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