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2018-12-06刘起林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贵州农产品农民

刘起林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简称“农村三产融合”),是深化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带动农民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我国农村政策和各个地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的焦点,也是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我国在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紧接着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贵州省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破一二三产业界限,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贵州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产业链的延长,让大批贫困农民增收脱贫。但是,贵州省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面临着各种突出问题,本文将结合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提出有利于本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贵州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缺乏,开发力度不够。产业融合虽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新型的革命,大家的观念普遍缺乏,对产业融合的实质意义认知不够深入,开发力度也不足。尤其是农村的三产融合起步晚,我国在2015年才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对贵州省来说,农村三产融合也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发展经验不足,社会对产业融合的观念缺乏,同时开发力度也不够。首先,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广阔的行业前景仍然怀疑,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不足,尤其是面对产业融合带来的综合影响缺乏充足的准备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其次,对产业融合的本质只是片面的理解,未能准确认识到产业融合带来的各种效应,夸大或者小视了产业融合的影响。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品质与价格不匹配。贵州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贵州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仍然在各个小面积的作业上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进入到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还是初级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业生产发展保持粗放型态,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贵州省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中东部地区规模生产的道路,需要另辟蹊径,“小、精、尖”的农产品道路更符合实际,更具有优势。但是,贵州省由于长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在实际运作中呈现以下特征:(1)品种选择。对本地品种缺乏培优改良,产量不高但品质很高的品种被淘汰,加速本地生产种类与外省趋于同质化。(2)内部结构。因市场波动而随意打乱生产步调且抛弃本地区优势产业导致资源浪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有发生。(3)政策扶贫方向。产业扶贫项目或现经营农业与各地特色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且政策项目固式化。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导致贵州优质的农产品虽有口皆碑,但有品牌、有包装、有分级的农产品少之又少,农产品难以卖出溢价。

3.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没有紧跟市场动向。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信息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农民的经营活动应是市场化的。但贵州省因农村交通相对较差,通讯设施不够完备,导致信息来源少、信息服务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明显。个体农户由于资金、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自身直接获取信息成本太高且效率低下。农户不知道市场变化,农业生产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信息失真或滞后造成决策失误而蒙受损失。

4.涉农主体参与农村三产融合程度较低。在贵州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种涉农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规模小、辐射功能弱、运作不规范的问题,阻碍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并导致涉农主体参与农村三产融合的程度较低,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5.科技管理水平低,缺乏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在贵州农村三产融合的实践中,产业融合的层次低,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足,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推动作用不强。产业融合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融合模式,单一的融合模式使得经营主体之间地位不明确,统筹管理能力弱。由于第一产业产出的附加值低于二三产业,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最后留守在农村的主要以妇女、小孩和老人为主,文化程度低,且生产效率低都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同时,产业融合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方面,缺乏对农村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重视;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整个农村产业化和规范化的进程放缓。

二、促进贵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巩固农业基础,稳定农业地位。在实施农村三产融合之前,必须要先巩固农业基础,稳定农业地位,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行农村三产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增收。但是,如果在农业基础不牢靠,投资和利润没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就推行农村三产融合,就会得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先巩固农业基础,稳定农业地位,在农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竞争力时再来推行农村三产融合。这样可以减少下游高利润产业对农业投资的挤压,来保证农民能够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真正受益,实现增收。

2.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反脆弱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农民参与市场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鼓励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开展电商的直销与发展。引导高校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承担农业政府重点项目,直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项目财政资金,对合作社成员持有的资产形成和管理政策。开展创新农民合作试点,鼓励打破区域和行业限制,发展农民合作社,把土地引导到农民合作社。还要引导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内生发展活动和发展后劲,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组织。这样,农民合作组织可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3.促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贵州省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非常适合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当地特色优势农业,通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将第一产业的有机特色农产品和第三产业旅游消费体系有效联结起来。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的农场品进入了附加值很高的旅游消费品行列,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对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本身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业要与服务业进行结合,对于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贵州来讲,必须不断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达到产业跨越式的发展和转型升级。2016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数5.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1.2%,实现旅游总收入5 028亿元,增长43.1%,旅游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农旅产业融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4.推动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培育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动能并实现贵州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体做法如下:(1)要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加快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2)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运用大数据,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3)要推进农业市场销售网络化。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应用能力,建设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系统,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网络化运营体系,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猜你喜欢

贵州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耕牛和农民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民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