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微纪录片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2018-12-04周悦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纪录片

周悦

2012年微纪录片研究在微时代趋势下产生,在经历了频道化发展研究、创作模式研究、媒体融合研究、叙事策略研究等演进和传承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文借助可视化的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V对中国知网中217篇微纪录片研究相关论文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并分析预测我国微纪录片研究热点与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高级检索方式,在CNKI数据库中设置文献类型为期刊,以“主题=微纪录片”,来源类别设置为全部期刊、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方式进行精确查找,共找到244条结果(考虑数据的查全率,其他检索条件不做限制,数据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3月27日)。为确保导入到可视化软件数据的查准率,将获得的244条检索结果进行人工数据清洗,去除无作者姓名论文以及“征稿”“通告”等与本研究无关的非学术类论文的数据共27条,最终得到有效论文217篇。

(二)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包含电脑制图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文献计量可视化技术,可将某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发展演进及知识结构、前沿热点趋势等图像化展现。[1]本文使用CiteSpaceⅤ基于CNKI数据库对2012—2018年217篇微纪录片研究论文进行作者合作、研究机构合作、关键词的时间线视图、时区视图、共现及聚类视图分析,以期可视化地呈现我国微纪录片研究谱系图。

二、我国微纪录片研究现状

(一)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文献发表年度信息可知,我国微纪录片相关研究最早出现在2012年的论文中,所以将文献数据的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2012—2018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选择为1年,阈值(Selection Criteria)设为Top N=50,其他设置保持默认,运行CitespaceⅤ软件得出如下结论。(1)彩色年轮节点代表机构的发文量和发文时间,颜色由紫色向红色的渐变表示时间顺序,时间越近颜色越偏暖色调。[2]机构的发文量可以反映研究机构对某项研究课题和领域的关注程度、科研实力、学术地位等信息。(2)中国传媒大学发文12篇(论文初现年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发文4篇(论文初现年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文2篇(论文初现年2013年),合计总共发文18篇,占据研究机构分布图的影响力中心地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文3篇(论文初现年2017年),山东艺术学院发文2篇(论文初现年2017年),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文2篇(论文初现年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发文2篇(论文初现年2017),这几所研究机构的特点是2017年新进入微纪录片研究阵营,但整体上发文数量不多,影响力较低,后续研究提升空间比较大。(3)从图谱整体上来看,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科研合作,各自为营,导致国内微纪录片研究一枝独秀(中国传媒大学),“多点开花花不红”的局面。

(二)作者合作分析

引文年环的最中心处颜色匹配作者第一次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时间,发文数目的多少与引文年环的大小成正比,有合作关系的作者被连线链接在一起,形成作者合作图谱[3]。

张同道(2014)、何苏六(2013)、王璐婷(2017)三人年环节点最大,频次都为3篇;王晗(2017)、王悠菡子(2016)、张明超(2015)、焦道利(2015)、刘瑞峰(2017)、张欣(2014)、张国飞(2015)等频次都为2篇;有合作关系的组合只有张同道—张欣,何苏六—李宁两组,说明我国微纪录片研究存在作者群分散,发文数量少,研究持续性弱,没有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群落和研究领域带头人。

三、我国微纪录片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热点

本文将CitespaceⅤ计算参数的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2012—2018年,每一年当作一次切片,节点类型(NodeTypes)设为关键词(Keyword),限定性算法设为Top N=10(意为选取每个以1年为最小单位的切片网络中热度最强的十个关键词),网络修剪算法(Pruning)选择开创者算法(Pathfinder)并进行合成图谱的显示优化,经电脑计算分析后绘得我国微纪录片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研究领域内涉及的热点问题通常由论文的关键词来表征,所以关键词的出现次数与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ess Centrality)可以反映研究的热点。图1中关键词的出现次数降序排列为微纪录片(39)、新媒体(47)、纪录片产业(15)、纪录片频道(13)、纪录片创作(12)、中华人民共和国(10)、传播(9)、中国纪录片(8)、视频网站(8)、媒介融合(8);按照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降序排列为纪录片频道(1.36)、微纪录片(0.80)、理论研究(0.78)、纪录片产业(0.53)、新媒体(0.38)、传播(0.29)、媒介融合(0.24)、叙事策略(0.22)、创作者(0.22)、视频网站(0.20)等。综合两项评测数据可知,我国微纪录片研究热点为新媒体、纪录片产业、纪录片频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播、视频网站、媒介融合。

(二)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可视化微纪录片研究发展趋势,将聚类数据进行时间线显示,可以展现不同研究方向内部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演变和传承关系。微纪录片收视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代表性的研究节点是2013年纪录片频道化发展理念的提出,2014年的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趋势,2015年视频网站与微纪录片结合理念;网络传播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微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人接受并喜欢上微纪录片。由时间分布形势可知,只有媒介融合研究方向在2017年还保持活跃,代表性研究前沿是叙事策略、创作者、互联网时代、视听语言、碎片文化、后现代、微信公众号等。

时间区间视图(TimeZone)可以显示出各个研究方向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4]本文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呈现,将2013—2017年以微纪录片为研究基础的热点术语按年份归类,图中连线代表研究的传承演变关系,连线颜色越偏暖色调代表形成传承演变关系的时间越近(见图2)。

图2 时间区间图谱

根据时间区间图谱的信息,2017年影响力相对较高的研究热点分别是微时代、“互联网+”、微视频、新媒体环境、叙事策略等。从整体上分析来看,在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借力新媒体平台,以“微”纪录的体量迎合碎片化的观众接受习惯,注重内在叙事策略的“微时代化”,丰富微纪录片创作的文化内涵,积极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是今后微纪录片研究的主要趋势。

四、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纪录片发展从频道化、产业化发展走向网络化、新媒体化的进程,“微”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产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环境下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新形式,具有明显的新媒体属性。近年来,新媒体平台网络直播非常流行,微纪录片应引入网络直播的互动性强、真实性强等优点,在新媒体播放端提供弹幕支持、话题讨论、题材众选等时下热门的新媒体视频观看互动形式,使微纪录片从创作思路、传播内容、观看体验、观后影响等方面继续发扬新媒体特性,以期使微纪录片真正的“火”起来。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纪录片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