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12-03王友华

智慧健康 2018年33期
关键词:充血性心脏病组间

王友华

(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山东 威海 264200)

0 引言

在临床上,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即为慢性充血性心理衰竭,该病症一旦发生,则其会对心脏供血功能产生影响,使血液淤积至心脏,从而引发心脏充血,且以呼吸苦难、体液潴留、全身乏力为主要症状表现,因此死亡率、发病率均相对较高[1]。针对该病症,临床治疗目标主要为临床改善和延缓心肌重构进展等[2]。有研究显示,尽早对此类患者实施急诊治疗,则可有效提升患者抢救效率[3]。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双盲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即探析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双盲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35-74岁,平均(56.3±5.7)岁。其中冠心病18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55.2±4.9)岁。其中冠心病17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即包括吸氧、利尿剂、抗感染、扩血管等治疗。基于此观察组行急诊治疗,即静脉注射扩血管药物,给予抗生素、利尿剂、吸氧等治疗。于安全环境下准确、迅速评估患者实际病情,有效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以促使其保持呼吸通畅。密切监测和记录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体温等临床指标,加强持续心电监护。采用呋塞米、硝酸甘油行静脉滴注,静脉推注0.2 mg西地兰,1次/d,持续治疗3 d。同时口服给予阿司匹林和消心痛,分别100 mg和30 mg,1次/d;地高辛0.125 mg/次,1次/d;初始给予美托洛尔6.25mg/次,2次/d,每1-2 w等量增加1次用药剂量(12.5 mg)。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等水平变化以及临床效果(评估依据[4]:显效:治疗后患者做适当体力活动后心率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做适当体力活动时产生稳性心衰症,心率有所增加;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处理数据。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心率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压、心率等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且组间比较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心率等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显著,且组间差异比较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血压、心率对比(±s)

表1 两组血压、心率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28/30)较对照组73.33%(22/30)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比较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3 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一旦发生,则其会损害心功能,且会出现循环功能和神经内分泌障碍,且可激活心室重塑状态,进而引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该病症主要特点为神经内分泌异常、循环功能异常、左室扩张和肥厚等,而发病原因主要为补液过度、过劳、心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5-6]。而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采取急诊治疗可联合使用多种药物,这样即可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予以有效控制,还能降低外周阻力,扩张血管,从而加快血流速度,提升血流量,进而降低患者血压。同时其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症用哟啊,这样即可改善其心肌收缩力,降低其心理,可减缓心肌细胞凋亡速度,减少心肌纤维,改善做事肥厚,从而达到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的目的[7-8]。本文的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心率等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显著,且组间差异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73.33%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比较P<0.05。因此可以看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诊治疗具有积极价值和意义[9-10]。

综上所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心率等水平,又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充血性心脏病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