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那普仑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

2018-12-03韩亚琼涂荣蓉陈永新汤光花

智慧健康 2018年33期
关键词:量表意义差异

韩亚琼,涂荣蓉,陈永新,汤光花

(1.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药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2;2.河南省荣军医院 急诊科,河南 新乡 453002)

0 引言

现今随着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对于抑郁症的现今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为主,在临床中虽然有多种药物对抑郁症均具有治疗效果,但目前仍未能找到一种疗效满意且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1-2]。米那普仑是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步开始应用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新型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机体再摄取类双重抑制剂,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印证[3-4]。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那普仑对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间院内收治的经诊断为老年抑郁症的6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男11例,女22例;年龄60-85岁,平均(66.9±5.1)岁;病程6个月至3.5年,平均(12.5±2.1)个月,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评分为20-30分,平均为(26.1±3.5)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为15-25分,平均为(20.8±2.1)分,合并症:高血压者17例,高血脂者13例,糖尿病者9例;观察组男9例,女24例;年龄61-83岁,平均(67.3±5.3)岁;病程5个月至4年,平均(11.9±1.7)个月,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评分为21-35分,平均为(28.3±3.9)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为17-30分,平均为(22.1±2.8)分,合并症:高血压者18例,高血脂者11例,糖尿病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量表评分及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均≥60岁;③本次发作为首次发作且在入院前未曾应用过抗抑郁药、免疫调节剂或锂盐等药物;④近一个月内未曾有感染性疾病;⑤未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者有精神疾病或不能主动配合医护工作者开展相关诊疗工作者;②以往接受过电抽搐治疗者;③近期有感染发生或应用干预本次药物治疗者。

1.3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组后,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对照组给予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刚开始给药剂量为5 mg/d,后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需要调整至最大给药剂量10-20 mg/d;观察组给予米那普仑进行治疗,刚开始给药剂量为25 mg/d,后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需要调整至最大给药剂量75-100 mg/d;两组观察治疗时间为12周,在此期间,严禁患者应用其他类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或稳定心境药;若患者合并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可依据患者实际临床需要给予佐匹克隆进行治疗,但用药时间应在2周之内。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对比。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通过应用HAMD和HAMA量表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进行打分评定,治疗效果=(治疗前HAMD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若治疗效果≥75%则定为治愈;若治疗效果在50%-74%之间则判定为显效,若治疗效果在25%-49%之间则判定为有效,若治疗效果≤24%则判定为无效。同时对两组临床用药安全性进行评定,安全性评定主要通过统计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方差分析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和HAMA量表评分统计情况

两组HAMD和HAMA量表评分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段HAMD和HAMA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和HAMA量表评分统计情况(±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和HAMA量表评分统计情况(±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HAMD评分 HAMA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28.3±3.9 22.1±2.8治疗后 9.5±1.2* 6.9±0.7*对照组 治疗前 26.1±3.5 20.8±2.1治疗后 10.1±1.7* 7.1±1.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表(n,%)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情况表(n,%)

3 讨论

临床中对于抑郁症的具体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无较为统一的认识和定论,但其与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生活因素等密切相关[5-6]。现今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药物众多,如常用的药物有帕罗西汀、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但各种药物的临床应用缺乏大数据、多样本多中心的统计和印证,故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有所降低,故选择一种疗效较佳、临床应用较为安全的药物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临床上具有高选择性的5-HT再摄取类抑制剂,其根本作用原理在于可同时与5-HT转运体的异位位点和基本位点结合进而发挥其抗抑郁的作用;而米那普仑是现今临床中刚开始应用的一类新药物,有研究发现其与帕罗西汀、氟西汀等临床治疗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在本研究发现,两组HAMD和HAMA量表评分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段HAMD和HAMA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说明本药取得较佳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而言,两种药物均有较佳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依从性均较好,但相较而言,米那普仑临床应用更安全,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量表意义差异
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与差异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找句子差异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