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平台助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2018-11-2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公众学科

赵 琼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近年来,“双一流”建设在我国多所知名学府蓬勃开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世界一流水平稳步迈进。其中,一流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诸多工作中,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承载着学术资源整合和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学科服务平台。随着微信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壮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创新性地推出了面向学科服务的微信公众平台。相对于Web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时效性更强、互动性更好,且其易于提供个性化服务,能提升用户体验。因此,发展面向学科服务的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提高学科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1 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设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

随着微信的日益普及,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微信具有极高的普及率和稳定的日均使用时间(许多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个小时),这使微信公众平台在整合信息资源和传播信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在“双一流”高校中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开发了面向学科服务的微信公众平台,虽然学术界对微信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专门面向学科服务的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开发则比较少。笔者认为,学科服务的专业化要求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除平台建设要与一流学科、优势学科、培育学科实现一对一对接外,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方面还要加强与院系的联系,充分关注院系学科发展的规律。为了使这种合作方式具有可操作性,高校图书馆需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原则,并提出可行方案。

2 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原则和方案构想

笔者通过与郑州大学化学、材料、化工等学科的部分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交流的方式,结合自己在参考咨询部学科服务岗位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尝试总结了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原则,并构想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1 时间第一

相对于Web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最重要的优势是时效性,一旦失去时间上的优势,用户便会倾向于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的Web平台。因此,在建设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时,高校图书馆应以时间第一为最重要的原则。对于能够以日为单位进行跟踪的学术信息,高校图书馆应尽量做到及时跟踪报道;对于不能以日为单位进行跟踪的学术信息,高校图书馆应确保每周一次的固定报道。在把握这一原则时,高校图书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跟踪若干个学科的高水平刊物,每日检索最新的在线论文,将这些论文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的研究人员,而不是等到文章有卷期号甚至被SCIE检索了以后才报道。②跟踪每个年度重要的科技奖项(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项目)、人才称号(特别是“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评选活动,并第一时间推送公示信息。③与院系的相关人员做好对接,及时获得相关学科的讲座、论坛、学术会议等信息,并第一时间推送学术活动信息。④每周查询一次本校相关学科新增的SCIE、EI收录论文,并及时推送给相关研究人员。如:厦门大学图书馆材料学科服务微信订阅号的做法是比较值得借鉴的,学科服务馆员在Web of Science或Engineering Village上进行检索,通过查询截图的方式,及时准确地将学科信息推送给相关研究人员。⑤每周更新一次本校相关学科已发表论文的引用数。⑥每周统计一次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与相关学科有关的报道。⑦每周更新一次图书馆举行的数据库培训讲座通知。

2.2 成果导向

学术成果的产出是学科发展的主要表现和主要推动力。目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科技奖项评审、基金项目评审、学科经费审批的重点关注项。在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科服务馆员应对所在单位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这对于创造成果的学者是一种尊重,对其他学者也是一种积极的鞭策。学科服务馆员对所在单位各方面的重要学术成果进行具体统计,也有助于学科定位和学者个人的自我定位。因此,在建设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时,高校图书馆应坚持成果导向,力争把优秀的科研成果又快又好地展现给用户。

在把握这一原则时,高校图书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与院系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做好相关学科高水平刊物的认定工作,刊物数量不宜超过10个,但要有代表性,确保学科认可度较高的刊物被纳入跟踪范围。②在推送信息时,可用字号、颜色、艺术字、配图等醒目的表现形式展现本单位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③在推送公示信息时,重点做好科技奖项的公示,特别是在学校图书馆查新站做过查新的,要充分利用其查新报告,挖掘这些科研成果的价值。④做好相关学科的学者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的科研成果、获取的重要奖项、主持的重要项目等历史数据统计工作,在报道新成果时,也可展现历史数据。⑤通过线下调研、访谈、追踪等方式,获取近期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并在推送信息中开辟专栏报道。⑥将期刊名称(含期刊名称缩写)、期刊分区情况和期刊影响因子等数据纳入自定义菜单查询。⑦将学校相关学科的学者发表的学科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纳入自定义菜单查询。

2.3 “以人为本”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科发展的脊梁,是创造成果的主体。因此,任何学科服务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既能充分体现对科研成果获得者的尊重,又能充分调动青年学者的积极性及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把握这一原则时,高校图书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做好学校相关学科各类人才称号的统计工作,形成丰富的后台数据,在推送人才评选结果时提供更丰富、更立体化的内容。②在第一时间推送成果的同时,要强调科研成果的主要学者的个人概况和科研团队概况,并附上主要研究人员的姓名。③对于成果丰富的学者,在征得他们许可的前提下,做好线下追踪,挖掘励志事迹,还原他们的真实奋斗历程,记录他们的研究过程,并制成特别专访,进行不定期的推送报道。④与院系相关人员充分沟通,统计学科带头人(包括校外)和学科骨干的基本信息,并纳入自定义菜单查询。⑤将每个年度相关学科被ESI引用的个人贡献率数据纳入自定义菜单查询。⑥与院系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做好相关学科权威学者(包括校外)的统计工作,并纳入自定义菜单查询。

2.4 精准服务

近年来,微信等智能手机APP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困扰。任何时刻打开手机APP,屏幕上都充斥着大量的“小红点”,有的还有数字角标,给用户带来明显的精神绑架,但绝大多数小红点背后的信息价值都与这种精神绑架不相匹配。微信订阅号便是一个产生“小红点”的高发区,如何减少“小红点”对学者的干扰是平台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推送信息时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及用户的个性和差异,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在把握精准服务这一原则时,高校图书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每周固定推送一次学科信息,当出现时效性新闻时增加特别推送,不把推送信息作为每天的固定任务,以减少小红点的数量。②推送信息应专门针对学科服务,避免推送图书馆的其他业务信息,进而减少冗余信息量。③在自定义菜单中设置相应链接或二维码,使有需要的读者能便捷地进入图书馆公众号,使用图书馆的资源。④完善推送信息的定制服务功能,将推送信息分为多种类型(如论文跟踪、奖励项目人才评选跟踪、图书馆讲座通知、学术会议通知和其他学术活动通知等),如果用户不需要某种推送的信息,就可利用信息退订功能,解除信息推送服务。⑤提醒用户完善个人信息,如研究方向、关注期刊等,以便学科服务馆员对用户进行分组及向同一类型的用户群推送信息。⑥构建咨询互动区,通过意见反馈、问题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咨询用户的关注点,听取用户的建议。

3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大众型的信息传播媒介,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科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要与一流学科、优势学科、培育学科实现一对一,充分关注学科发展的规律,重视微信公众平台与Web网页平台的互补作用。笔者总结了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四条建设原则:时间第一、成果导向、“以人为本”和精准服务,并初步构想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虽然有些方案已经得以推行,但大多数方案还停留在概念上,其具体实施需要相应的人才和资金的支持。笔者期冀本文有助于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决策层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人才资金需求,使学校能够从“双一流”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使学科一线的研究人员能够加入学科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公众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超学科”来啦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