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探析

2018-11-2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志愿精准

宋 微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一再做出大力度、超常规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为困难群体提供知识援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开展文化扶贫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与担当。

1 文化扶贫的内涵

贫困的表象为物质的匮乏和致富能力的缺失,而在其背后真正隐含着的是人的贫困,包括精神的匮乏、信念的匮乏、智力的匮乏、信息的匮乏,即文化贫困。文化的贫困不仅是物质贫困或经济贫困的结果,也是导致物质贫困或经济贫困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本体——“人”入手,开展扶贫工作,除了对贫困地区进行物质扶持,其核心问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走文化扶贫之路[1]。

文化扶贫是指在贫困落后地区传播和注入有活力的现代文化科技知识,使该地区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文化扶贫以文化为武器,以文化缺失地区为主要阵地,通过在贫困地区建设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等,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早在1993年12月,文化部就成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全面统筹我国文化扶贫事业的开展。2015年12月,文化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作目标。2016年6月30日,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扶贫攻坚工作方法。

2 文化扶贫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3]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进行改造,输入新的信息、知识和价值观念,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是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1 有利于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扶贫工作就要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环境,通过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及“入脑、入心”的教育作用,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扶贫活动,消除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等,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加快他们的脱贫步伐,遏制返贫现象的发生。

2.2 有利于改造“贫困文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959年,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首次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进而形成顽固的文化习俗和意识形态,即贫困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实际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是精神上的懈怠,使得他们安于贫困,缺乏进取精神。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并通过家庭关系代代相传,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4]。所以,要消灭贫困,必须改造“贫困文化”。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贫困地区要激发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文化扶贫正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文化”的束缚,增强他们接受主流文化的有效途径。

2.3 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文化扶贫是侧重于文化思想观念的“精准扶贫”,是物质扶贫的延伸和发展,并为物质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扶贫通过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发挥文化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进步,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 公共图书馆与文化扶贫

3.1 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的必要性

3.1.1 是公共图书馆的天然使命和现实需求。公共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开放、免费、平等、自由为核心原则,并一直坚守其“公益性”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公共图书馆通过保存、交流和推广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面对社会上信息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性质决定了其应义不容辞地参与文化扶贫。

3.1.2 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文化保障。大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文化行政与体制改革及其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2月及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文化部在2017年6月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都对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必须承担起文化扶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促进文化资源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1.3 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我国各省市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好于西部内陆,平原好于山区)。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加大对基层公共图书馆(这里指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和村图书室)的扶持力度,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从全国第5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可以清楚地发现,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是较为滞后的,笔者以各地区县级一级图书馆数量为例,江苏共有95家县级图书馆,其中有82家被评为一级图书馆,占总数的86.32%,由此可见以江苏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是县级图书馆建设发展最快的区域;而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比为5.68%、陕西省占比为2.86%、青海省没有一家县级一级图书馆,从中可以看出东西部差距十分明显。又以经费为例,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为1.43元,东部地区人均购书经费为2.26元,西部地区人均购书经费为0.83元,其中位列全国第一的上海市人均购书经费高达7.92元,而西部的贵州人均购书经费仅为0.41元,东西部差距高达19倍[5]。基层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梢神经,如何改善基层公共图书馆,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实现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3.2 文化扶贫路上公共图书馆一直在努力

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图书馆自由与平等的服务理念,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公平的阅读环境。公共图书馆结合万村书库工程、万村信息扶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文化扶贫工作,为贫困群众提供无偿的知识与信息援助。例如,首都图书馆将分馆开到来京务工人员的生活区,为其提供贴心服务;上海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调查研究;重庆图书馆的“蒲公英梦想书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已经在西部35个贫困地区扎根落户;安徽省图书馆的“助困爱心一日捐”活动,为贫困地区孩子募集了大量的书籍和学习用品;甘肃省图书馆“双联”帮扶工作走进藏乡开展精准扶贫;四川省图书馆的“川图微图书馆”项目在贫困村镇学校得到广泛开展。

4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路径探析

4.1 加强扶贫工作调研,提升文化扶贫精准性

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53家,从业人员57,208人[6],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开展本地区文化扶贫工作调查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充足的资源。公共图书馆可依托图书分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机构,充分调研本地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产业结构状况、特色文化资源,以及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实际文化需求等,精确找准扶贫目标人群,分析导致其贫困的与文化领域相关的问题和症结,为国家了解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状况提供数据支持,为文化扶贫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规范化、体系化和制度化。

4.2 支持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升服务影响力

4.2.1 加强宏观指导。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均有其特殊性,因此,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重大改革,对其事业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为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在事业发展、工作目标、重大决策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实现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2.2 加强人才培养。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贫困地图基层公共图书馆馆员肩负着最直接的文化扶贫任务与普遍均等服务的使命,有效提升馆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一方面,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定期安排馆员到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要定期安排经验丰富的馆员到基层公共图书馆开展帮扶工作,帮助馆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

4.2.3 开展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辅导工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可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项目,完善基层公共图书馆网络设施,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笔者认为,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应采取现场辅导、网络培训等形式,为基层公共图书馆传授信息技能,使基层公共图书馆承借互联网发展东风,推动数字阅读,改变贫困人口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

4.3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推动文化扶贫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文化志愿服务具有专业性和公益性特征,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实现文化共享和普惠的一种重要途径。2016年1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下发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志愿服务。”因此,引导、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志愿服务是实现文化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其具体措施有:①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吸纳各行各业热心公益和文化事业的企业、文化志愿组织和人士参与文化扶贫志愿服务。②科学规划,加强文化扶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公共图书馆将自发的、零散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整合起来,助推扶贫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③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扶贫志愿活动品牌服务项目。④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公共图书馆扶贫志愿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⑤搭建平台,推动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发力,推动公共文化扶贫志愿服务工作的行业联动。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既是责任、又是挑战,在这项扶贫攻坚的系统工程中,公共图书馆应群策群力,扎实走访、深入调研,为实现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志愿精准
以志愿,致青春
比亚迪集团扶贫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