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稻新组合“Y两优5867”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8-11-28蒋立梅杨国平

广西农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稻结实率早稻

蒋立梅 杨国平

(1.灵川县农业局,广西桂林 541200; 2.灵川县潭下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桂林 541208)

“Y两优5867”是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用Y58S×R674(蜀恢527/ 9311)杂交选配的杂交一季稻组合,赣审稻2010002、国审稻2012027,2012广西审定,广西审定意见及适种范围是高寒山区稻作区海拔800米以下地区作中稻,桂中、桂北稻作区可作一季早稻或中稻种植;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2014年开始在灵川县种植,表现优异,2015年扩大种植面积,2016年潭下镇老街村自发种植6.67hm2中,表现出分蘖能力强,茎杆粗壮,株型紧凑,有效穗多,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优等特点,具有高产、优质,易管理等优点[2]。现将该组合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试验品种为“Y两优5867”、“深两优5814”。其中“深两优5814”为对照(CK)。

1.2 试验田概况

试验、示范田块灌溉便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1.3 试验方法

2014年在潭下镇河边村进行中稻新组合简比试验,2015年全县多点测产;2016年潭下镇老街村进行连片示范种植。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简比试验采用实割晒干称重;全县采用多点测产,采用五点取样晒干称重;示范田测产采用高中低各取一块田五点取样晒干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表现

在4月12日播种,7月25日始穗,7月28日齐穗,8月28日成熟,全生育期138d。生长周期适合,可在灵川县作一季早稻或中稻新组合推广种植。播种推迟,生育期缩短,在灵川县种植最迟不应超过6月15日播种。

2.2 农艺性状表现

“Y两优5867”为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2016年在灵川县作一季早稻或中稻种植中,全生育期138d,株高125.4cm,分蘖力强,茎秆粗壮,株型紧凑,叶片挺直,长势繁茂,有效穗多,稃尖无色,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米质优。有效穗为258.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66.1粒,实粒数138.7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7.3g。粒长7.0mm,粒型长宽比3.3。

2.3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江西省水稻区试,2008年平均产量为8.505 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8.84%,极显著;2009年平均产量为8.349 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5.13%。两年平均产量为8.427 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6.99%。

2009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481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5%;2010年续试,平均产量为8.85 t/hm2,比Ⅱ优838增产8.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666 t/hm2,比Ⅱ优838增产5.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012 t/hm2,比Ⅱ优838增产8.6%。

2014年在潭下镇河边村进行中稻新组合简比试验,在简比试验中,小区产量折合产量为10.836t/hm2,比对照“深两优5814”产量10.294 t/hm2增产5.3%;2015年全县多点测产,“Y两优5867”平均产量为9.531 t/hm2;2016年潭下镇老街村连片6.67hm2种植中,长势均衡,茎秆粗壮,有效穗多,结实率高,平均产量为9.781t/hm2,最高产量10.019 t/hm2。

2.4 栽培技术要点

2.4.1 抓住要点,及时管理 “Y两优5867”是超级稻认定品种,增产潜力显著,良种还要配良法,必须培肥秧床,培育嫩壮秧,适时移栽,施足基肥、早追肥,管好水分,及时预防病虫,能获得较高产量。

2.4.2 适时播种,培育嫩壮秧 “Y两优5867”在灵川县做一季早稻或早稻种植,一般在清明前后即可播种,在5月5日前结束,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熟,也有农户最迟在6月15日前播种作一季晚稻用种,10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缩短为120d,也可获得高产,米质更优。播种可采用编织隔层育秧技术,用种量为18.75~22.5kg/hm2。播种前提早一个月沤制秧田,施用45%含氯复合肥600kg/hm2,腐熟、细碎农家肥22.5~30t/hm2,犁耙均匀,田间保持浅水,播种前用未复膜的编织布复盖在平整的秧厢上,铺上3~4cm的泥浆,泥浆不宜过稀,沉降后即可播种。播种时用旱育保姆拌和催好芽的稻种,每5.25kg旱育保姆配18.75~22.5kg干稻种,或在一叶一心时,每1hm2秧田用15%多效唑500倍675kg药液,均匀喷施苗床。播种后加强秧苗管理,出苗后及时通风炼苗,提高秧苗抗逆性,秧苗期注意及时防治稻象甲,在2.5~3.0叶期,可适当喷施一次可杀得加叶面肥,预防烂秧及补充养分,移栽前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及毒氟磷,预防水稻虫害及水稻矮缩病。

2.4.3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嫩壮秧有利于回青早,分蘖快,有效分蘖形成早而多,夯实穗大粒多的坚实基础,犁耙田后施入基肥耥平,泥浆沉降半天至一天后,开好四周排水沟,沟深20~30cm,开好厢沟,分厢种植,厢面宽4~5m,沟宽0.4m,沟深15~20m,实行厢垄式栽培。为避免福寿螺造成缺苗断行,开好沟后撒施杀螺剂,就可以带土插秧。近年来通过比较,插秧比抛秧增产效果明显,插秧比抛秧缩短直立时间,秧苗生长快;株行距均匀,每蔸禾苗形成比较合适的分蘖群体,抛秧则有株行距不均匀导致每蔸分蘖差异大,造成分蘖穗实粒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体的结实率,移栽中最好选择插植,选择在阴天、晴天下午或者是阴雨天插植,对秧苗伤害小,插后生长快。移栽叶龄为4.0~5.0叶,每蔸2苗,插植规格20.0cm×24.0cm,每1hm2插植21万蔸,即有42万苗,过稀或过密均不利于高产。

2.4.4 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水稻生育期中有两个需肥高峰:一是分蘖期,二是幼穗形成至孕穗期。前期供肥不足,分蘖小,叶瘦小,叶色黄,有效分蘖少。后期供肥不足,穗小籽少粒重低,影响产量。根据水稻需肥特点,就是为了搞好配方施肥,在施肥上要做到一般田前重中轻后补,肥田前重中补后控,前重,要重施底肥和返青肥,轻施穗肥,补施粒肥。根据长相施用磷钾肥和氮肥。肥地后控,就是后期控制化肥使用量,防贪青倒伏及晚熟。根据灵川县水稻田土样化验结果,施肥方案采取耙田前每1hm2施15~18.5t腐熟农家肥、0.15t尿素、0.18t磷酸二氢(N16P44),氯化钾0.12t或者含氯45%复合肥0.45t,尿素0.075t作基肥,可增施0.0225t硫酸锌;移栽后7d左右第一次追肥,每1hm2用尿素0.15t,氯化钾0.12t混合撒施;移栽后15~20d第二次追肥,每公顷用尿素0.075t,氯化钾0.0375t混合撒施;当幼穗Ⅲ、Ⅳ期时,看苗施穗肥,可补施尿素各氯化钾各0.03~0.045t/hm2。施肥时保持浅水层,一般3d左右自然落干,根据天气情况灌水施肥[3]。

2.4.5 科学管水,田间不宜长期积水或者过度缺水 要求排干田水在晴天喷施除草剂,在泡田时灌深水(筑好田基灌水浸没枯死杂草),犁耙后田面保持浅水,在移栽时要求无水层(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除脚印外看不到水层)。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的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跑马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当茎蘖数达穗数苗的90%左右开始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干湿交替,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收获前7d排水露田。

2.4.6 及时防治病虫害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移栽后第7d左右结合第一次追肥混合撒施移栽田除草剂,预防禾苗间杂草抢夺养分,在苗期以及移栽后10d内用药防治稻象甲,移栽后10d、20d、30d以及幼穗分化期分别用药防治稻飞虱及水稻矮缩病,由于轻视防治水稻矮缩病造成减产也有存在。灵川县一季早稻或中稻主要有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纹枯病和稻瘟病,近年来稻曲病发生较重,根据农业部门的病虫情报进行病虫防治,在水稻大胎破口期、抽穗20%、齐穗期必须用75%三环唑、苯甲·丙环唑防治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及其它病虫。统一在孕穗期到成熟期在田埂及田间投放灭鼠毒铒或诱鼠竹筒,严控老鼠为害[1]。

3 结论与讨论

“Y两优5867”生育期长,产量高,米饭松软可口,适口性强,适合灵川县一季早稻或中稻种植的要求,米质适应群众的饮食需求,灵川县水稻种植中,近几年“Y两优5867”种植面积逐年增多,对提高水稻产量有明显效果。

为达到高产目的,在栽培过程中各环节紧密相扣,措施失当,极易造成连锁反应,最终产量不高。根据灵川县的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条件加强田间管理,清明后气温回升快,播种后至幼穗分化前雨水季节多,秧苗期注意通风炼苗,不能长久密闭,移植后秧苗生长快,田间保持湿润,达到水气平衡,极早搭建高产苗架,在生产中后期,病虫防治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忽视防治穗颈瘟、稻纹枯病、稻曲病及稻飞虱极易造成减产。该组合有二次灌浆特性,在灌浆期不能断水过早,勤灌跑马水,提高二次颖花的结实率和千粒重,能显著提高产量。

猜你喜欢

中稻结实率早稻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辐照育种杂交水稻Ⅱ优838的耐热性鉴定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今年全国早稻稍有减产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