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

2018-11-26罗伟权

运动精品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院校

罗伟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0)

高职院校必须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创新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与组织结构,使高职体育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的意义

1.1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体育课程设计必须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1.2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当代人都在不断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构建与完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1.3 体现高职体育教育特色

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大多都是在生产一线,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及适应能力,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可促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更顺利和成功。

2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职业技能教育,学生毕业后要承担生产、建设一线任务,成为具备高级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排列顺序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活动方式和课程评价等部分所组成,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要有机结合,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应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工作岗位的需求,注重学科的实用价值,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

3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育课程定位不准确

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突出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教学,没有很好地贯穿“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扼杀了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程教学的职业倾向性缺失,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模仿,片面追求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偏离了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体育课程设计缺乏职业的针对性,体现不出学习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的特点,没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达不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2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先的中专或技术学校升级或合并而成的,大多数体育课程设置还徘徊在中职和普高的境地中,仍然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需要及兴趣制定相关内容。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缺乏一个整体的方案设计,存在对社会适应功能和职业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的现象。有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是重运动技术能力的训练,轻理论知识的传授,存在理论教学课时数过分少。有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陈旧单一,仍以田径、举重和球类运动为主体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注重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3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先进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行政班为依据,开展分班教学,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不同兴趣,都统一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这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力提高,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体育教育要始终贯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设备条件比较有限,没有多种多样的设备器材,无法为学生创造不同的体育教学环境。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室外器材、场地都严重不足,室内体育场馆也存在规划不合理,馆内体育器材缺乏等问题,使得先进体育教学模式无法实行。

3.4 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不科学

目前的高职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各项体能测验与学生平时出勤率,评价的方法依旧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侧重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功能的评价,并且是评价标准和内容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情感、习惯。这种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没有评价学生的心理帮助功能,评价内容也缺乏体育保健理论知识的内容,教学评价目的与课程评价目的缺少统一感。

4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4.1 树立现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观

高职院校在深化体育课程教育改革中,要始终坚持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教学应尽快从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向以健身为目的的终身体育转变,每一位学生都要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要将体育贯穿于人生全过程,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教学手段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始终把体育锻炼作为自我强身健体的重要活动内容。

4.2 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借鉴过去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完善发展;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结构上,应致力于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制定教师课时计划,要适度增加体育课时,特别是要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学时,让学生有时间参加课外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4.3 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与改革传统的体育教材,在选取重点教材时应结合学校的传统体育特色和专业建设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科学锻炼方法,让学生能更加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在选取基础性课程时,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专业要培养相应的体能,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编写教材时,要注重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开发与利用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满足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

4.4 优化高职院校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要将体育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课程内容重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在内容选择上,要着眼于学生职业的未来发展需求,体育课程设计方案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职业保健,加强体育课程的针对性和独特性,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在时间、形式上都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体育课程内容富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生命力。

4.5 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必修课程安排要充分体现连续性和渐进性,选修课程安排应重点凸显课程的大众性、趣味性以及普及性,尽可能多地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强化新型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如在普通体育课程教学中“嵌入”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身体素质练习;拓展项目训练要“引进”学生未来职业内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课内与课外要实现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要作为课内体育教育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富有特色,丰富多彩,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主线,把“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

4.6 凸显课程体系个性特色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进行个性化课程体系设计,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教师应遵循兴趣爱好原则、心理取向原则和文化取向原则,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要构建出个性化校园体育文化。课程设计实施时,要准确把握必修、专项方面的教材,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运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传统分班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合理划分不同班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整体上提升高职学生的体育素养。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上要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积极采用更加健康的锻炼方法,着眼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7 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首先要制订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和学生要分别制定,标准尽可能量化;其次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体育课程评价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程度,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提高程度,应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端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要切实做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有机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等几个方面。通过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与内容,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迈向更高的层次,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更好的体育课堂快乐体验。

5 结语

高职院校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现代课程观,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凸显课程体系个性特色,使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不断拓展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空间。

[1]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

[2]房庆华.基于职业体能特色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3]陈功.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5).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院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