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与改革路径

2018-11-25黄海燕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供给政策

任 波,戴 俊,黄海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1]。体育产业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4]。《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目前我国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

学界关于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层面解析,如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基本设想[5],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等[6];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层面解析,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和马拉松热潮对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7-8];供给侧改革对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如体育产业结构的内涵解析与供给侧优化[9],以及体育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10]等;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的供给侧改革研究,如体育用品供给侧改革相关研究[11]等。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体育领域存在着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探究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并提出改革路径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表现形式

1.1 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亟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以更好地发挥体育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1)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体育产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性,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用品业占比偏高,而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主的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12],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体育产业发展不充分,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体育需求。体育产业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总规模不大、占GDP比重不高等方面。如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9万亿元,实现增加值6 475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的0.9%[13],与中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不仅制约提供优质高效的体育产品与服务,而且制约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发挥。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大众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当前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产品与服务需求,制约体育产业发展。

1.2 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亟需优化体育资源配置

近年来,在国发〔2014〕46号文件的引领下,体育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起步相对较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着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尚未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个方面。(1)体育产业尚未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优化体育资源配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处理好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关系,政府“有形的手”通过制定政策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市场“无形的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体育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大,亟需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以提升体育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2)体育产业尚未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优化体育资源配置,需要根据市场机制作用,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如当前我国体育市场普遍存在着体育用品等体育物质产品供给偏多,而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体育市场供给没有有效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普遍存在无效供给现象。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存在的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而通过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深化供给侧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3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亟需增加体育有效供给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2016年,我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总产出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62.9%,而体育服务业的总产出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35.9%[13]。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而体育用品业占比偏高。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主导产业,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9]。(1)发挥健身休闲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增加体育有效供给。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等特点。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对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培育体育消费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冰雪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健身休闲产业相继出台了发展规划,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增加体育有效供给、服务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2)发挥竞赛表演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增加体育有效供给。竞赛表演业是以观赏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活动构成的产业链[4]。近年来,由于国家层面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活动,以马拉松、自行车为主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快速发展,以中超联赛、CBA联赛为主的职业体育赛事不断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助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加快发展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体育主导产业,不断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以增加体育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4 体育产业政策供给不充分,亟需补齐政策供给短板

产业政策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做不同的分类。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14];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于产业政策的划分标准,体育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体育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等政策总和。体育产业政策供给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等政策不完善,政策的落地性不强。(1)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制约体育产业政策供给。通过制定适宜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提供适宜于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保障,亟需补齐政策供给短板。如通过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通过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以优化体育市场结构,合理规范体育市场行为,进而达到最优化的体育市场绩效;通过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结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合理规划区域体育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2)体育产业政策落地性不强,制约体育产业政策供给。增强体育市场主体地位,需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强化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地性。国发〔2014〕46号文出台以来,31个省(市、区)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但关键是要抓好落实[4]。通过研制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并强化政策落实,补齐政策供给短板,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1.5 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亟需发挥市场主体地位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目前我国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还不强。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发挥体育市场主体地位,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供需平衡。(1)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由于体育市场的多元化需要,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难以满足市场需要。通过建设开放透明、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体育市场规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5],给予企业和个人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活力发展体育产业。(2)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尚未建立,制约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是指,政府有关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对经营体育产品的企业进入体育市场进行管制的行为。按照一般经济学的含义,一个行业企业数量的变化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6]。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往往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不能有效满足大众体育需求。这就需要体育市场多元主体联动发力,提供大众多样化体育产品与服务。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同时,需要强化政府监管,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通过加大体育经济立法和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培育壮大体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激活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发挥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体育供给体系质量,推进体育产业的供需平衡。

2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形成原因

2.1 体育多元市场主体尚未形成,体育有效供给不足

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大众消费结构升级,政府“独轮驱动”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体育多元市场主体地位,提供体育有效供给。而由于当前我国体育多元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制约提供体育有效供给。(1)由于我国体育市场化、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尚未充分确立体育市场主体地位。从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历了20多年的体育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体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也存在着中低端体育用品供给偏多、体育赛事商业化程度不高、健身休闲市场活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究其原因在于体育市场供给主体单一,没有充分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在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中的作用。(2)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刚性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短期内难以形成体育多元市场主体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主导型体育管理体制和福利型、事业型运行机制,在特定时期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政府只有最大限度减少市场准入限制,降低投资、创业门槛,才能把各类市场主体的潜在活力充分激发出来[17]。并通过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建立良性市场运行体制,降低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我国体育产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通过建立适宜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地位,需要打破体育体制机制障碍,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体育多元市场主体。

2.2 大众消费结构升级,体育有效需求加大

近年来,在国发〔2014〕46号文件的大力推动下,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具有现实意义。体育消费属于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大众消费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产业通过提供适宜于大众需要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推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向体育消费倾斜[18]。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体育产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有利于提供人民满意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有效缓解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进而提升体育消费水平,积极适应大众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大众消费结构升级主要受到政策利好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等影响。(1)多重利好政策,助推大众消费结构升级。随着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三纳入”和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稳步实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大众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体育消费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体育有效需求加大。(2)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助推大众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体育消费需求逐渐加大,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体育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亟需增加体育有效供给,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3 体育服务业比重偏低,与大众多样化体育需求不符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育产业的供给质量和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发展规模不大,制约体育服务业发展。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具备做体育主导产业的潜力[9]。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体育服务业发展质量。2016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增加值为65.5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0%;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增加值为172.9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2.7%[13]。可以看出,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的整体发展规模不大,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不高,不利于提供多样化体育产品与服务。(2)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比较薄弱,制约体育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但总体上看,我国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职业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而且有利于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更好满足大众体育需求。如何更好地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制定更多的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壮大体育产品市场,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随着大众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加体育有效供给,进而满足大众多样化体育需求。

2.4 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体育供需失衡

在体育强国战略引领下,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增加体育有效供给,提升体育供需平衡。而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不足,制约体育供需平衡发展。(1)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尚未建立多元联动供给模式,制约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如由于政府过多干预,体育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官民二重性特点,即官方过多地干预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当前,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社团亟需建立具有独立社团法人的组织机构,摆脱政府行政职能干预的束缚。(2)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制约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的体育场地71.10万个,占43.29%;场地面积9.38亿m2,占48.13%;分布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体育场地分别为40.39万个和42.63万个,分别占24.59%和25.96%,场地面积分别为4.18亿m2和4.28亿m2,分别占21.43%和21.96%。可以看出,体育场地供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体育助力精准扶贫起到积极作用,而这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需要加大中西部贫困偏远地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对培育体育消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多元联动供给模式,缩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而达到促进体育供需平衡的作用。

3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3.1 政策供给: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

体育产业政策通过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规制体育产业组织行为、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达到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作用。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体育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体育产业的结构、组织、布局等政策。而从国发〔2014〕46号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具体的政策文件看,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措施一般包括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综合宏观和微观视角看,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不仅需要抓宏观层面产业政策落实,而且需要抓微观层面产业政策实施。(1)完善宏观层面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实。目前,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对体育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等政策制定还不清晰。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而制定的相关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以规范体育市场行为的相关政策;体育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以优化体育产业布局的相关政策[16]。通过从宏观层面完善体育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等政策,进而起到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2)推进微观层面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税费减免政策、保障体育产业用地供给、培育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等政策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宏观层面落实和微观层面实施,积极制定适宜于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升体育产业政策供给的精准度。

3.2 制度供给: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19]。随着政府职能逐渐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市场机制逐渐完善,鼓励社会力量承办体育赛事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通过深化体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增强制度供给的精准度,不断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1)加强体育赛事的赛中、赛后监管,突出服务职能。当前,虽然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权,但是普遍存在着政府的监管和服务不到位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办赛,取消体育赛事审批,绝不意味着对赛事放弃管理[20]。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监督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但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亟待建立,赛事活动组织的行业标准、办赛指南、信用管理等仍需进一步规范,总体上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不容乐观。通过加强赛中、赛后监管,夯实制度供给,为体育赛事有序进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构脱钩,建立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组织。当前,国家体育总局只有少部分的运动管理中心与各单项协会脱钩,大部分仍存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架构,未脱钩的单项体育协会具有典型的“官民二重性”特点,不仅不利于协会的实体化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协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体育行政机构脱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和黑名单管理办法,强化制度供给,深化体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3.3 产品供给:推动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

以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4],对助力新时代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国发〔2014〕46号文件的出台,中国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相继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管理中心脱钩(现已无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进行“去行政化”改革,为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马拉松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对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产品的供给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有利于提供多元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1)推动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有利于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运动项目产业包括原创IP赛事,如足球、篮球等各项运动形成的赛事产业[4]。体育赛事具有关注度高和受众度广的特点,随着国家层面全面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不断激活体育市场活力,推动马拉松、篮球等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对拉动地区体育消费,辐射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推动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有利于激活体育市场活力,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通过制定更多的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并引导省市县加快制定同类规划,在政策层面加强引领,通过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3.4 资本要素供给:培育体育多元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素供给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供给等方面。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要素供给,提升要素供给效率[21]。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要素供给为着力点,培育体育多元市场主体,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级。(1)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加快培养既懂体育又善经营管理的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增强体育市场活力。在全民健身热潮推动下,体育健身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用品市场等发展异常火爆,而与活跃的体育市场相比,体育人才匮乏问题突出。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22],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继续贯彻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重点培养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适宜于体育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2)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加大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场地设施建设,繁荣体育产业市场。通过土地资源供给,合理规划布局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园区等建设,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并根据体育市场需求,优化体育用地供给,提升体育产业能级。《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显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 m2。与2013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相比,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3]。通过土地要素供给,满足大众健身消费需求,不断壮大体育市场。(3)增加资本供给,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通过体育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扩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24-25]。随着政策利好的大力推动,大众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通过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增加资本要素供给,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4 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大众消费结构升级,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致使体育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突出解决的是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文章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起点,分别从体育产业结构性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入手,提出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分别从政策供给、制度供给、产品供给、资本要素供给等方面着手,提出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培育体育多元市场主体等措施,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助力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供给政策
政策
政策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助企政策
政策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