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协同审计模式的研究

2018-11-19张红香

中国市场 2018年35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协同效率

张红香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迅速地渗透于各行各业,“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风起云涌,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构建审计大数据平台、推动审计模式的革新将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协同审计的概念及优点进行阐述,随后对现有审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最后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协同审计模式,以期能够推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协同审计应用的务实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协同审计;“1+N”联动机制;PDCA循环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5.188

1 协同审计的概念界定及优点

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实现对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源进行审计,就必须协同作战。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协同审计环境,消除时间、空间的障碍,横向协调配合、纵向相互联动,共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由此,协同审计应运而生。

协同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强调系统各部分要素的相互协作、要素间的有序整合,梳理出复杂事物的共同特征与协同机理。协同审计正是以协同理论为基础,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的特征,构建协同审计的平台网络,审计人员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协同展开审计管理,挖掘审计线索,创新审计工作模式,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实施协同审计,是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能够深入挖掘审计线索。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集中分析,通过数据间的关联性、逻辑性,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问题,为审计提供可靠的线索。二是能够集约使用资源。协同审计下,对数据、审计人员等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克服了时间、空间障碍,实现了资源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审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三是能够将大数据技术融合审计全程。将大数据技术应用贯穿于审计的计划、审前、审中、审后,创新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尤其是通过组织、管理、项目等形式的协同,达到全国审计业务一体化。

2 现有审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现有审计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审计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性不够。目前,国家审计署完成了“金审”工作建设,已实现了审计工作转向计算机审计,实现了审计覆盖面扩大、现场审计效率提升。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审计信息化系统,然而基层审计部门对软件应用不足,对审计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不清晰,导致软件价值未发挥应有的功能。甚至基层审计部门各自为政,工作统筹协调性不足,导致审计信息化工作难以有序推进。

二是信息数据管理较为松散,严谨性不足。现有审计信息化系统数据平台构建中,虽然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但在对业务数据、中间数据等管理中存在松散、不严谨的现象,不利于审计线索的挖掘。

3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协同审计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下,实施协同审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的有效路径。由此,借助于大数据技术、“PDCA循环”理论,构建适应我国审计需求的协同审计模式。

3.1 協同审计的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下,构建协同审计模式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具体包括:一是组织架构协同。构建上、下联动的审计组织架构,实现审计资源、要素在组织内部的有序共享、相互配合,为实现协同审计厘清组织层级。二是审计资源协同。构建全国审计数据平台,统一数据收集口径,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基层审计单位的工作需求,对审计人力、审计工具等进行优化配置,鼓励基层审计人员接受专业培训,有序提高协同审计工作的一致性与互补性。三是审计技术协同。审计技术是实现协同审计的“软实力”,更是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育,鼓励审计单位间进行审计技术的交流共享,切实实现审计协同、技术提升。整体而言,通过从组织架构、审计资源、审计技术展开协同审计内容构建,为实现全过程的协同审计奠定了基础。

3.2 协同审计模式的探索

构建协同审计模式,实现跨空间、跨时间、不同审计单位与人员间的审计联动,有序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构建“1+N”的上下联动机制。所谓“1”,即一个审计数据平台、分析中心,由国家审计署统一构建。这不仅是一个数据资源库,更是一个审计资源库,逐步形成审计人员库、审计工具库、审计技术库、典型审计案例库,为实施协同审计提供信息化平台。所谓“N”,即各基层审计单位。在实施协同审计的过程中,各基层审计单位紧紧围绕着审计数据平台,借助审计人员、审计技术、数据资源,开展上下联动的审计工作,形成“全面辐射”的信息交叉与共享。协同审计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总体分析。即组建数据分析小组,对审计数据平台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初步分析。二是发现疑点。即审计数据平台将分析的结果下发至基层审计单位、审计业务部门,要求进行核实与反馈,要求深入“挖掘”分析、重点关注,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三是分散核实。各基层审计单位将核实情况反馈至审计数据平台,对于存在疑点的材料移交至各审计组,进行逐条核实。结合核实的情况,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将向审计数据平台反馈,不断完善数据分析思路。

第二,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协同审计的效率与质量,需要循环往复。由此提出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构建“PDCA循环”体系。包括:

P,即Plan,计划,确定审计目标、方案和活动计划。了解被审计对象业务基本情况,结合审计数据平台分析可能的内控薄弱环节,并确定审计计划、协同审计方案。

D,即Do,执行,实现审计计划中的内容。结合协同审计方案,借助于审计数据平台的审计资源、技术,对内控薄弱环节进行排查、延伸,展开审计实施工作,核实问题。

C,即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检查协同审计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不足、采取的审计方案是否适宜等,展开审计检查工作。

A,即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纠正、改进。对协同审计的实施进行归纳总结,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案,以促进协同审计模式的不断完善,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

4 结 论

基于PDCA理念结合“1+N”上下联动机制,创新协同审计模式,实现跨空间、跨时间的联合审计工作,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阳杰,应里孟.大数据时代的审计证据与审计取证研究 [J].财会月刊,2017(1):115-124.

[2] 褚威.基于云平台架构下的协同审计模式探讨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5).

[3] 裴金波.国家审计协同——内容框架与模式构建研究 [J].全国流通经济,2017(3):80-81.

[4] 李晓渝.云审计协同审计全覆盖模式和途径研究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31):232-235.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协同效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协同进化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