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性坚强 母爱无疆
——追记“红嫂”王换于

2018-11-17鲍家树

山东人大工作 2018年8期
关键词:沂南县沂蒙抗日

□鲍家树

蒙山高,沂水长,这是一方钟灵毓秀的红色沃土。在腥风血雨的烽火年代,这里遍布了红嫂的足迹,充溢着抗战的真情。她们,和抗日官兵一起,共同谱写了胜利的篇章。她们,柔弱亦刚强。王换于就是其中的杰出典范。

名字的由来:“王”换“于”

1888年,王换于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的一户贫苦的王姓家庭,19岁的时候,嫁给了马牧池乡东辛庄的于家,如同旧时代的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当时,大家只唤她作于王氏。

王换于为人耿直,善良坚强,办事干练,加上她思想先进、刻苦学习,在抗战爆发后,她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被党组织选任为情报联络员,负责搜集情报信息,拓展信息渠道,出色地完成了数十次任务。1938年12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天命之年的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王换于嫁到于家时,于家用了两斗谷子作为聘礼将她娶回家中。在她入党时,有个干部了解了她的身世后,帮她取名为“王换于”。入党之后不久,王换于就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和邻乡艾山乡的副乡长。王换于的人生自此便与抗日紧密相连。

100多位战时儿童的母亲

在抗战时期,东辛庄被称作“抗战堡垒村”,曾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驻地。王换于主动承担起了料理伤员、洗衣做饭的工作,甚至冒着敌人扫荡的生命危险,翻山越岭,传送情报。

当八路军到达东辛庄的时候,映入王换于眼帘的是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孩子,他们大的不过六七岁,小的才刚出生三两天。军队长途跋涉,转战奔波,风餐露宿,将士们几乎得不到休整,更何况这些随军子女。

看到这样的场景,王换于提出希望能够在这里建一所战时托儿所,大人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们受罪。平日里,王换于将这些孩子安置在周围的抗日农户家中,让其代为抚养,或者让他们在自家的老屋里玩耍。当日寇来扫荡时,则将孩子们集中于山洞里,以便掩护。

尽管当时并没有足够的照顾、培养儿童的条件,但是王换于仍然用真心去照料每一个战时儿童。“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这是王换于对哺乳期的二儿媳说的话。

王换于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尽管抗战时期形势紧张,可将士们的孩子几乎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抚养。然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先后夭折。她舍弃了亲骨肉,养育了100多位革命后代。

舍命誓守会刊,保护革命文献

1940年夏,为了号召坚持“团结进步,一致抗日”的主张,山东各界代表冲破了日寇的层层包围和封锁,聚集到沂南县的青驼寺,召开了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后,大会主席范明枢整理了《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全书共430多页,20 多万字,收录了山东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领导成员名单以及大会的各项文件。1941年冬,日寇集结5万军队对沂蒙山区进行了疯狂扫荡。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这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交给王换于保存,当她接过会刊的那一刻,心中便深知这本会刊对于山东乃至全国抗战的组织工作至关重要。

王换于凭借多年的斗争经验,千方百计地保护这本会刊,棉布包裹、揣在怀中、置于枕边、藏于地洞、匿于裤筒……面对敌人的审问、威胁和拷打,王换于没有屈服,机智灵活,一次次地骗过了敌寇的眼睛。就这样,王换于带着会刊度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尽艰辛,直至1978年,将它完好无缺地交给了当地党组织。后来会刊存入山东省档案馆特藏展室内。由于当时环境残酷,纸张和印刷材料搜集困难,所以会刊印量十分有限,王换于为我党保存了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后《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4期)将这本书集中整理翻印,分发到全国各地。

1989年,百岁老人王换于与世长辞,她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事业。为了纪念这位“沂蒙母亲”,2003年,沂南县党委、县政府在王换于百年老屋的旧址旁边,建成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敬立了铜像。

蒙山青青,庇佑着党旗下的巍巍忠骨;沂水潺潺,流淌着鱼水般的幕幕深情。“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逝者如斯,王换于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个榜样,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猜你喜欢

沂南县沂蒙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近57年沂南县气候变化对烤烟移栽期的影响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建筑更新与重构
沂南县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抗日英雄万全策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抗日英烈马威龙
沂南县土壤酸化状况分析及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