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兴盛下档案信息服务的新思路

2018-11-15欧阳倩丹朱艳霞杨红军

科技传播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档案信息社交媒体

欧阳倩丹 朱艳霞 杨红军

摘 要 伴随着社交媒体兴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逐渐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新趋势。社交媒体兴盛的大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应变被动为主动,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多样化介质来提升信息传播能力;注重社交互动服务,重视公众参与,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从而提升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 档案信息;档案管理;个性化服务;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2-0074-02

在社交媒体兴盛的大背景下,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逐渐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新趋势、新思路。在社交媒体的作用下,档案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便捷,用户能够在网络媒介中更好地与信息的发布者进行互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数据、浏览数据等都成为用户画像研究和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依托社交媒体,能够更好地感知用户、服务用户,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以提升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

1 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提供主动服务

用户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在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应当更加主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信息传播能力。社交媒体覆盖微博、微信、移动媒体等网络平台,是以广泛的社交互动和去中心化信息发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的参与感强,拥有海量受众,能够将信息迅速传播给平台受众,是当前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一种趋势。

档案管理机构应当积极探索面向用户的社交媒体传播规律,通过更具社交属性的档案服务,提升档案管理、档案利用的效率。一方面,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注册、利用好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设置统一的头像标识、昵称、简介、联系方式等,使用户能够通过社交媒体渠道与档案机构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档案管理机构应当结合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编辑。微博是以140字以内的短信息进行广播发布的平台,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发布带有互动话题性质的信息、活动等内容,鼓励微博粉丝在评论区进行互动;微信公众号针对不同的申请主体,限定了发布的频率,并需要进行较为规范的排版,以信息推送的形式进行传播。因而可以通过微信发布较为正式的通知和具有一定深度的信息,并可以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直观呈现。

针对档案馆、博物馆等主体的档案资源,用户会存在一定的咨询需求。在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网络沟通的便捷通道。在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积极利用微信、QQ开展在线咨询服务,能够有效对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网络客服或智能客服的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

1)档案管理与服务机构可建立专门用于用戶咨询的微群,设置群组的管理人员对用户进行管理,并配置客服人员对用户咨询进行答疑。根据用户的咨询需求,可以建立特定的群组,例如档案馆线下服务咨询群、专题资源咨询群、活动参与咨询群等。通过微群组的交流方式,能够对用户进行“一对一”的即时信息服务,提升了沟通的效率。

2)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也可以设置以留言、跟帖、评论等为形式的咨询服务,用户能够在浏览微平台信息之后,对感兴趣的信息通过平台与档案服务机构进行沟通,以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源信息。

3)伴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服务已成趋势,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对梳理用户的咨询需求、对特定问题解答完全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来实现,将大大提升服务效率,节省人工成本。

2 重视公众参与,注重社交互动服务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档案数据库,可将大量的档案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在网络上向用户共享,以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自助获取的需求。微博作为一个门槛极低的开放式共享平台,可作为公众参与档案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中,内部和外部的内容管理至关重要,内容的质量和丰富性决定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基本体验。

在内部,应当进行完善的档案知识管理,将传统的纸质版本、实物资源等尽可能通过数字化的加工处理,转变成能够电子存储并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息。目前,档案管理机构已经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于档案资源的挖掘,通过更加具体细分的方式,将内容资源与用户需求对接起来,划分出用户需求迫切的内容类型和主题,从而为内容的外部传播奠定基础。在外部,应贴合微博用户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档案内容输出。微博是一个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网络平台,用户既能够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也能够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互动,并将其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之中。

在外部传播中,应当注重公众的需求偏好,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领域的档案需求者进行多样化的档案资源服务——通过微博里的评论、留言、转发等功能不断增强与用户的互动。

除了微博之外,微信是增强公众参与和互动的最重要平台。在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过程之中,应当利用微信加强与公众互动,以网络化人格主体的形式,与用户进行公平公开的交流。在信息公开推送的过程中,应当从用户视角进行推送与呈现,文章的排版、消息的编辑、图片的选用等均需要考虑用户的直观感受。可以为微信账号添加个性化的称谓,例如“智慧档案”“档案姐”等称呼,使用户能够感受到真实和亲切。

对于公开性的留言回复,应当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复,例如档案馆的活动时间、档案馆服务的具体内容等,使回复能够成为其他用户了解更多信息的途径。对于用户较为个性化的留言,可以通过私信的方式,对用户进行“一对一”的答疑。

此外,在网络社交环境中,机构主体组织的各类微媒体活动往往能够吸引众多网络流量,因而,可以在档案服务过程中组织微媒体活动,提升自身的网络影响力。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中举办以历史知识为主的答题竞赛,并与网络投票、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活动结合,传播档案文化、引导用户参与,以提升档案服务部门的影响力。

3 研究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档案信息推送

档案信息服务是一项以档案资源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因此专业性始终是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特征。在专业性服务过程中,除了立足于档案知识本身之外,还应当考虑档案内容与用户需求的对接,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在社交网络环境中,用户的数量十分庞大,每个用户的偏好也存在差异,因而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要对单一用户进行深入分析。

一方面,应当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为用户建立起涵盖个人基本信息、阅读偏好和兴趣特征的个性化档案,并对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进行实时抓取,从而基于“用户小数据”建立特定用户的行为画像。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大量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把握特定年龄阶段、区域、行为偏好,充分考量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习惯,为个性化档案信息的推送提供参考。

为用户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是档案内容呈现的极佳方式,除了面向个人用户进行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之外,档案机构还可以在自身的档案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与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合作,面向特定单位提供专题档案服务,提高优秀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如联合举办以历史、人文、教育等为主题的专题档案活动,充分运用多个组织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提升档案机构的社会影响力。

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档案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个人进行知识服务,还包括在教育培训、研究、兴趣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社交媒体作为一个联系用户、研究用户、服务用户的平台,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促进我国档案事业走进“共享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文元.社交媒体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研究[J].档案天地,2017(11):36-39.

[2]王小囡.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3]周耀林,路江曼.论社交媒体下档案服务的创新[J].档案学通讯,2014(6):45-49.

[4]马双双.基于小数据的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4):86-91.

猜你喜欢

个性化服务档案信息社交媒体
浅析移动时代的图书馆发展策略
医院病历档案信息管理及应用探析
关于电力企业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及对策的探析
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研究
需求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探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大数据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