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商隐:都道人间行路难就中难行不过君(二)

2018-11-14木匠

北广人物 2018年41期
关键词:王祥令狐李商隐

木匠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才华盖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他不仅善诗,骈文的成就也很高。在清人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其诗22首,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和李白(27首),排第四位,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但因他早年深受“牛党”中人令狐楚的知遇之恩,而他后来却娶了“李党”骨干王茂元之女为妻,这让他两边都不讨好,一生饱受排挤,结果只活了45岁,就一命呜呼了……

前文我们说到李商隐深受令狐大人的知遇之恩,并写过一首名为《谢书》的诗,以表达自己对令狐大人的感激之情——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夜半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此诗一连用了三个典故,诗中的“龙韬”,用的是太公吕望之典,吕望就是姜子牙,传太公尝作《六韬》,应系兵书之类,“龙韬”乃是“六韬”中的一韬。“夜半传衣”,用的是六祖慧能之典,据《景德传灯录》,禅宗五祖弘忍欲将掌门之位传于慧能,又怕他为人所害,于是一天夜里,悄悄地将掌门信物——禅宗开山祖师达摩大法师所传之袈裟交给慧能,让他携此袈裟到南方去再开山门,弘扬佛法。“王祥得佩刀”用的乃是晋人王祥,也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的典,《晋书·王祥列传》“:初,吕虔(三国时,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有佩刀,工(制刀工匠)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祥的同父异母弟),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累世)多贤才(果如祥所料,东晋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都是览的孙子。他还有个重孙,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兴于江左矣。”李商隐作此诗时,也就十七八岁,其诗喜用典的特点,已然初显。要说这令狐楚对李商隐还真是不错,多次调任,都一直把他带在身边……

三、漫漫科举路,陷入党争难自拔

李商隐的科举之路应该开始得很早,一说从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他就踏上了科举之路,但直到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他才考中了进士,这说明他不是一次就考中了进士的,之前,应该有过多次落第的经历。而和他与游的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纟淘,却在太和四年就考中了进士。令狐纟淘的学识肯定是比不上李商隐的,但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出身的考生,是很普遍的现象。

不是说令狐楚对他十分常识吗,怎么就没帮他一把呢?原来,他22岁那年,又一次进京赶考,虽仍没能考中,但却又得到了华州刺史崔戎的赏识。于是,他便改投了崔幕,奈何他刚入崔幕,崔就死了,本来他还是有机会再回到令狐幕中的,但他也不知是怎么想的,竟去了玉阳山修道,想来也是想走“终南捷径”吧,可他又一直在参加考试,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屡试屡北,其实一开始,李商隐还没觉得怎么样,毕竟年纪还小。但时间长了,也就难免心生怨望。他曾在一首题为《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的诗中,将自己的落第归为小人当道:

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敢共颓波远,因之内火烧。(节选)

然则,令狐父子终没有放弃李商隐,李于开成二年的中进士,也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了影响的结果。也是命不好,就在李商隐中进士的这年冬天,令狐楚死了。前面我们说过,唐代考中进士并不能直接做官,新科进士们还要在翌年春天参加由吏部举行的关试,通过了才能被授官职。令狐楚这一死,他的靠山就没了。所以,他在翌年春的关试中,竟然没能通过。没通过就没通过吧,你就再复习一年,明年还有机会,毕竟关试的通过率是很高的。结果他又鬼使神差的去了泾原(今甘肃泾原),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中做了一个幕僚,这还不算,竟还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了,当时政坛是“牛李党争”,两党斗争之剧烈,可以说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一党在朝,另一党就会倒大霉。而令狐父子都是“牛党”中人,王茂元却是“李党”骨干。如此一来,李商隐就成了“牛党”的叛徒,骂他“诡薄无行”,“李党”也认为他不值得信任。

虽然,李商隐第二年通过了关试,但只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白居易、杜牧当年中进士,被授予的都是弘文馆——皇家图书馆的校书郎,是有机会接触到皇帝的,这对以后的升迁是非常有帮助的,而秘书省的校书郎就没这样的方便了)。此官仅为九品,但好歹是京官,也算是差强人意吧。

可是好景不长,李商隐到任仅一年,就被外调到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做了一名县尉(县里负责治安的官,往高了说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县尉虽与校书郎的品级一样,但却远离权力的中心,这显然会对他以后发展不利。

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也很不顺利。一次,他为一个死囚说了几句话,希望能使他得到减刑,结果却受到了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当时,孙简很可能是以一种非常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了李商隐,这使他感到非常的屈辱。当时,他还写了首题为《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的诗。诗曰: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卞和双刖足,典出《韩非子·和氏》: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他得到了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砍去了双脚。后,楚文王即位,他抱着玉璞在荆山下痛哭,文王使人琢璞,终得宝玉,曰“和氏璧”。)

由于干得不开心,所以,李商隐在做了一年县尉后,就辞职不干了,又回到了他岳父王茂元的幕中。

两年之后,31岁的李商隐又参加了吏部的一个选官考试——书判甄拔试,得以入选,被授予秘书省正字(比校书郎又低了一级)。不料,恰在这时,他的老母亲又过世了。唐礼,官吏遇父母丧事,要回家服丧三年。

李商隐不得不回家服丧,等他服丧期满,再返回长安时,政坛又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武帝崩,宦官立宣宗为帝,一直不满于宦官参政的“李党”失势,而与宦官集团关系较近的“牛党”又重新振兴了起来。

李商隐虽一直不为“李党”信任,或可能他固无意于党争,而陷入党争的漩涡也是身不由己,但从内心来讲,他对宦官政治是极为不满的,于是毅然辞了职。也或者他就是不辞职,“牛党”也容他不下。

而此时,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也死了。他作为一个女婿,自然不大好意思再回王家蹭吃蹭喝,而他自己又没有什么积蓄,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官不做了,就找个地方过过田园生活。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那必是因为人家家里有米,这他是真比不了。好在他还有一枝能生花的妙笔,还是有人愿意接纳他。于是,他便一会儿在这个人的幕府里干两年,一会儿又到那个人的幕府中干两年,是不是很有点像打零工。

比如,诗人36岁这年,给事中郑亚被外放为桂州刺史,郑亚很喜欢李商隐的诗,就把他邀请到自己的幕中,为掌书记。但李商隐到他幕中才一年,郑亚就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梅州)刺史了,循州当时还未得到开发,甚至比柳宗元当年被贬的“百越纹身地”柳州还不如。李商隐不想去,于是辞幕北归,又回到了长安。

但好歹李商隐还是个进士,且此时,他也算是诗名满天下了,总比一般老百姓有办法。这年冬,他参加吏部的冬选,结果被选为幸皿 攵压至(今陕西周至)县尉。不久,又改为京兆尹参军,职典章奏。应该说直到此时,李商隐才算混出点了人样。

猜你喜欢

王祥令狐李商隐
差科簿中的破除与蠲免——以《唐令狐鼠鼻等差科簿》为中心
王祥麒治疗肝癌经验
嘲桃
A Changing Life
石榴
闻项某被查二首
关于导数解法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延风诗廊
王祥至孝事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