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康复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的临床研究

2018-11-09葛苹苹夏清袁海曹晓光

医药前沿 2018年33期
关键词:收缩率肌张力患侧

葛苹苹 夏清 袁海 曹晓光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安徽 合肥 23001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所遗留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将康复治疗及针刺治疗相结合,利用表面肌电图定量评定治疗后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变化,客观阐述对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肢体功能处于Brunnstrom分期IV期及其以上、可主动完成膝关节屈伸动作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康复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和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

(2)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的住院患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上,75岁以下;③无认知障碍,病情基本稳定,配合测试的患者。

(3)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脑肿瘤、脑外伤、代谢障碍等导致偏瘫患者;④认知障碍,测试不配合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采用偏瘫肢体综合康复训练如:Brunnstrom技术,利用机体的各种反射,促进肌群收缩,诱发患侧产生主动活动;Rood技术,感觉刺激(痛、温度、触压觉),强化患侧肢体感觉信息的输入,提高神经传导的兴奋性;Bobath技术,PNF技术等缓解肌张力,打破共同运动模式,促进肢体分离运动的充分出现;同时注意关节活动度的保持和改善。(2)注意患者24小时良姿位的摆放,强化患肢负重,定时床上翻身。(3)床边坐起、床椅转移、坐站训练等平衡功能训练;利用作业治疗改善肢体精细度、稳定性及协调性运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训练。(4)辅助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肌电生物反馈、下肢Motomed机器辅助训练等。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综合康复基础上采取针刺治疗,针刺主要采用头针+体针:(1)头针:运动区、血管舒缩区(双侧交替取穴);(2)体针:患侧下肢选穴为伏兔、血海、双膝眼、阳陵泉、丰隆、足三里等,取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3)随症加减:伴吞咽困难者加项丛刺;伴肩手综合征者加温针灸;(4)疗程:每天一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再继续治疗,4周为1疗程。

1.2.3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从入院第l天开始接受上述治疗,4 周后结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接受表面肌电图检测。测试采用芬兰产MEGA600-T8型表面肌电图仪器,Ag_AgCl电极,测量电极相距2cm,参考电极在记录电极外侧3cm,电极置于肌腹,且与肌纤维平行。测试时用砂纸祛除皮屑,再用酒精棉球祛除油脂。采用肌电图的放大装置,频率为1000Hz,共模抑制比为110dB,增益为1000,噪音<1μV,信号经12bit模数转换器(AID)将原始数据储存在电子计算机中,应用MEGAWin2.4分析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分析窗口为1024点,交叠度设定为50%。测量方式:选取患侧股直肌、股二头肌的肌腹进行测量,患者取坐位,膝关节固定在屈曲45°,在膝关节屈肌力达最大等长收缩力下实施测量。测试指标包括:股直肌、股二头肌在MIVC下积分肌电值,计算和比较健、患侧在MIVC条件下膝关节屈伸时的协同收缩率,计算公式:协同收缩率=拮抗肌iEMG/(主动肌iEMG+拮抗肌iEMG)。每个动作持续10秒钟,测试3次,每次间隔1分钟,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在MIVC状态下,膝屈曲时,治疗前,两组间的股直肌协同收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933>0.05);治疗后实验组股直肌协同收缩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19<0.05)。治疗后两组分别与各自治疗前协调收缩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协同收缩率的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协同收缩率的比较(D)

实验组 0.292±0.210 0.253±0.256 t=6.403,P<0.05对照组 0.291±0.217 0.268±0.250 t=3.208,P=0.003<0.05统计量 t=0.085,P=0.933>0.05 t=-2.414,P=0.019<0.05

3.讨论

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了其高位中枢的调控,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低级运动中枢释放出来,导致患侧肢体肌群间协调障碍、肌张力异常。研究也表明,针刺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拮抗肌可通过负反馈机制使脊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缓解肌痉挛[2]。协同收缩率反映的是拮抗肌在主动肌的收缩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反应肢体肌张力重要指标之一;燕铁斌等发现,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趾屈时,胫骨前肌参与活动的成分越多,其积分肌电图的面积就越大,协同收缩率也随之增大[3]。利用协调收缩率充分证实了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以屈肌[4]、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为主[5]。此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膝屈曲MIVC状态下,治疗后,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较常规康复组,肢体协调收缩率降低较为明显,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膝关节屈曲位下的协同收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于缓解肢体肌张力增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样本量不足,Brunnstrom分期、病变部位及大小[6]对肌张力的影响并未深入探讨,有待后期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收缩率肌张力患侧
涤纶短纤维干热收缩率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影响涤纶短纤维干热收缩率因素探讨
聚丙烯材料收缩率影响因素研究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母线生产中端面线收缩率与宽厚比间关系的统计规律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请您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