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8-11-08张玉浩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两球动量学案

张玉浩

(江苏省吴江中学 215200)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究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目标编写,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以此达到优化发展目的的学习方案.设计时要结合教学,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确保学案可行性,充分发挥其效能起到导学作用,为学生深入探究奠定扎实基础,以此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一、自主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以生为本,着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就要结合文本,根据学生实际规划,一方面明确目标,突出要点,为学生课堂学习指明方向,帮助其融入,主动探知;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通过不断的思考深入认知,准确把握知识要点,以此促进理解、吸收,达到预期目标.

二、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物理学习的主人,在设计教学及具体开展时,要深刻意识这一点,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引导其思考、探究,利用有限的时间作无限的探索,不断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突破重难点,促进自身能力的挖掘,在增强学习信心的同时激发兴趣.

课堂时间有限,着重关注重难点问题,这样就使得教学不能面面俱到,也无法确保所有的学生理解、掌握.针对这一情况,就可灵活运用导学案,为学生搭建讨论、交流平台,一方面激发其求知欲,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求知;另一方面避免其懒惰心理的产生,适当开展合作竞争,鼓励其互帮互助,共同提升.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5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5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如果变化了,变化了多少?学生刚进入动量学习,在了解相关概念后进行解题,由于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将其投影,还原过程,清楚展示给学生看,并随即挑选学生让其讲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鼓励其互动交流,在不断地提升中分析、思考,促进问题的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退到幕后,而是要及时指导、点拨,不断启发学生,促进其思维的发散,让其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增强信心,获得成就感,以此产生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方法指导,提升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综合思考,全面发散,灵活处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借助导学案为其提供有层次的训练,引导其分析、探究,把握题目中隐含的知识点,有效突破,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动量教学为例,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我发现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念并不深刻,运用是束手束脚,缺乏灵活性、综合性.对此,我就设计导学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面上均向右沿同一直线运动,A球的动量为9kg·m/s,B球的动量为3kg·m/s,问:当A球追上B球时发生碰撞,则碰后A、B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多少?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难以解决,我就借助导学案提问引导:1.这一过程是否遵循动量守恒定律?2.碰撞前后两球动量有何变化,表示什么意思?这样一来,学生便受到启发,明确探究方向,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假设、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理解之后,学生进行解答,便能疏通思路,将过程完整呈现.之后,我会对其学案进行批阅反馈,进一步挖掘其思路,根据其解答过程提供个性化指导,并开展分层训练,以此鼓励其思考,在原有基础上突破、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导学案的帮助下明确探究思路,逐步掌握分析、探究的方法,再也不怕难题,无形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总之,导学案的运用是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激发其兴趣,还能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导”、“学”配合,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不断地认知中深化理解,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两球动量学案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碰撞出来的圆周率
——两球与墙壁三者间的碰撞次数与圆周率π间关系的讨论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不可或缺的静电能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电场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