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伦斯的《鸟啼》,超越生死的观察与思考

2018-11-02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鸟啼劳伦斯鸟儿

□ 陈 莉

英国作家劳伦斯(1885—1930)年仅45岁就去世了。其父为矿工,母亲出生于中产阶级之家,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当过教员,写过诗。在父母的五个孩子中,劳伦斯排行第四。由于家境不宽裕,劳伦斯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当过文书、会计、厂商雇员、小学教师。他受母亲影响,一直有写作兴趣。26岁(1911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到1930年3月2日患结核病在法国尼斯去世。短短的20余年创作生涯,他创作了十部引人注目的长篇小说、数部中短篇小说、诗歌、绘画以及大量的随笔。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会引起争议,引发当时人们的思想震荡。慢慢地,人们开始接受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他的作品被译作多国文字,而且陆陆续续走上大学讲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收录了劳伦斯的散文《鸟啼》,采用的是于晓丹译作(《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收入教材时,文章有改动。这篇散文的中文译本,还有马澜翻译的《鸟儿的啭鸣》,黑马译的《鸟语惆啾》,于红远译的《鸟鸣啾啾》等。

一、鸟族世界的兴亡史

《鸟啼》是一篇感情丰沛、抒情与思辨相结合的散文。文章写于1919年,作者通过描写冬去春来,鸟儿啼鸣,来赞美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力的激荡。作者劳伦斯写道:“这是一个新的天地,喊出了一个崭新的生活!生活!”“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那新的天堂,新的昊天。”

之所以用“鸟族”这个词,是因为在各种各样或凶猛或柔弱或高大或弱小的动物中,劳伦斯选择了鸟儿这个群体。而鸟儿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生命族群,文中出现了田凫、掠鸟、画眉、鸽子、斑鸠等种类。它们中有留鸟,画眉、斑鸠、鸽子,有候鸟,比如田凫、掠鸟。它们都比较小,不是老鹰、大雁那般健硕的大个子,所以它们更难抵抗刺骨的冰霜或者长途的艰险。文中更多时候,劳伦斯就统称它们为“鸟儿”,各种各样的鸟儿遭遇严冬的死亡打击,之后,留鸟中的幸存者和候鸟中的归来者给这块曾经冰封的大地重新带来生机。鸟儿开始歌唱,鸟啼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终于汇聚成活力迸发的颂歌。听觉有个好处,身处室内也可以观测到室外动静,正是这无所不在的“鸟啼”使劳伦斯意识到,春天不可阻挡地回来了。

严寒有多残酷,春天就有多可贵。

“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大地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鸟儿们经受冻馁之苦,应对弱肉强食。野地里、篱笆下,到处都“横陈”着被不知名的食肉兽“老饕”掠食后所剩的支离破碎、鲜血淋漓的皮毛。

文章就是这么开头的,压抑而寒冷。

“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这变化来自于作者自己的触觉与心理感受。“风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冬天,寒风刺骨,寒风下的世界肃杀而凄凉。冬去春来,北半球的人感受到南风从接近赤道的海洋里吹来,这种感受一是皮肤上的温暖,还有心灵的“蕴藉”。幸存的留鸟也感受到环境变化,关乎生死的寒冷开始转为暖和宜居。于是,“午后,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想象一下,不等路上的冰融化,不等吸收着冰霜刺骨寒气的硬土地变软变湿润,鸽子就开始歌唱了,虽然声音慢慢地、笨笨地、费力地发着音,但是它们不愿意停歇。到太阳落下时分,又有其他“野鸟”加入啼鸣,而它们的声音同样是轻轻的“微弱的”。比如斑鸠,还有留鸟,“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随着春天生机不断地涌来,冰雪消融了,“月桂树就要飘出花香”,“白屈菜就要遍地闪烁”,鸟族也强大起来,鸟儿所发出的不再是微弱的试探性的,而是“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是“像泉水”“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的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劳伦斯把鸟儿的啼鸣比喻为“鼓声”,是因为鸟叫声激越着自己的心灵,鸟叫声又比喻为“涌泉”“溪水”,道出了鸟儿的啾啾啼鸣由衷而发,不断有新的鸟啼汇入,越来越多,绵绵不绝。所有鸟儿一起参与了,呼唤春天,歌唱生命。

所以,这篇散文就是劳伦斯用文字构筑的季节变迁史、鸟族兴亡史,一个存在于文学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鸟儿都要经历严寒,承受生老病死,抵抗天敌;整个族群经历了严冬的死亡打击,但是到了春天,它们又不可遏制地勃发出生命力。

二、超越生死的观察与思考

《鸟啼》对于鸟的人类情感化处理(生死之感)并非直接将鸟儿拟人化,不是鸟儿直接跃出文字,有了它们的恐惧与悲哀、抗争与坚韧、欢快与喜悦。鸟儿们之所以拥有感知自然的能力,振作自己、歌唱生命,表达近似人类的情感,根源在于作者始终在倾听、感受、观察,将人性投射在鸟族的世界里。

文章的第一至第五节,劳伦斯聆听鸟儿啼鸣,叙述之中,带有震惊与不解——在第三节与第五节段首,先后两处运用疑问语气,表达自己的质疑、思考:

“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

“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

是啊,当地上还铺着一层鸟儿们被撕裂的残骸时,当大地还在寂静沉重的霜冻中,它们怎么能一下子唱起歌来呢?大地正经历着死亡;大地又活泼泼充满生命力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么快地意识到新世界的到来,几乎有种痛苦。

劳伦斯始终在文章里,作为观察者,用“我”的角色,用第一人称“我们”,使用人类的思想和语言,将人性投射进鸟族的啼鸣中。文章从第六段开始,更是由感觉者、观察者、叙述者成为超越生死的思想者。《鸟啼》不是将鸟族拟人化了,而是劳伦斯作为叙述者以自己的情感去解释鸟的行为;文章从第六段开始,出现了五十多处“我们”。

“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片新的天地。”

“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劳伦斯直抒胸臆表达情绪变化。鸟儿自由自在歌唱,而人类的情感要复杂得多。人类会觉得大地曾经被窒息,生命曾经被扼杀,精神在严冬下受辱受压制。可是,不管人类的意愿如何,再把视线停留在裸露于野外的鸟儿遗骸是没有用的,选择不由我们做出。也许有的人愿意在冬天和关于肃杀与毁灭的记忆中多待一阵子,但是,冬天就是这样离开了。

“我们耳中充塞的,是新生的造物清明而生动的号音。”

“它们不可阻档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

我们目睹了严冬与死亡,但是我们活着,我们可以听到新的世界出现在耳边,这新的世界外在于我们,又内化着我们。

“春天来到我们中间,……在这一时刻,我们将这喜悦接受了!”

“多么漫长的冬天,冰封昨天才裂开。但看上去,我们已把它全然忘记了。”

……

“接受”“喜悦”意味着劳伦斯不由自主地认可了春天的生命力,感受到了新生的欢乐。变化刚开始,是不同寻常的断断续续的春之发现,是一支还未完成的歌。“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渐渐地,歌声扩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鸟儿汇入,歌声“喷涌”,“一路潺潺而行”,耳中“充塞”“号音”“鼓声”。不管过去的痛苦多么巨大,不管残骸堆积的金字塔有多高,不管大地曾经被怎样压抑、绞杀,那个“冬天”远离了。

于是,劳伦斯先后在文章的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运用反问语气,将自己的情感由思考转为肯定,递进为赞美,进行宣告,死亡季节过去了,新生命到来了:

“当炽烈而可爱的画眉,在荆棘丛中平静地发出它的第一声啼鸣时,怎能把它和那些在树丛外血肉模糊、羽毛纷乱的残骸联系在一起呢?”

此不可归之于彼,有此便无彼。鸟族不会停止它们的歌唱,田凫、掠鸟、画眉、鸽子、斑鸠都不会。这歌声发自鸟族体内,源于生命本能。它们的同类有的在昨天被毁灭了,但是它们不能追随死者而去。它们拥有生命。人类也是这样的,这是一个转换的时刻,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新的状态,从死亡的掌握中走向自由的新世界。

“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

“冲动”,多么有力量的词。似乎有种力量将我们向前推向前抛,我们投入到新的起始中。

鸟族在告别冬天、迎接春天时,表现出同一种精神品格:“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来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

当我们追随着劳伦斯的文笔,去发现,去聆听,阅读《鸟啼》时候,有没有真正理解他所表达的鸟族精神呢?“我们”人类,可以在告别过去时候就告别过去;可以在关键时候,将回忆暂停,告别死亡的阴影,向死而生,迎来崭新的生命与生活。毕竟,从冬天到春天,是从死传送到了生,鸟儿本能地啼鸣,我们所应该做的,也是顺应这推动力。

学法指导

一、走进文本世界,聆听鸟儿歌唱

文章里有作者作为观察者叙述出来的触觉、听觉、视觉、心理感受等描写。作者听鸟儿诉说与宣告春天到来的喜悦,身处其中别无选择,只有倾听。从清晨到黄昏甚至夜晚,耳边都会掠过从灌木丛、河边或从空中传来的婉转悦耳的歌声、宣言。我们作为读者,首先就要能够走进文本世界。

二、顺着文本思路,感受劳伦斯诗意的真

劳伦斯的《鸟啼》告诉我们,人类无权选择世界,正如人类无法使鸟儿停止歌唱;我们要迎接新的生活。他的另一篇散文《鸟、兽、花絮语》中,是这么写的:“你可以通过鸟叫声而认出一只鸟来。大鸟总是高声叫唤,但从不鸣唱。鹰在太阳升高时尖叫,孔雀在拂晓时啼鸣,当夜莺歌唱时,乌鸦在晚上扯着嗓子叫。所有鸟都有各自的嗓子,表达的意见也各不相同。”这又是表达作者聆听鸟啼的另一种感受与观点。所以,顺着文本思路走,读懂作者笔下的多彩世界,感受诗意的真。

三、体会散文本色,触摸人性的朴质

如何判断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呢?那就是全篇文章通常只写出一个人的感想——叙述者本身、作者本人的想法,其他人物或角色的想法都透过作者的叙述表达出来,不管文章用的第几人称。散文不像小说主题是多元的,散文的主题往往是确定的。因为,散文佳作往往是朴质和实诚的。读散文,体会其本色。

猜你喜欢

鸟啼劳伦斯鸟儿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奉节观瞿塘峡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他者与自我重构:劳伦斯《羽蛇》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春讯
夜曲
鸟儿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鸟影 鸟啼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