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18-10-30熊维娟

好日子(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

熊维娟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加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趋势日趋严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以创业促进就业,就离不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分析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近几年的就业现状以及创新创业现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上历史悠久,其学科内容相对成熟,在高校各专业中具有不可比拟的稳定性,是我校建校就有的专业。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一些应用型学科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人们更加注重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学科的发展。加之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趋势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文学院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国家、社会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的需求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的新 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创造力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要树立与当今国家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大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以创新之我,创造创新之家庭,创新之国家,创新之民族,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国家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的要求。

(三)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也是我校的王牌专业。该专业下设两个方向:师范方向和非师范方向。根据专业特色,学生更多的就业方向偏重于教师、文秘、编辑、文案策划员等。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虽然在不断扩大,但总体已经趋于饱和,所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新的高度,同时还强调大学生是创业创新的主要力量。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努力学好基础和专业知识,善于应对考试,而且应该明确就业目标,增强竞争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转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但事实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目前的情况是,实践活动的种类繁多,但对各种实践活动的性质、功能、价值等认识不够系统,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尤其对社会实践、课处活动、社团活动的理解还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导致社会实践游离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之外。

(二)未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建设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作用

1、第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第二课堂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中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学习,大多数是教师在课堂中自导自演,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是第二课堂的常态。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并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解决第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化迫在眉睫。第二课堂应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要通过激发其创新意识来改变其思维模式和提高其思维水平。

2、第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主动研究的意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创新创造上往往天马行空,不够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容易拘泥于第二课堂所教授的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这样会造成问题意识的缺乏。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挑战杯”、“科创杯”等第二课堂的创新活动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大多数人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参加科研活动,使得大学生仅仅追求参与科研活动得了多少学分,拿了多少奖金。因而某些高校又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长此以往会阻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进步。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制约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更多的是安于现状,追求一份安稳的工作,认为自己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愿意开拓创新,如此便缺乏创新意识。加之身边的朋友有的创业失败,自己没有做好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因此部分大学生因为害怕而不敢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学生家长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安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并不支持。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一)学院加强舆论宣传,增强汉语言文学專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一是采用多种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这方面我校文学院做得不错,根据围绕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前文学院成立了社团有“三峡文学社”、“浅草剧社”、“影评协会”、“大学生语言爱好者协会”、“大学生科技协会”、“三峡诗社”等,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小橘灯”课堂、我爱记诗词、成语大赛、课本剧大赛以及创立时光文化创意工作室等。二是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如果有条件希望可以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及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分享创业成功经验,交流创业经历和实践体会,从而引起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吸引更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去,真正的实现“万众创业”、“人人创业”,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二)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建构

如今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被割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院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体系。通过开展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可行性方案,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一起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有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改变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得到落实,但是目前我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成熟,我们还缺乏系统性的培养方式,各种创新创业的机制仍需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红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81-82.

[2] 宋丽娜.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J].企业导报,2012(11).

[3]董亮,罗明明.论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4(5).

[4] 王伟.双创背景下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1,第30卷第一期.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