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风筝的人

2018-10-29

北广人物 2018年41期
关键词:竹条骨架竹子

风筝,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更是一种专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友人的介绍下,我很荣庆地结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贺老师。初见孙老师,他身着传统中式服装,手持一把洁白羽扇,潇洒地从楼里走出来迎接我,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更像是身居深林的隐士,洒脱不羁。用一句老北京的俗语“一口京腔,两句皮黄,三餐佳馔,四季衣裳”来形容他,再适合不过了。我随着孙老师的步伐来到了他平时制作风筝的工作室,屋子不大,却彰显了孙老师的喜好。孙老师是地道的北京人,自然对老北京的传统情有独钟,工作室除了各式各样的风筝外,书画、京剧的道具等也随处可见,每一件都是孙老师的心头至爱。

说起孙贺与风筝的渊源,还真是不浅。他从小住在打磨厂胡同里,以前那里是手工艺者聚集的地方,每个老北京人都有各自的手艺。再加上他跟着祖父生活,祖父是灯市口生人,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对北京的传统文化喜爱有加。空闲时间他便与祖父一起听听戏曲,玩玩笔墨。渐渐地,孙贺对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有了很深的了解。

孙贺实在喜欢风筝,便在2003年正式拜师于著名风筝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先生的门下,进一步研习北京扎燕风筝的制作技艺。做风筝的20多年来,他从未想过放弃。

说起风筝的文化,孙老师的话滔滔不绝,似乎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

看着这一屋大大小小的风筝,我很好奇是如何做出来的。孙老师也毫不吝啬地向我讲解了做风筝的“讲究”。原来,做好一只风筝需要20多道工艺,总结起来就是“扎”“糊”“绘”“放”——扎骨架、裱糊、绘画、放飞。

扎骨架也分为劈烤削扎。劈:把茶碗口粗细的竹筒劈成4半,劈好的竹子当时不能用,需要搁置一段时间让水分挥发。一般做骨架会选择使用两年前晾干的竹子;烤:烤造型,根据竹子的特性,在加热过程中用手法使其达到需要的造型,待冷却后定型。火多大、加热到什么程度也是要根据手艺人的经验来完成,若工夫大了可能竹子就糊了;削:削是劈后的精加工,是用刀刃削刮竹材,使它加工成制作各种风筝零件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宽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条。这一步体现了北京风筝和其他地区风筝的区别,孙老师随手拿起一只风筝,边比画边说:“北京风筝是根据当地的风设计的,竹条削得像扁担似的,富有弹性,之后再用线勒出造型,看这个扎燕硬翅的绑兜就是用线勒出来的。而有的风筝是烤出来的,烤出的造型没有弹性。”扎:根据风筝的造型把各个竹条按部就班地扎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

扎完骨架后,接下来就要用纸或者绢糊在骨架上,叫作“糊风筝”,不同的材料糊出的风筝,放飞效果也有所不同。例如,大型风筝要选择厚纸作面料,薄纸无法承受它的重力,并且比例上要求有透风度,一般会选用绢托纸,用胶把纸和绢粘一块儿,从而产生一种强度,再在绢上作画。中型和小型的风筝要根据面料的材质选择做哪一种;微型的风筝要用薄棉纸,并且要轻。

接下来,就是展现一只风筝灵魂的一步——绘画。风筝是否喜形于色,是否体现出吉祥的寓意,全要靠做风筝人的美术功底和审美。绘画时要根据歌诀进行画面处理,传统风筝的歌诀有很多,孙贺全部牢记在心,随口一说就把一只风筝的造型摆在了眼前。所谓艳而不厌、凡而不凡,便是色彩艳丽但并不让人讨厌,画的时候借鉴工笔重彩的技法,将颜色、层次画得多一点,但是又不能让人看着觉得乱。可见,绘画也是相当的讲究。

最后就到了孙老师最喜欢的一步——放飞风筝。说到这,孙老师脸上露出童真的笑容。

除此之外,一只风筝的收藏也大有讲究,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费保龄先生的100多件作品,风筝图谱按照装裱字画装饰,每个风筝图谱都有它本身的内涵。孙老师告诉我:“风筝属于纯天然材质的工艺,收藏起来很受限制。需要提醒广大风筝爱好者一句的是,您要是放在汽车后备厢里,千万不能往上压东西,不然肯定是飞不起来了。”一只风筝集聚了几代手工艺人传承下来的心血和技艺,承载着历史文化,承载着手工艺人的匠心。

猜你喜欢

竹条骨架竹子
传统风筝制作工艺(上)
颜色空间直方图相交法的竹条色差分类检测系统研究*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制作风筝
农桑之心
和竹子在一起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内支撑骨架封抽技术在突出煤层瓦斯抽采中的应用
铁骨架配合物凝胶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