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特的哲学王子

2018-10-29

北广人物 2018年41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罗素剑桥

他是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成员,他的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的钢铁大王,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经济学家。

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方面,他的导师是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是个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业奇才,用了三十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绘图员,一路奋斗成为了钢铁大王,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奥匈帝国的钢铁产业。他们家在维也纳的住宅无比豪华,外人都称它是“维特根斯坦宫殿”。

维特根斯坦的父母都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喜欢资助艺术事业,很多艺术家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客。维特根斯坦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从小就爱好广泛。除了是一个哲学家外,他干过的事还包括:演奏多种乐器,特别擅长吹奏单簧管;能用口哨吹出交响乐的整段乐章;喜欢飞行和机械,拥有一项改进螺旋桨的专利;打过仗,还因为作战英勇,当上了中尉;独立设计过一幢现代风格的房屋,从门锁到合页无不精益求精,整幢房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发明了一种油漆;能雕刻出精美的胸像;还当过药剂师,制作出来的药品质量出众;当过医学实验室助理,并设计了一套新的医学实验方法;还编了一本针对小学生的字典……

22岁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年,罗素39岁,正处在思想的巅峰时期。维特根斯坦就专门跑到英国的剑桥,去跟他学习。

罗素对维特根斯坦还是很重视的,听说他从来没有上过逻辑课,就专门安排了一个逻辑学家、国王学院的理事给他上课。结果呢,他只跟那个逻辑学家接触了一次,就跟别人说:“第一个小时,我就发现他没什么可教给我。”那个老师也愤愤不平地向别人抱怨说:“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上起课来了。”

罗素特别喜欢维特根斯坦,夸他是“传统上认为的天才人物的完美范例”。

他也没有辜负罗素对他的期待,很快和罗素并驾齐驱。

维特根斯坦25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童年时,做过疝气手术,本来是可以不参战的,但这哥们儿竟然动用了家族的关系,让自己上了前线。战争开始后不久,军队发现他懂数学,就让他当了炮兵,驻守在后方。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负责坐在办公室里干些无聊的文书工作,他曾几次主动要求把自己调到前线去当步兵。

维特根斯坦这么要求,无异于主动去送死。军部自然无法理解他的要求,难得有个大学生,怎么可能调去当炮灰?

维特根斯坦在后方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战事变化,他真的被调去前线当了炮兵。

到了前线,维特根斯坦主动去了最危险的前置的观察哨所。他参加了不少残酷的战斗,每次都表现得非常英勇,因此不断被提拔,最后还当了军官,获得了不少勋章。

在战争中,维特根斯坦也没有放弃哲学研究,他开始构思他的作品《逻辑哲学论》。他一边打仗一边写,把自己的哲学思想都记在了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里。后来,他被意大利军队俘虏了。据说敌人抓住他的时候,他正骑在炮架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随后,他被关进了战俘营。

后来,战俘营中开始流行伤寒症,死了很多人,维特根斯坦的家人,以及凯恩斯等朋友都很担心他。他的家族暗中活动,让一名医生宣布他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合长期监禁。但他觉得这样不道德,拒绝在同伴获释前出去,坚称自己完全健康。

维特根斯坦30岁的时候,战争结束了,他被释放。此时,他也写完了他的《逻辑哲学论》。

此时,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继承了大笔遗产。然而,他却做了一件非常惊人的事:他一拿到财产,立刻就把所有的钱都赠送给了他的兄弟姐妹,自己一分钱也不要。公证人根本不相信世上还有这种事,他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宣布自己的主张,才把这件事办了下来。

维特根斯坦把财产分出去后,立刻就到乡下当一名小学教师。一开始,教育部门把他分配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小镇上,他非常不满意。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被调到了最贫困的山区教书。

一个全世界最有才华的哲学家,放弃了一切财产去穷乡僻壤教孩子,这事儿一般人肯定理解不了。

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把钱全给了自己的家人,怎么不给穷人?维特根斯坦回答竟是:“因为我觉得金钱会让人堕落,而我的亲人都已经够堕落了,再堕落点也没关系。”

在乡下,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学生十分尽心尽力。他不仅为孩子们编了一本字典,还爬上布满积雪的高山,为孩子们摘果实。他给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给他们读文学大师的作品,给十一二岁的孩子教高等代数和几何,还让孩子们学习制作机械,带孩子们郊游、参观。一次,村里一个羊毛加工厂的机器坏了,工人们束手无策。他一言不发地看了一圈,然后让四个工人拿着锤子在他指定的位置上,按照节奏敲打机器,机器就奇迹般的好了。这让当地人对他大为信服。

维特根斯坦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他有殴打孩子的劣迹,家长甚至把他告上了法庭。法庭审查后,他就结束了小学教师的生涯,离开乡下,回到维也纳,在修道院里当起了普通的园丁。

过了一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又萌生了研究哲学的想法。他40岁的时候,决定回到剑桥。那时的他已身无分文,到剑桥还是靠了罗素的资助。

维特根斯坦继续念博士。交了学费之后,他已经没有钱继续生活。在凯恩斯的建议下,他向剑桥申请了津贴。但是剑桥难以理解这事儿:“你家是世界富豪啊,津贴怎么也轮不到你呀。”

申请津贴的时候,发生了如下尴尬的对话。人家问他:“有别的金钱来源吗?”他回答:“没有。”“有能帮忙的亲戚吗?”他只好回答:“有。”

好在有很多理解他处境的老师。在他们的积极争取下,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富豪终于得到一点微薄的津贴。后来,维特根斯坦发现用不着读完书,只要交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就把那篇《逻辑哲学论》交了上去。

负责审阅该论文的是摩尔和罗素。这篇《逻辑哲学论》已经成名多年,被当时很多哲学家当作经典阅读,你说摩尔能怎么评价呢?自然,他说这篇论文是“天才的作品”,水平已经超过剑桥哲学博士学位所要求的标准。

论文答辩那天,罗素和摩尔一起走进考试的房间,罗素微笑着说:“我一生从未经历过如此荒谬的事。”正式答辩之前,维特根斯坦先跟罗素和摩尔闲聊了半天。聊到后来,罗素跟摩尔说:“咱还是答辩吧,你好歹问他几个问题,怎么说你也是教授啊。”答辩的时候,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一个观点产生了疑问。维特根斯坦解释完,然后拍了拍两个老师的肩膀说:“别介意,我知道你们永远都搞不懂我在讲什么。”

维特根斯坦这么说是因为他确实牛,也因为他和摩尔已经是好朋友。后来,摩尔回忆这次答辩的时候,说这件事“既愉快又可笑”。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罗素剑桥
罗素悖论
Cambridge Audio(剑桥)CXA80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
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
“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