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历史语境,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2018-10-23顾烨丽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

顾烨丽

摘 要: 本文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为目标,辅之以史料实证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及观看视频感悟圣雄甘地的一生。本课以“那时”、“那人”、“那地”为主线,创建历史语境,进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关键词: 圣雄甘地 历史解释 非暴力思想

对于历史解释问题,有学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所谓历史解释,实际上就是历史地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思想方法,以“同情”的理解态度、依据史料设身处地地认识具体史事、形成合理的想象上建构自我的历史叙述,形成历史地看待问题的意识,以客观的态度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同理,在甘地这节课的学习上,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学生还需通过“移情”[1]的方式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时代的印度来领会甘地的所思所想进而有所收获。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的《圣雄甘地》教學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播放甘地葬礼场面的视频(节选自电影《甘地传》)。在肃穆哀乐声中,甘地的灵柩缓缓前行,街道两旁挤满了送行的人。教师解读: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与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他既不是军事将领,又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名艺术家,然而世界人民,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贵人,在此齐聚,向他表示最后的敬意。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甘地:“在未来的时代,我们下代的子孙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在地球上匆匆走过。”教师提问:各位同学,看完这段视频后你觉得甘地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感受到甘地的个人品格——受人敬仰,不谋私利……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对甘地其人有大概的了解,并引出本课话题。

二、那时——民族主义之呼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或者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土地和人口,整个世界基本上已经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不堪忍受殖民侵略的国家纷纷发起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运动,例如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俄国的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学生由材料可以得出:(1)从世界形势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当时时代的潮流就是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亚洲地区正在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从印度形势看,英印之间矛盾不断加深,一战的爆发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并导致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萌发并逐渐高涨,当务之急需要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利。

三、那地——根植于宗教文化之古老印度

材料:印度是世界上宗教色彩最重的国家之一,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印度人以宗教来区划民族,以宗教代替政治。印度的一切无不笼罩这一层宗教的薄雾。“印度当时有一百多个民族,数十种宗教,讲数百种语言。全国有99.57%的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徒83%。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学生阅读材料并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当时对印度人讲述爱国主义精神,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共鸣,但如果利用宗教的力量发动广大民众却是一个明智之举。后来尼赫鲁说:“甘地本质上是一位宗教家,一直到内心深处他都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人。”[2]

四、那人——独一无二之圣雄甘地

重新解构本课标题——圣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予他“Mahatma”(“圣雄”)的称号,意思是“伟大的灵魂”,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那么这样一个血肉之躯何以为英雄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名圣人?

1.英雄甘地

作为一名英雄,甘地为了争取和平自由和谐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由同学归纳甘地这一生有哪些斗争?

学生回答:(1)为南非印侨而战(为南非印侨争取平等和尊严而战);(2)为印度自由而战(主要体现为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见下图);(3)为印度和谐而战(虽然印度独立,但是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印度分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此后,印巴之间的领土争端宗教冲突种族仇杀却愈演愈烈,为了印度的和谐,为了各宗教派系之间的和平共处,甘地此时虽然年事已高但继续坚持斗争。)

2.圣人甘地

在争取印度独立的同时,甘地还在为消除中性制度派系纷争而不断斗争。晚年的甘地依旧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四处游说,致力于协调印度各派别的矛盾,主张各教派合作。1948年79岁的甘地在德里协调冲突之时,被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连开三枪,甘地中枪应声倒地,在他中弹的瞬间甘地双手合十,口中为这位杀手祈祷,请求神灵宽恕他。提问:同学们,你如何看待甘地的这一做法?学生:太崇高了,一般人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觉悟。总结:正是甘地具有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精神觉悟,也就是他提到的非暴力思想,因此后人将甘地称为圣人。

3.甘地何以成为甘地——非暴力思想探究

(1)我们所见的非暴力斗争(播放非暴力斗争视频节选自电影《甘地传》)

“甘地精选的两千五百名志愿者早晨作完祈祷,发誓保证在遭受攻击时不反抗后,列队向一座盐场进军,突然一队警察向队伍冲来,抡起带有铁箍的警棍向群众猛冲;但人群中没有一个人伸出手臂招架,从我站的地方听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棍击头盖骨的破裂声,挨打的人像十柱戏的木柱一样倒下了,地上失去知觉的人横躺竖卧,没有昏迷的人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队形镇静而倔强地前进,直到被打晕为止。这是一位在场目击者的记述”[1]。

通过这一场景再现,许多学生为这样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并逐渐感受到了非暴力对敌人的力量。

(2)解读非暴力思想

“非暴力思想的核心就是不伤害,感化敌人。非暴力抗争者甚至要对对方施加的暴力或者镇压行为默默承受,绝不以暴制暴。他们要通过对暴力的放弃和对由此而来的苦难的自觉承受,震撼公众和对手,激发大众和对手的良知,形成强大的道德压力,迫使对方转变态度,实现正义”[4]。

(3)非暴力思想探源

非暴力思想根植于印度宗教思想,印度宗教当中有众多的神,但是这些神的身上都有一些共性,如:他们仁爱、无畏、善良,都是高尚道德的化身。根据印度教义,世界分为两大块区域——精神领域(内在世界)和物质领域(外在世界)。在外部世界,甘地认为西方殖民者占据着优势地位(经济、管理、科学技术领域),而在更为重要的精神領域,印度乃至东方人是优于西方人的。西方的文明在甘地笔下被比喻成暴力文明,如果当时的印度也采用暴力驱赶西方殖民者的方式的话,那么印度的以暴制暴将沦为一种自杀式的政策。他呼吁所有的印度人理解并坚信印度的传统文化,坚持真理(SATYAGRAHA)。马丁·路德·金曾经这样评价:非暴力之美在于它可以让你不靠使用暴力来斗争,它可以让弱小的民众有序地联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比原子弹更为强大。

甘地批评英国将“现代文明”像病毒一样散播于印度,这种病毒附带着肉体的享受,不断滋长的欲望,奢靡之风,传统印度文化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吞噬下渐入病态,只有重新回到印度过去的传统,印度才能不被现代文明的病毒所侵蚀。

五、此时、此地、我们——感悟非暴力思想

甘地的主张对于我们而言非常特别。时至今日,当我们一次又一次面对这个世界上的战争、宗教冲突、恐怖袭击事件时,许多人怀念甘地,希望能够从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中汲取养分还世界一份和平。甘地的愿望也是我们全人类的愿望,他曾经说: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待“天国”降临尘世。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探究题:暴力与非暴力之争。

光绪帝受禁,戊戌变法顿告夭折,维新派谭嗣同决然地舍身就义,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可是,谁能料到,就在谭嗣同这位虔诚的改良者为原则而献身的二十余年后,印度竟然出现了一种以仁爱、非暴力为宗旨的不合作运动。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革命”,倡导者就是甘地。究竟是暴力还是非暴力来得更为有效?非暴力的方式能够适用于其他地区吗?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来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晓华.直面历史,促进“历史解释”[J].中学历史教学,2017(7):12.

[2]王尚清.关于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新认识[J].雁北师院学报,1996(5):50.

[3]柴俊青.甘地非暴力主义评价问题再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3):23.

[4]黄迎虹.“精神的力量”——论甘地非暴力反抗运动的理论基础[J].政治思想史,2012(3):18.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应与时代价值相结合
历史解释中的覆盖定律模型概述
“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