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古书疑义举例》

2018-10-23倪琳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俞樾不足价值

倪琳

摘 要: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是俞樾以举例的方法,揭示古文大义、分析修辞、发疑正误的集大成式归纳古书文法的训诂学著作,在汉语语言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现代语言学的眼光看,《古书疑义举例》一书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该书归纳出的理论及运用的方法、材料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在当代仍然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 价值 不足

《古书疑义举例》是清代俞樾所撰,共七卷。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章太炎、吴昌硕等人皆在他门下学习过,代表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俞樾在认识到周、秦、两汉文法到清代时已经不通,很多文章在传抄刊刻中存在讹误,而且因为时代变迁一些字词音义变化,人们阅读周、秦、两汉著作存在障礙等现象后,着手整理、概括周、秦、两汉古书诸经中的文法问题,《古书疑义举例》应运而生。《古书疑义举例》分为七卷八十八目,详细举例论证古书的文法特点、语言习惯及后人理解中的误区等,为读者研读古书提供依据与助力。

《古书疑义举例》作为集大成式归纳古书文法之作,甫一成书流传,就受到学界的广泛赞誉。马叙伦先生在《〈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序》中称:“德清先生《古书疑义举例》,发蒙百代,梯梁来学,固悬之日月而不刊者也。”①章太炎先生对《古书疑义举例》一书多有推崇,云:“樾为《古书疑义举例》,辨古人称名抵牾者,各从条列,使人无所疑眩,尤微至。”②俞樾在该书中很好地总结了传统训诂学的一些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来学者继承、借鉴他的体系,为之增补、校订,甚至形成了“古书疑义举例派”。可以说,《古书疑义举例》(以下简称《举例》)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一、《举例》的价值

(一)《举例》在训诂学上的价值。

俞樾治学的原则承自乾嘉学派的皖派,即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文字、音韵等多种手段还原经典,重视“因声求义”和“以意逆志”的法则。同时,俞樾在治学中主张“以疑存疑”,即在注解经文中如若产生不同于传统经学训诂的观点,即使只有一条材料支持,这种说法也有价值,不能直接否认这种可能而尊传统说法,应当两存其说。因此,在俞樾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就一个问题罗列出的多种可能或者以孤证立说的情况。这治学的原则在《举例》一书中多有体现,虽后世对此多有诟病,认为他“出言太易”,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俞樾敢于提出问题,不拘泥于成习,他的这种治学原则体现的是他思考的过程,正是他不拘泥于旧说的体现,后人未尝不会就此打开训诂新思路,他的治学方法更是值得后人学习。这是俞樾的作品在训诂学上的价值之一。

仅《举例》一书而言,首先该书从大量的具体文献出发,对古汉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归纳,揭示了一系列古书文例,为人们研究古书提供了工具,同时也为后人训诂提供了思路、方法。文例既是训诂的内容,又是训诂的依据。后人可以根据《举例》条目,了解古书文例,可以更通畅地阅读古书,对于阅读、训释古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更好地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在了解古书中存在上下文异字同义现象后,在古书阅读中发现上下文意思相承却使用不同文字(同源词等)表述的情况,就可以思考这两个字是否是异字同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意思。其次,俞樾在《举例》一书中总结了前人的一些注释、见解,不拘泥、不盲从,常常指出前人注释古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未尽之处,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见解,这些见解虽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是大都是有所依据,有合理性的。比如在“两字义同而衍例”的条目中,《国语·晋语》“若无天乎,云若有天,吾必胜之”一句的解释,俞樾赞同王念孙提出的“云若有天”一句应当为“若云有天”,在此基础上,俞樾认为原句应当为“若云天”,并举出例证:《广雅·释沽》的“云,有也”和《公羊传·文公二年》“大旱之日短而云灾,故以灾书;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也”中的“云灾”、“无灾”相对,以此,俞樾认为“云”、“有”同义,“若云有天”中的“有”为误衍,后来又颠倒顺序成了“云若有天”。再次,在训诂方法上,俞樾善于结合上下文与同时代文献体现出的语言面貌进行训释,并博采众家之长,广泛吸取已有的注释,通过考校版本、因声求义、以注文校正注文等多种手段,尽力还原本义。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各个时期的语言有各个时期的特点,训诂学必须结合运用文字、音韵、时代背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举例》中,俞樾指出《太玄·永次四》“子序不序”中第一个“序”为“子”之误而衍时,结合多种版本并且联系文章中的其他表述,俞樾列举王涯对此句的注释,指出《太玄·居次三》“长幼序序子克父”一句除范望版本外,在宋、陆、王本中都作“长幼序子克父”。最后,俞樾敢于自我否定,不回避已有著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治学中的一些问题在《举例》中多有补充。比如在“两义传疑而并存例”中说:“余从前著《群经平议》,未见及此,盖犹未达古书之例也;当更为说以明之。”

(二)《举例》在语法、修辞学上的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研究中,文字、音韵、训诂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语法的专门研究是到很晚才发展起来的。近代《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但是“语法”的概念大约在先秦时期就出现,《公羊传》、《墨子》等一些著作就出现对文法的分析阐释。汉代小学家的研究中涉及文法之处颇多。到隋唐时期,随着佛经的翻译,人们明确意识到“语法”的存在,语法观念进一步发展。元代出现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究虚字的专著《语助》,《语助》的诞生则意味着人们语法研究开始系统化。到了清代,中国古代语法研究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很多作品中都大量涉及文法问题。可以说,汉语语法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是存在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自发的、非系统的。

从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古人研究语法多是为了“通经致用”,是不成系统的,俞樾在《举例》中涉及的语法研究亦然,但是不可否认《举例》等作品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俞樾在《举例》中吸取前人研究的结果,对各种句法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很多语法问题都有涉及,他指出了词语的省略、活用、复用及句子的倒装和语序等问题,并且关注实词、虚词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俞樾在《举例》中专门设有“名词活用例”,明确提出实词活用的概念。同时,俞樾对省略的描述是非常具体的,俞樾在“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反言省乎字例”等条目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语气词、句子的各种情况。这些都为后来语法研究的进一步系统化助力不少。

在陈望道先生作《修辞学发凡》之前,人们对修辞与语法的概念都是含混的。简而言之,修辞是写作的文采,语法是写作的规范。郭绍虞曾经评价《举例》一书:“所论辞格,分析较繁,例证亦多,实是研究古修辞学的一部重要著作。”③俞樾在《举例》中归纳出八十八个条目,其中一些条目可以将之与现代修辞对应起来。比如“错综成文例”可以归纳为“错综”,“以小名代大名”和“以大名代小名”可以归纳为借代等。从中可以看出修辞的发展及当时修辞的一些特点。后来,包括杨树达在内的一批人写作的修辞学著作都或深或浅受到《举例》的影响,可见《举例》在修辞学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二、《举例》的不足

毋庸置疑,《举例》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我們要承认该书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可避免有未尽之处及有些论断欠妥、存在的一些错误等,这在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人的或增补或校录中有所体现。总体而言,《举例》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疑存疑,出言太易。

很多学者评价俞樾“务反旧说,一心标异,出言太易,论断亦近专辄”④。俞樾是一位通儒,他非常博学,但是细观他的学术著作,不难发现他的学问“通”却不够“精”。在很多问题上,俞樾缺乏专门的认知,再加上前面已经提到的俞樾主张“以疑存疑”,因此,在治经过程中,俞樾倾向于将一些与旧说不符且证据不足的论断表述出来,常常“标异”而不够严谨。比如在“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中,俞樾仅基于《正义》:“《司马法》:兵出马一匹,牛三头”就认为在《左传》时代牛当称头,马当称匹,没有经过详细考证就认为《左传》中的“以索马牛皆百匹”是因牛马并提而省略了牛的量词“头”。对此,可参看许威汉先生《〈古书疑义举例〉一失之我见》,其中详细论述了俞樾结论的不可取之处。

(二)因文见意,好改经书。

俞樾的弟子章太炎在《俞先生传》中指出俞先生:“说经好改字,末年自敕”⑤,因为俞樾主张从文献大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入手进行训诂,常常被所谓的大局蒙蔽,陷入主观判断后难以辩证思考。当面对一些难以解释的字句时,他常常忽视文字的训释可能而怀疑文字本身的正确性。他认为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讹误的概率非常大,经典文本不一定可靠,所以在遇到难以解释的经典原文时,不妨思考是否为讹误而尝试改正它。在《举例》中常常看到他通过一些文本举证而提出改动经文的想法。不可否认,经典流传着出现讹误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轻易修改经典却是不可取的。

(三)强调教化,主观臆断。

俞樾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他重视传统道德,强调经学致用,在注解经书时,他难免先入为主,维护圣人形象,难免牵强附会,曲解文字本意。比如在《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中俞樾举《论语·微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认为两个“不”都是语词,是丈人言自己“惟四体是勤,五谷是分而已”⑥而非责骂子路之言。这就是俞樾为了维护圣人形象而太主观武断的过错的体现。

(四)忽视理论,不成体系。

重实践而轻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通病,在《举例》一书中俞樾用了大量材料,但是整体的理论阐述是单薄的。俞樾在《举例》中对训诂学理论的论述只有寥寥几笔而且是不成体系的。从《举例》一书条目的编排上可以看到,俞樾将《举例》分为七卷,这七卷分类虽有一定规律,但是俞樾并未明确界定划分的标准,有些条目虽然描述相似但完全属于不同方向的问题,想要具体查阅某一条目会比较费时。《举例》存在一些条目下的举例不切合,或者说小条目下还可细分的情况,这些都与俞樾整体理论意识比较淡薄有关。

三、结语

俞樾的《举例》一书总结归纳了88个条目论述古书文例,涉及很多文献资料,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学者继续研究探讨。俞樾在书中使用的训诂方法及治学态度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总体而言,《举例》一书前承传统训诂学,后启现代训诂学,对语法学、修辞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其学术地位与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我们要认识到《举例》在时代上的局限及俞樾创作过程中的局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认识文本的价值。

注释:

①马叙伦.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古书疑义举例校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9.

②章炳麟.訄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45.

③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7.

④刘晓东.俞樾[A].古常宏主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647.

⑤章炳麟.俞先生传[A].章太炎全集(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11.

⑥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3:76.

参考文献:

[1]陈望道.文法简论[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2]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刘晓东.俞樾[A].古常宏,主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刘冠才.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及不足[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2).

[5]王建军.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M].合肥:黄山书社,2016.

[6]许威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一失之我见[J].中国语文,1997(5).

[7]许威汉,金甲.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章炳麟.訄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俞樾不足价值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俞樾&章太炎 名师出『狂』徒
春江有月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俞樾的节烈观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