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道德的较量

2018-10-23凌姝时晓宇刁文睿钱俊伊郭雯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三体人性伦理

凌姝 时晓宇 刁文睿 钱俊伊 郭雯

摘 要: 刘慈欣的《三体》通过世界末日的地球文明与入侵的三体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较量,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进行映射与反思。本文认为虽然《三体》是科幻小说,但是在其描写的文明较量中体现出诸如身份、情感、伦理道德等现实主义问题。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小说描写的生态、文明、人性三大维度探讨小说中人物在面临伦理困境时做出的伦理选择与人性诉求,以此反观人类在科学选择时代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 《三体》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 道德 人性

刘慈欣的《三体》于2015年获得了73届科幻小说雨果奖,成为第一部被英译并引进到美国的中国长篇科幻小说。有学者认为其“反乌托邦写法对社会中人们功利的追求、僵化的社会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夸张描写”[1](195),有学者用“文化自觉而非政治自觉描述和总结刘慈欣对于科幻与现实的自觉意识”[2](102)。还有硕士论文探讨了“生存与人性博弈”的主题[3](17)。然而,鲜有学者运用本土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科技与生存困境时做出何种伦理选择,从而思考科技与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三体》的意义在于地球与三体文明对立冲突中体现了人性、情感、道德、身份焦虑等现实主义问题,它是整个人类生存困境与精神焦虑的写照,因此,发掘小说蕴含的伦理道德教诲功能在当代高科技语境下具有现实意义。

一、黑暗森林法则下的生存伦理

聂珍钊教授指出人类发展的三大进程,首先是“自然选择”,其次是“伦理选择”,而现当代正处于“科学选择”阶段,科学选择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人如何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二是科学对人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三是人应该如何处理同科学之间的关系。”[4](239)因此,如何处理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是《三体》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小说中,比人类社会文明更先进的三体世界一直企图征服人类,将其消灭,占领地球。两方适者生存,弱肉强食。《黑暗森林》的结尾处,罗辑对史强说:“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雨后的途径,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5](447)在这样的黑暗森林法则下,宇宙社会没有道德。在科技和人性之间,作者冷静地做出了更深的思考。一方面,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但种族存续往往与个人生存利益相悖。由于程心无法让人类与三体世界同归于尽,在更换执剑者之后短短十五分钟,水滴就摧毁了地球上的全部引力波天线,随后智子(女性AI)开始在地球上执行人类灭绝计划。后来,程心的爱和母性使得光速飞船的研究被耽误了宝贵的35年,原因一是大众无法接受能逃多少人是多少人的思想,二是三体第二舰队的航迹让人类认为光速飞船非常危险,最后只有程心等人乘仅有的一艘光速飞船逃离了太阳系。最后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和道德毁灭了他们,体现了生存的悖论。

“科幻小说总是把自身融入未知世界中寻找理想的环境、种族、国度、智能生物或其他超级精英的希望之中,或许是对它的另一极端的恐惧和背弃”[6](6)。黑暗森林法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某种隐喻,这种隐喻尤其指向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是“自然法则”,“黑暗森林法则”也是生存法则。刘慈欣将宇宙社会学的本质定义为黑暗森林法则: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幽灵般潜行于宇宙之林,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星球都将被其他对手所消灭,因此必须不择手段地前进。人类的科学选择及科技进步不断迫使人类做出各种选择,又导致人文精神的破坏,这种自我身份焦虑感与身份诉求的迫切感在《三体》中投射出来。在小说中,拓荒地带法必定高于地球法,空间之内的人必须向外出走,这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生存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精神生存,小说在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出了丰富的探究。一方面,人类对光明和美好生活充满着无限向往。罗辑作为面壁人,对心仪的女性、美好的婚姻充满着向往;云天明将恒星赠予他爱慕的程心、同意为地球将自己的大脑送去三體。人们相信伟大的母性光辉,憧憬着美好爱情。人类情感区别于冷冰冰的科学技术,有着独特魅力。先进的科技能带给我们财富、权力,但难以带来情感生物最原始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另一方面,在黑暗森林的笼罩下,人物的心理也发生了扭曲。善良温和的叶文洁因为父亲的冤死对人性失去信心,使她陷入深重的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偏执促使她成为地球三体组织的领导者。程心曾在自我拷问中说:“一个人被推崇为救世主与被推上断头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她)都没有选择。”[6](111)即使是仁慈的程心在人类命运面前也显得无力而矛盾。

二、两大文明冲突中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在文学作品中,许多伦理问题往往与伦理身份相关,“人的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标识,人需要承担身份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4](263),《三体》中较多描述的人物是知识分子,在面对地球文明受创时,他们需要做出与伦理身份相符的伦理选择。他们的悲伤与困惑实则是在伦理困境中做出伦理选择的反映。

罗辑作为主人公是一个不断蜕变的人物。一开始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一个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青年学者,虽然聪明,但在事业上没有任何野心。此时他的伦理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生活安逸没有责任要承担,而且得过且过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容易选择逃避和自我麻痹。在三体文明侵略地球时,面壁人就要承担拯救地球的责任。当他的伦理身份发生转变,成为面壁人时,开始逃避这样巨大的责任,就像大多数普通人在面对灭世危机时抱着逃亡的心态。他也困惑为什么自己这个小人物会被选择成为承担人类命运的英雄。他的困惑实则是源于身份转变之后内心并没有随之成长,在这样的伦理困境中依旧以普通人的逃亡心态思考,内心必无法做出符合自己伦理身份的选择。

人物的伦理选择往往与身份相关,人必须恪守伦理身份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准则。“一方面,伦理选择指的是人的道德选择,即通过选择达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伦理选择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德选项的选择,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因此不同选择有不同的伦理价”[4](267)。每个人的伦理身份与行为在道德规范上一致,才能构成和谐有序的社会。反之,就不会有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们的生活就会陷入不和谐的伦理混乱中。逃避和自我麻痹并没有帮助罗辑摆脱伦理困惑和随之而来的孤独颓废。另一个面壁人泰勒的来访和自杀带给罗辑极大的震动,他意识到自我营造的幻境终究是假的,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妻子和女儿的离去更迫使罗辑离开自我麻醉的梦境,选择直面自己的困惑并尝试解决这一困惑,承担起符合伦理身份的责任。罗辑在直面自己伦理身份并做出符合其伦理准则的选择后,彻底达到了道德成熟和完善。

汪淼这个人物看似无足轻重,但其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汪淼是一位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使他对史警官所说的超自然现象嗤之以鼻。在亲身经历过“倒计时数字”的超自然现象后,此时的科学信仰开始崩塌。在面对三体文明的威胁时,汪淼并没有像前面几位科学家那样选择逃避,用自杀结束一切,而是选择直面自己的责任,用科学家的身份进行科学研究拯救人类。另一方面,汪淼作为知识分子,坚持守护地球文明,他探入三体的内部搜索信息,为守护地球文明做出了贡献。在三体文明的研究中,汪淼也曾遭遇过道德和理想的考验,在一场道德竞技的角逐中,他摒弃外界的干扰,明确自己的身份,坚守自己的职责,从而达到道德成熟的境界。

程心作为书中为数不多的重要女性人物之一,是以圣母形象存在的关键人物。她在人性与生存的这个选择题中加入了责任因素的干扰,在执掌人类生死存亡的命运时,人性与责任和生存的相悖造成了与自己身份相背离的错误选择。她妄图用爱与仁慈感化一切,拯救人类,却忘记了自己身处在一个恶劣而极端的宇宙环境之中。虽说程心的这种行为和她的伦理身份要求的责任不符,但是站在她的另一层身份上说又是合理的。程心作为一个普通人,怀有一颗有爱与仁慈的心,从这点来看,程心的行为又是符合伦理准则的,为小说营造出了一种母性的诗意。在刘慈欣所写的在黑暗森林法则支配下的宇宙依然存在着母性的光环,为科学选择的叙事背景增加了诗意。

三、人性诉求与自我救赎

小说始终围绕人性这条伦理主线进行叙事,无论科学选择时代如何发达,人类何去何从,如何避免科技异化,一直贯穿在三部曲之中。刘慈欣最终并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但是,小说中有许多关于道德人性的场面描写,在生存问题面前,道德与人性已经成为一种陪葬品,这一事实并没有为大众所意识到,只有一些科学家和学者有这样一种意识。他们在生存的挑战中获得了一种“文化自觉”,比如汪淼在破获叶文洁所处的组织真相后明白地球和三体文明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种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一种精神信仰和文化坚守。大多数人在生存过程中都会逐渐失去对本文明的信心,从而逐渐开始寻求其他文明作为新的精神信仰,这就是一种文明信心的缺失。一旦陷入这种文明陷阱,人们就会缺失前进的动力,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战胜其他文明。

罗辑觉悟到应该将全体人民的生死存亡置于个人道德标准之上,他从被迫承担责任到自觉承担责任,在理想世界崩塌之后,逐渐明白了信念伦理。一开始他只是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没有责任拯救整个人类,一直从自己的道德角度分析,陷入狭隘之中。而之后他逐渐成长,现实让他必须面临道德选择,开始主动担负起重大的责任。在三体文明入侵的时候,主动承担执剑者的责任,道德从稚嫩到成熟。程心和云天明则是觉得文明和历史应该不断被创造,人类应该摆脱末人时代的诱惑和束缚,不断向宇宙中的星辰大海探究。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人性诉求,是在认清事实的残忍后对于想要重新建构人性的诉求。人性与道德之间的不断碰撞,呼唤着死神的到来。

叶文洁成长于一个混乱的年代,妹妹死于混乱的武斗,父亲被同胞迫害致死,母亲也抛弃了她,后来又相继被书友陷害,被同事监视和防备。她的前半生所看到和经历的大多是人性之恶,一次次的痛苦磨灭了她心中的希望,并最终让她对人性彻底失望。她试图用理性解读人性恶的一面,但她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人性的丑恶。在对人类的道德自觉失望后,她开始寻求外力的帮助,三體正是她找寻的那个“外力”。她试图让科技更高的外星人改变人类劣迹斑斑的人性。她希望通过科学选择使人类蜕变成既理性又善良的新人类,而人类社会也会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她想要人类变得更好,但过于激进的理想主义使她犯了巨大的错误,她认为一个科学如此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她认为三体有着比地球更高级的文明,她背离伦理约束的科学选择最终为人类带来了灭顶之灾。

一个社会的道德和文明程度与其科学发展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叶文洁所幻想的有着高级文明的三体世界实则是一个野蛮的集权社会,是一个为了生存空间可以毫不犹豫毁灭其他文明的文明。反观历史亦是如此,就像二战时期,就武器装备而言德国的科技十分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行专制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更高级的文明和道德水准。

由此可见,只有人类才能进行自我救赎。“人类必须牢记任何科学选择必须尊重人类的主体性、维护人是目的的价值体系、实践人类的伦理道德,以伦理和理性为前提,以‘人之所以为人为根本原则,而不是迷恋或依赖于技术本身,否则人类终将沦为技术的奴隶”[7](175)。科学选择必须有伦理意识的介入,其本质还是伦理选择,必须符合人类普遍伦理与道德规范。否则,任何逾越人类认知底线的技术产物都会使人类社会走向对立面。

参考文献:

[1]刘媛.科学思维与人文思考的张力——评刘慈欣《三体》三部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01):193-196.

[2]陈颀.文明冲突与文化自觉——《三体》的科幻与现实[J].文艺理论研究,2016(01):94-103.

[3]宋如月.生存与人性之争——试论刘慈欣《三体》中的人性表现[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1-44.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刘慈欣.三体(Ⅰ.Ⅱ.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6]达科·苏恩文,著.丁素萍,李靖民,李静滢,译.科幻小说变形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7]郭雯.科学选择的伦理思考——克隆人科幻小说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三体人性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逼近人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功能与人性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