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态课堂的分班教学组织原则

2018-10-23蒋树青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

蒋树青

摘 要: 生态课堂是强调学生主体,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具有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等特点。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生态的教育观难以真正实现,主要存在学生个体差异性大、师生关系失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先决条件。实施小班化教学、按性格区分分班、形成班级编制与管理的动态格局,从根本上变革课堂组织方式,赋予每个学生主动的权力并验证他们个人学习探索和参与风格的方法,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我的天性优势,形成真正生态的课堂,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与和谐。

关键词: 生态课堂 分班教学 组织原则

一、到底何为生态课堂

随着人们对生态理念的关注,“生态”一词已经被注入新的内涵,在教育领域内更是出现对生态课堂议论的热潮。关于生态课堂的论述,目前的研究已经获得一些新的认识,一些学者和教师基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做了阐释,但生态课堂强调的是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共生,仅从课堂内部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更丰富,但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态课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构成生态的核心要义是生态系统观,在生物学中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1]。美国教育家多伊尔和庞德把课堂生态的定义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关联的過程以及事件所构成的网络”[2]。这印证了生态课堂同生态的概念紧密联系,生态课堂是一个系统和整体的理念。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教育手段的丰富性,教学评价的多样化都属于生态课堂系统的范畴,这些特征使课堂生态在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下稳步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构建生态课堂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与平衡的课堂教学关系而实现学生个体生命的全方位发展和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智育,更是智慧的启迪和培养,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的是真善美的认知体验,不仅个人能力得到提高,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对生态课堂的探索绝不应只停留在教学的丰富性和评价多样化的层面,而应落在课堂组织整体性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自然属性与动态平衡之上。

二、构建生态课堂的障碍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少则四五十,大班课更是一个教师面对上百名学生,这是极度不平衡的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教师上课时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没法做到绝对的平等对待。这样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因为课堂中学生个体的不平衡状态是不可控的因素之一,且在整节课四十分钟过程中,每一个单独的个体不可能全时长保持一种心智状态,课堂整体性缺失的客观因素还是存在的。

(一)学生的性格、心理表现和学习习惯差异较大。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因素之一,性格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表现会不同,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变化和对教师教学实施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有些学生则是缺乏自信心,回答问题怕答错,好面子的学生怕被同学嘲笑,他们更愿意选择沉默或者坚持“随大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算有不同意见,也碍于各种原因选择沉默。有的则外向开朗,善于表达观点但心理变化上容易自满,甚至自负。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兼顾所有学生的自然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协调的教学方式是困难的。

(二)班级氛围的影响。

在课堂中,学生的状态主要受到班级人数规模、班风文化、环境氛围等影响。比如一个班的班风较好,大家团结友爱,做事齐心协力,这个班的课堂氛围相对就会越好,学生上课也越活跃。如果一个班集体散漫分裂,班级成员之间拉帮结派、冲突较多,互相排斥,则班集体的整体性就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平衡和共享,教学引导效果就越差。

(三)教师的因素。

由于班级学生较多,性格各异,教师在管理班级、组织教学过程中很难平等地关注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及各方面表现都表现平平、课堂表现安静、没有太多主见的学生,由于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引起老师注意的行径,很少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在课堂中只能兼顾少数学生。此外,教师的个人风格、教学方式、语言表达等因素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有时即使教师发现某些学生走神,或答非所问,也不会专门停下来关注他。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成为构建生态课堂的滞碍,要打造尊重学生、符合学生生命发展的自由和谐的课堂,必须从根本上改进课堂组织的方式。

三、构建生态课堂的分班教学组织原则

(一)小班化教学。

班级是课堂组织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班级规模直接影响生态课堂构建的组织原则。要构建生态课堂,首先要尽量做到小班化教学,在小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充分,才能尊重个性的发展。关于小班的规定性人数没有统一的界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视野关注的范围大约是25人,小班化教学的人数文献研究显示大约为40人以下[3]。课堂教学的实施对象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整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及教学评价等都是围绕学生的特点而组织和开展的。小班教学使生态理念得以实施,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都获得有效的重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密度和强度得到增强,互动关系变得更密切。目前教育改革出现的两大趋势:一个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的知识向促进人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方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4]。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数量客观减少,教师会更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5]。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认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时间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的创生性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6]。在生态课堂中,小班化的形式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保障,也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所以小班化教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先决因素之一。

(二)性格区分。

小班化教学使得生态课堂的构建成为可能性,那么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喜好进行分班,会让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得到更正确的引导和发展,真正实施生态课堂的生命模式教学。教师如果用统一的模式面对班级几十位性格迥异的学生,那么对学生来说是限制个性和自由发展的束缚。按性格区分分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我的天性优势、采用高效的学习策略、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维持较稳定的人际互动,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性格区分型分班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赋予每个学生权力并验证他们个人探索和参与风格的方法。教师会对学生的能力有更好的理解,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在生态课堂中实施可行的教学方案,可避免课堂上潜在的麻烦冲突。当教师识别学生独特的动机时,可以制定更合适和有效的学科策略,以满足干预反应的要求,并且可以使教师帮助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获得突破。日本早在50年代就依据血型的不同尝试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区分化教育,目前日本仍对3岁学龄的幼儿实施性格分班的体制。儿童与青少年性格类型测试(MMTIC)是根据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开发用来测试青少年性格心理偏好的一项性格测试工具,与之前慣用的成熟的MBTI评估相比,都是采用相同的理论方法解读人格类型,MMTIC更简单易读,且更具有针对性。通过性格测试对学生的性格心理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性,提出更系统的、更有益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帮助制订解决不同学习需求的课程计划,为学生优势的延伸和缺陷的弥补发挥作用,这对于形成教学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生态课堂的理念是尊重个性的发展,不是按千篇一律的规格把学生教导成“标准”的模样,而是多条线索的教育以求激发出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性格。生态课堂最终形成的不是能力符合既定要求的模式化群体,而是符合自然发展的多样化个体。

(三)动态格局。

动态格局是倡导实施班级编制与管理的新模式。每年班级的学生都会有新的成长和变化,性格特点和喜好也会发生迁移,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卢晓东在《“打散分班”原理探析:返回赫尔巴特》一文中提倡打散分班制度,提出打散分班很可能是中国未来小学分班制度的发展方向[7]。卢文中提到的打散分班并没有学生心理测试这一环节,此处提及的动态格局是在校期间定期对学生进行MMTIC测试和重新排班,打乱原始班级的学生组成,并通过专业测试再次对班级学生重新组合,对授课的教师也进行重新分配。此种分班制度的起源是基于两个核心的教育理念,“自我发展”、“顺天”,这与生态课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命教育的核心概念是相一致的。这种动态格局的班级制度一方面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标签不复存在,又给予学生新的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进行MMTIC测试后的动态格局分班能更科学地掌握学生个性成长的轨迹,实施针对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某位教师不和班级学生固定太久的时间,有效防止教师对学生的过度干预和教师习惯性引导的弊端。从学生心理来说,对教师和新的班级环境产生的新鲜感会更有效地促使课堂专注度和协作关系效度的提升。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揭示了生物个体有利变异在自然生存斗争中的重要性。学生在面对新的班级环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适性,保持群体生命竞争力和适应力。生态课堂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心智的运作方式,教学组织原则以更有利于学生心智的成熟和成长为导向。

四、结语

构建生态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更需要课堂组织方式的改革。小班教学使生态教学的理念得以实施,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都获得有效的重组,教学活动参与者的活动密度和强度得到增强,彼此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更加密切。通过儿童与青少年性格类型测试(MMTIC)对学生的性格心理进行科学分析,按照性格区分分班,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性,提出更系统性的、更易于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帮助制订解决不同学习需求的课程计划,为学生优势的延伸和缺陷的弥补发挥作用,形成班级编制和管理的动态格局,不断提高学生的自适性,保持群体生命竞争力和适应力。学生不再从小就早早地陷入“无奈”的学习窘境,而是在充分自由、和谐、开放、尊重的生态课堂学习中培养兴趣,创新创造,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2]杜亚丽.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5-18.

[3]杨中枢.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12(4):103-105.

[4]周月康.小班化教学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6(11):16-17.

[5]毛放.小班化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华玉英.“新基础教育”论与小班化教学——对评价小班化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2012(9):163-164.

[7]卢晓东.“打散分班”原理探析:返回赫尔巴特[J].教育学术月刊,2018(1):3-6.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色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与优化策略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简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态课堂建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