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8-10-23阚昌苓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

阚昌苓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更是人类整体文明建设和永续生存中最基本的关键因素。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的社会发展中进行。“以人为本”思想最重要的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解决生态问题。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世界历史存在物,从这些前提出发,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为本”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最主要的是解决好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及途径,不仅对于我国,而且对于世界各民族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22-0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程度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位的,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的生存状况,更好地为未来做打算。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初阐述

马克思主义所有思想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267。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最重要的、贯穿始终的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初揭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代表着马克思恩格斯与以往哲学的决裂及新的世界观的形成。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使得“现实的人”的思想更加充实。在此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也使得“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密不可分,更值得人们去探讨。

(一)“现实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146作为“现实的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是由肉体细胞组织构成的,是物质生活的承担者,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指出,人要想生存必须获得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必须进行生产活动。然而物质生产生活资料都是由自然给予的,由此看出自然界的平衡发展对于人来说是具有维持基本生命的重要意义。

如果不较好地保护生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环境,那么人的基本生命就无法得到维持与保障,更无法谈及其他的生命活动。为了让人能在现实中继续存在并持续存在下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其思想领导下,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

人为了能够生活并维持自己的生命必须满足最基本的吃、穿、住、用的需要,必须进行劳动生产,也就是劳动实践活动。作为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色所在,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评判标准。

人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就会不断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2]157这种劳动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使人在物质产生过程中产生了交往关系。交往关系不斷进化形成社会,慢慢变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人类产生了又一属性——社会属性,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社会交往形成的市民社会成为国家的雏形,国家要想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就必须在多个方面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们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现实的人”的生活状况、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又对生产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会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最终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现实的人”作为世界历史存在物

人类由最初的单个个体通过劳动实践将每个人联系起来,经过交往发展进化为世界历史的人,人类成为世界历史的存在物,人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具体地历史地存在着的。

人不断地创造着历史,成为历史洪流中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2]152,恩格斯谈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3]605-606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是促进的还是阻碍的,每一个人的力量或大或小地都会对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反过来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也会影响人的生存发展。由此,生态环境不仅是现在的而且是关乎未来的。

人类作为世界历史洪流中的组成部分,不能只考虑自己当前的奢侈生活,应该关心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及每个个人生存发展的权利,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维护,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历史进程做出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以人为本”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现实中感性的人,不是抽象意义或直观肉体意义上的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是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但无论是哪种建设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只有在人的参与下才能维护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生态的高度契合。

(一)“以人为本”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

“以人为本”思想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想体系。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但是这种思想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始终,从最初的单个人到全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而后各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在我国,以人为本更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都遵循这个核心并时刻体现这个核心。

生态文明建设通俗理解就是在生态建设方面更加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加和谐。要想建设好生态文明,现实的人的基础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发挥主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主体地位,占据主导权,而自然则处于客体地位,属被动的一方。

“以人为本”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要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将“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核心思想。

(二)“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培养出的意识,使人们面对自然时不仅能认识规律而且能利用规律改造自然。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由“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的暴力式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式,逐步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现实的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由人来实施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具有的高于动物的思维,使得人们从自然界中不断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需要和利己主义构成的”[5]170-17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由利益推动的,不仅是物质利益还有精神利益,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人为了自己生活环境的舒适以及未来更好的发展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是让“现实的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现实的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处于自我循环状态的生态环境虽然具有调节作用,但是调节的能力、效用毕竟有限。为了自己长远的发展,人类应该主动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2]5,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这些都表明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

自然资源对于人来说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无限的,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926-927,将有限的资源合理以及最大化地利用也是人类才有的特权,避免沦为物质自然的奴隶,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处理好代内、代际、消费的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现实的人”,而它的核心价值目标通过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关照到个人的发展,又关照到人类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和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方面获得的普遍提高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7]89现实的人兼具内外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自然界作为人类公共的财产是有限的,人类无限的欲望加諸其上,使其成为人类争夺的目标,从而使得人类将自然物、人的劳动及其成果,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类本质都变为与自己相异化的存在,受到剥削及压迫,从而使人失去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机会。生态文明建设恰是通过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彻底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与人实现和谐共荣发展。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动力。从“现实的人”的思想出发,为人类提供满足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充足,使人类的生产力不断进化。更高级的生产力使人们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更加自由地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现阶段,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还达不到为他人而自我牺牲的伟大道德境界,“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能将人们思想付诸实践的效果衬托得更加明显,为人类将认知付诸行动提供更加可行的精神动力。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交往关系及在此基础上的上层建筑问题。在没有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期,国家的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要在此环境下尽可能实现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政治环境给予充分的保障。生态方面的问题不仅对于一个国家,对于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是有意义的,它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对个人来说是有必要的,而且对统治阶级来说更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实现各民族和谐永续发展。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人们才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付诸实际行动。在政治清明的统治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更容易转变为现实。

三、用“以人为本”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对于“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初探索——“现实的人”的思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思想、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人的地位愈加凸显,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待于国家、社会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提高人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素养

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没有人的参与一切都只是虚幻和不切实际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首先提升人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素养,用理论指导行动。要想提高人们的参与水平,首先要提高人们的理论素养,为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最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及自由发展。人作为自觉又向往自由追求创新的独立的人,应该明白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应该具备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属于自然的产物,但人能够在实践劳动中发现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人不仅利用和改造自然,而且是自然界的保护者,人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要履行对自然界应尽的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对学生的课堂教育,在社区张贴宣传报或进入每家每户做宣传,进行知识普及等。除了基本的方式还应该关注到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比如网络、手机等,用这些方式教育人们节约资源,避免浪费,提高人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素养,提高人们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这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能促进生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将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

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带来更加丰富的利益及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但是,现阶段有许多经济增长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将这种高能耗、高消费、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生态化、环保化的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分配公平,发挥人们的首创精神,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普遍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倡人们理性消费,促使产业生态化,将科学发展观时刻牢记心中并付诸实际行动。

人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方式也逐渐由古老传统的方式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在此,我们已经浪费了许多自然资源,尽快向生态化发展才是主流方向。这不仅关乎当代人的发展,还关乎后人的生存发展,甚至是涉及人类以后存在与否的问题。人不仅作为自然人而存在,同时也是社会人,如果生产方式过于落后并污染环境,人们会嗤之以鼻,伴随而来的是低生产以及对社会的低贡献,那么人的价值就不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维持。为解决好人与人之间代内与代际的关系,要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大重点与关键。

(三)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

人首先作为自然存在物,追求物质生活是必要的,但是过于要求物质享受就是有害的,其次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调节自古以来就是很大的难题,现阶段人们的物质利益竞争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极有必要的。

大到一切政策法规的实施,小到每个企业、每个个人的行动都需要一套有效的监督体系,否则落实有可能不力,同时,也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完善方式方法。建立恰当的监督体系可以及时检测人们的落实力度,及时改进方案,履行好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发挥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促进生态的动态平衡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动力。加强上层建筑中政治体系的建设,能够促进更加适宜人全面发展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环境的建立,实现每个人权利、责任、义务的统一。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监督体系,不仅可以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而且最终也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能让人在舒适的环境中自由的生活。

人与生态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为本”思想更是密不可分的。“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要求人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好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对于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傅華.建构“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