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思维

2018-10-23黄海东陶春丽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

黄海东 陶春丽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体现着辩证思维的哲学意蕴。包括:坚持联系的观点,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改革的历史地位,精准把握改革的历史方位;坚持矛盾的观点,强化改革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从量变到质变和适度原则,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从现象到本质,注重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辩证思维;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07-0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是对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的自觉、能动地反映,是坚持运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闪耀着辩证思维的理性光芒。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联系交织而形成的一幅画卷。现代系统论揭示了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唯物辩证法,树立辩证思维,就要坚持运用联系的观点和系统思维认识与改造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的整个世界。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基本要素构筑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经历着从“基本适合”到“不相适合”,并通过“改革”或“革命”的不同路径,重建新的“基本适合”,由此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与不断更替。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一种非对抗性矛盾,具有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相适应”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本方面,决定着“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1]214。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调整和变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当代中国改革已持续三十多年。习近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引领中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有机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强,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坚持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协同配合。

一方面,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审视全面深化改革的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抓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一战略的目标指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手段,分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供动力源泉、法治秩序和政治保证。“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自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2]74。改革的对象和范围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广泛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诸多方面。随着中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關联性、互动性显著增强,重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3]55,推动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协同配合、相互促进与良性互动,从而产生乘数效应和总体效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后,2013年12月成立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改革的历史地位,精准把握改革的历史方位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之中,不存在静止不变的事物。物质运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社会运动”这种高级运动的形式,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运动”的直接动力和基本途径。坚持唯物辩证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就要坚持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中国改革的历史地位,精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并推动改革不断深化。

正确认识中国改革的历史地位。当代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伴生着诸如贫富分化、官员腐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在赢得国际国内舆论交口称赞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杂音、噪音,伴随着“左”、右思潮的干扰、冲击。针对中国改革的不同论调,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71。回溯历史,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依靠改革开放;直面现实,破解我国发展中的严峻挑战,依靠改革开放;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同样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光明大道。必须始终高扬改革开放旗帜,不能怀疑更不能否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精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先农村后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拓展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如今中国改革已持续三十多年,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关头,必须精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涉及面广、矛盾多、难度大,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甚至要动一些人的奶酪。好吃的肉吃掉了,要解决的都是硬骨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三十多年前”[3]64。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甚至要抱定一种壮士断腕的精神,凝聚改革共识,协调利益矛盾,破除体制障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三、坚持矛盾的观点,强化改革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就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直面矛盾和化解矛盾中推动事物发展。

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不同时代有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寻求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3]86。回望1921年建党以来的历史,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党领导人民不断求索和长期奋斗的历史,就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历史。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错综复杂问题的根本途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会滋生,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当前,我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譬如: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教育公平、贫富差距、理想信念、官员腐化问题等。在这些问题和矛盾中,有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有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历史遗留问题和新提出的问题等,而且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关联性强。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以解决。

总之,中国共产党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坚持调查研究,了解我国现实问题,把准中国改革脉搏,寻找破解我国现实问题的改革举措。相反,如果试图掩盖矛盾或回避问题,矛盾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最终难以化解,从而丧失工作的主动权。

四、坚持矛盾的不平衡原理,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矛盾的不平衡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不同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包括主要和次要矛盾。就矛盾双方而言,包括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坚持唯物辩证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就要坚持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既坚持改革的整体推进,又要着力抓住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改革的“总目标”由一系列“子目标”所构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的具体目标。显而易见,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一领域的单一改革,而是众多领域的全面改革,需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整体推进。可是,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党和国家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分配资源,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使用力量。要着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具有层次性,经济体制相较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辐射性,“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3]67-68。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場和政府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必须坚持两手抓,把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五、坚持从量变到质变和适度原则,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事物是从量变走向质变,又在质变基础上开始量的积累;事物总的量变过程包含着部分质变;要保持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属于总的量变过程的部分质变。一方面,从改革性质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旗易帜,社会主义改革属于总的量变过程;另一方面,从改革的历史方位看,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主义社会总的量变过程包含着部分质变。

坚持从量变到质变。全面深化改革牵涉面广,触及了原有的利益格局。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坚持稳中求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看准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切忌优柔寡断、患得患失。但推行时要稳扎稳打,逐步达成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重大改革可以采取先行试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

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5]14。在方向问题上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一旦酿成就无法挽回。比较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苏联改革最终促使苏联解体,出现两种不同结局,其中是否坚守正确政治方向是重要原因。苏联从改革走向改向,最终走上不归路,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因此在改革问题上,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改什么、不改什么、怎么改,什么时候改,我们自己要拿定主意。中国推进和深化改革,不是为了赢得西方的掌声,而是为了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方向问题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政治定力。

六、坚持从现象到本质,注重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现象不同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需通过人的思维把握。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需通过现象来表现。掌握唯物辩证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就要坚持从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习近平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5]37。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式的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树立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全面推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领域改革,并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与协同配合,产生总体效应和总体效果。同时,着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达到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效果。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统一。“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法。对于那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不是很有把握的改革,可采取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的方法。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社会各领域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大为增强,必须通过顶层设计,保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保证改革举措的相互配套和有机协调。在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不断优化改革方法。

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棋盘上的战略棋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程度的统一。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信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人民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