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支具在介入治疗动脉穿刺术后的应用

2018-10-22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膝部支具魔术

董 娟

(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heraPy)专业学名为介入放射学,属于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融合影像诊断、临床治疗于一体的学科,其治疗原理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1]。股动脉以其固定、粗直、搏动明显等便于穿刺特征,成为介入治疗中主要入路选择。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关于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问题日益突出[2]。下肢支具是近年来临床新型辅助制动手段,现将其引入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手术后,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与股动脉穿刺手术治疗4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具体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与股动脉穿刺手术治疗4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1)纳入标准:①本组病例入院均行相关检查获得疾病确诊,符合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手术的临床指征[3];②对于本次研究内容,获得相关伦理会批准及支持,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②合并血液性、感染性疾病者;③伴有精神类疾病者、认知度障碍者;

2)基线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294例,女性15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13±2.52)岁;其中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92例(全脑血管造影者163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者25例,颅内动脉瘤治疗4例、脑动脉溶栓术1例、脑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行外周介入治疗的患者59例(下肢动脉造影+成形术32例、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者24例、髂动脉造影+成形术3例),行综合介入治疗的患者199例(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62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栓塞术者11例、胃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47例、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53例、子宫动脉栓塞术15例、肾脏血管造影+栓塞者6例、前列腺动脉栓塞术5例),依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20例)与分析组(2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两组病例均执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手术,选择导管鞘型号为5F型者380例,6F型号者60例,8F型号者10例;手术完成后均给予止血,并辅以止血贴(NePtune),且患侧肢体需要制动12~24h左右,具体时间依据患者表现调整;

1.2 方法

1)常规干预

对照组执行术后常规干预,即手术完成后退出导管,对穿刺部位予以常规压迫止血,并予以纱布、强力绷带等作加压包扎,术后6h左右协助患者床上翻身、屈髋、屈膝、足背部屈伸等内容,并观察患者有无存在肢体麻木、腹胀、食欲不振、穿刺点出血、血肿等表现;

2)支具的特征与使用

膝部固定支具(图1)材料与特征:膝部固定支具中,弹性包覆部由高分子弹性材料制成,固定板由塑料材料制成,弹性包覆部与固定板利用胶水粘合固定或通过螺栓固定,附带四个魔术贴固定带,弹性包覆部上设有多个透气孔,且内部表面设有透气层(竹碳纤维材料制成,固定于弹性包覆部内表面),透气层一面设有多个第二魔术贴上片,弹性包覆部内表面设有多个第二魔术贴下片,二者间可配合粘合。膝部固定支具使用方法:固定支具自膝部后侧,对膝部形成弹性包覆,弹性包覆部设有多个魔术贴紧固带(主要由紧固带、第一魔术贴上片及下片构成),以纵向方向具有抵在膝部后侧的固定板;第一魔术贴为条状,上下片间可相互配合粘合,紧固带一端固定于弹性包覆部一侧,第一魔术贴上片设置于紧固带上,下片则固定于弹性包覆部另一侧,并于第一魔术贴上片配合粘合。期间采用沙袋对穿刺部位持续压迫6h左右,穿刺肢体制动24h。对于沙袋压迫、肢体制动时间均依据患者凝血功能、术后穿刺处渗血表现、术中肝素用量等情况而定。

图 1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出血或渗血、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发发生率;

2)统计两组病例压迫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卧床时间,做好文本记录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内产生的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率”采用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病例术后统计显示,分析组发生假性动脉者1例(0.43%),穿刺部位出血、渗血者3例(1.30%),穿刺部位血肿者5例(2.17%),对照组分别为11例(5.45%)、15例(6.82%)、18例(8.18%);分析组总发生率为3.91%(9)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4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1.52;P<0.05);

2.2 两组各时间指标差异

分析组压迫止血时间为(21.12±3.13)min、制动时间(6.13±1.20)h、卧床时间(7.45±2.52)h明显短于对照组(35.41±4.03)min、(12.52±4.13)h、(15.03±3.13)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6.77、4.81、8.41;P<0.05)。

3 讨 论

股动脉执行穿刺手术后,需要对其下肢膝关节部位予以制动,但一般情况下,由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在无意间其膝关节便会弯曲打折,可能导致穿刺部位的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发生。现阶段肢体固定通过骨科外固定支具固定,但此类用于股动脉穿刺术后仍可见对膝部固定力度不足,固定范围较大,小腿部完全包裹,在制动期间不宜给予辅助活动,或存在其他缺陷[4-5]。本次研究中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新型膝部固定支具,其新型涵盖了从膝部后侧包覆膝部的弹性包覆部,且包覆部沿纵向方向设有抵在膝部后侧的固定板与多个魔术贴紧固带,以及覆盖于弹性包覆部内表面的透气层,且便于自行拆卸和固定,在患者佩带期间,可由陪护人员自行拆卸后,对患者膝部进行按摩;另外,固定板的使用,实现了阻止膝部的无意识弯曲动作,在弹性包覆部对膝部包覆时,支具自身的携带的弹性特性,在保证膝部不受挤压的同时,不会引起膝部关节僵硬或膝部血液流通受阻;此外,透气层的设计通过魔术贴可拆卸、粘合固定于弹性包覆部内表面,此举一方面保证了包覆部位透气干爽,另一方面便于对透气层进行定时更换清洗,维持透气层的清洁卫生。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逐渐普及,加上低温、高温热塑性板材与树脂材料不断问世,基于生物力学设计理论研发的各类支具逐渐增多,以其操作简便、可塑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应用于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手术后,其作用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对患肢关节的异常活动、范围限制,减轻术后疼痛,并逐渐恢复其功能;②对于患者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与保护作用,利于促进穿刺点的愈合,减少出血或渗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者等形成。下肢支具辅助制动应用于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手术中,其主旨除了给予患者严格的、舒适的制动要求外,对于术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风险因素提出预防性措施,有效降低穿刺部位出血或渗血、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从研究结果可见,分析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属于可控范围内,且各时间指标方面同样表现更优。由此提示下肢支具的辅助制动确有理想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开展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术治疗中,在术后常规干预基础上加入下肢支具辅助制动有助于缩短患者制动、卧床时间,降低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假性动脉等并发症发生率,提示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膝部支具魔术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初级篇)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下肢可调负重支具的应用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进展*
魔术学
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吸管悬浮
庞大的魔术联盟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