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治疗效果及血脂的影响研究

2018-10-21李洪溪

健康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治疗总有效率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

李洪溪

【摘  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疗效及血脂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96例心肌梗死患者,以抽签法均分为两组,对参照组(n=48)采用常规疗法,实验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辅以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脂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并观察用药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9.17%;实验组患者的血脂四项(TC、TG、LHD-C、HDL-C)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治疗后的炎性因子(IL-18、CRP)水平均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可使患者疗效得到有效提升,对调节脂质代谢、减少炎性因子具有一定帮助,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血脂;不良反应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是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恶性缺氧缺血所引发的心肌坏死,患者还易伴有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且有较高的致死风险。有研究指出[1],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联,为患者使用降脂药物,对病情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我科在2017年5月--2018年11月对部分AMI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辅助治疗,现将治疗过程及结果做如下汇报: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数据

入组者均为2017年5月--2018年1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AMI患者,共计96例,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梗死标志物检测结果等被证实为AMI。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56例、40例;年龄为48--74岁,平均(59.4±5.1)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梗死36例,前壁梗死28例,下壁梗死22例侧壁梗死10例。以抽签法均分为两组;对实验组(n=48)与参照组(n=48)的资料数据进比较,P>0.05提示可开展此次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予以溶栓、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止痛、吸氧等对症处理。所用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口服用药,单次剂量为300mg,1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口服用药,单次剂量为75mg,1次/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90006],单次剂量为0.6ml,将其加入到150ml生理盐水中,混匀后静脉滴注,1次/d。

实验组:常规治疗与参照组相同,同时为患者辅以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进行治疗,口服用药,单次剂量为20mg,每晚睡前用药1次。

两组患者均2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2]

经治疗,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消失,CK-MB等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显效;患者的症状有所减轻,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有所下降,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则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判定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X100%。

1.4评价指标

①血脂四项:测定并对比二组患者的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HD-C(低密度脂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②炎性因子水平:测定并对比二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IL-18(白细胞介素-18)、CRP(超敏C反应蛋白)。

③不良反应。

1.5 数据统计

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及核对,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为统计工具,对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分别予以t值与2值检验,结果为P<0.05时提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值

实验组中,治疗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统计值为95.83%(46/48);参照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依次为14例、24例、10例,总有效率统计值为79.17%(38/48);实验组明顯高于参照组,P<0.05提示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对比二组患者的血脂四项指标

在患者治疗前,二组的血脂水平接近,P>0.05提示组间无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后,实验组的HDL-C水平要明显高于参照组,其他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

2.3 二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实验组的IL-18为(35.44±3.61)pg/mL,CRP为(15.83±2.10)mg/L,参照组分别为(35.38±3.54)pg/mL、CRP为(15.85±2.04)mg/L,两组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IL-18为(26.85±2.47)pg/mL,显著低于参照组的(31.41±3.04)pg/mL;实验组的CRP为(8.14±0.87)mg/L,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1.74±1.10)mg/L;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观察

实验组中,有2例出现转氨酶升高,2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0.42%(5/48);参照组中,有2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发生率为8.33%(4/48);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以上不良反应,均在患者停用抗凝药物后消退。

3 讨论

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患者在发病后常出现心律失常、心电异常、心肌酶异常等表现,对其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有严重的威胁性。心肌梗死通常是发生在冠状动脉硬化基础上,脂质代谢异常、肥胖是冠状动脉硬化的常见病因,血脂过高会引发冠状动脉狭窄诱发斑块形成,这不仅会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影响,随之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还会阻塞冠状动脉管腔,进而会诱发心肌梗死[3-5],故很多学者主张在AMI的治疗中选用调脂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代表之一,可有效增加LDL受体,降低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LDL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酯,血浆中额外增多的脂质会经LDL进入血管,产生较多的泡沫细胞,进而释放大量的甘油三酯,这便会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为脂质代谢异常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胆固醇含量,减少各种脂质含量堆积,并能够有效抑制巨噬细胞分泌酶,对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这样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此外,为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该药物,还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对降低心肌再灌注损伤、增加心肌回心血量具有重要帮助,从而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再发风险。

此次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血脂四项指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这一结果与张振岭[4]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证实了阿托伐他汀在AMI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价值。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IL-18、CRP)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还有助于抑制炎性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对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为心肌梗死患者加以阿托伐他汀进行辅助治疗,对提高疗效、调节脂质代谢均有积极作用,并有助于降患者体内低炎性因子水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洁,陈祖平,陈见红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7,33(5):851-856.

[2]徐晓蓉,李奎宝,王攀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2):932- 936.

[3]吴萃荣,王湛.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及近期预后影响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470- 472.

[4]单伟超,赵洁,郭金锐等.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5):4159-4161.

[5]趙娜, 陈宁.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 中外医疗, 2016, 35(28):121-122.

[6]张振岭, 任澎, 马丽,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血脂及近期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 2015, 10(7):955-957.

猜你喜欢

治疗总有效率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针灸治疗3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刺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的疗效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