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10-21刘小英

健康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刘小英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急诊科心肺复苏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急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不良反发生率,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心搏骤停是由各种原因(休克、心肌梗死、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等)引起心脏停止搏动,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脑以及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即可失去生命[1]。与其他疾病不同,对心搏骤停患者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措施,可挽回患者的生命,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立即进行。随着近些年心肺复苏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抢救效果也明显提升,但是在患者心肺复苏后,还是易出现一些危险生命体征变化。因此如何更好的提升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是近些年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2]。为此我院对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明显提升了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心肺复苏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5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49.3±7.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脏骤停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35例患者给予急诊护理干预。具体的操作如下:

1.2.1脑部复苏护理干预

在进行脑部复苏后需加强脑部护理,将病房内温度调节至19℃,并告诉患者家属在患者额头、颈部用湿毛巾进行冷敷,降低患者脑部氧代谢速度,将脑部在灌注的情况降低至最低程度。

1.2.2氣道护理

护理人员需加强气道插管过程,该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并进行插管前加强插管后的护理管理,尽量避免气道插管移动;指导患者保持气道湿润,定期更换胶带,应用低压气囊时,需熟练把握放气的频率,降低患者误吸导致胃内容物出现反流的现象;在患者进行吸痰前,给予纯氧吸入3 min,吸痰过程严密观察患者脸色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发绀,需及时给予处理[3]。

1.2.3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特征调整室内环境,首先保证室内清洁,做好消毒工作,每天及时通风,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改善患者的心情,利于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1.2.4心理护理

心肺复苏患者接受医治后其自身身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以至于在医治时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无法实现最佳治疗效果[4]。开展心理疏导,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患者的情绪,减少其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也应重视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5]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效果分为3个级别:显效:临床症状完全好转或消失,心理情绪状态好,无并发症发生;有效: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改善,心理情绪状态相对较好,但伴有轻微的并发症;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心理情绪状态较差,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胸部不适、抽搐、反应迟钝。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配对X?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4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跳骤停可由多种外界及疾病因素引起,是急诊中危重症之一,可对大脑、心脏等造成非可逆性损伤。抢救心跳骤停患者主要手段是心肺复苏法,使受损脑细胞最大程度得到挽救,避免脑细胞因长期缺氧而坏死[6]。在救治后需要护理的密切配合,以提高其复苏后的治疗效果,以确保心肺复苏效果,预防心脏再次停跳的发生。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更新心肺复苏的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技能,加强急救培训,增强急诊科心肺复苏后的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嘱,密切医护配合,注重对生命体征、症状观察,加强脑部复苏的护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注意防范并发症,使患者的生理、心理保持最大程度的舒适,发挥最大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7]。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大,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蕾,丁明涛.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7,10(19):41-42.

[2] 陈慧琼.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6(6):122-124.

[3] 封娜.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20):161,168.

[4] 张艳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2):1889-1990.

[5] 吴洁,侯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85-186.

[6] 张艳梅.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173-174.

[7] 黄燕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3):17-18.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