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知行合一》有感

2018-10-20李文馨

知识文库 2018年3期
关键词:龙场知行合一王阳明

李文馨

《知行合一》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作者度阴山用王阳明自己创建的心学来解构他本人的一生,从而得出的结论应该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存“天理”。作者发现,王阳明的心学不只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而写了这部书为世人了解、学习王阳明提供途径。

王阳明(1472 —1528 年),名守仁,字伯安,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一生倡导“心学”,为姚江学派创始人。嘉靖六年,应召西征,翌年冬因病而归,卒于途中,归葬兰亭附近的洪溪。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立德、立言于一身,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在荒蛮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险恶复杂的朝堂和刀光血影的沙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得到了实际运用。“知行合一”使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得格外清晰,王阳明内心达到了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正是“知行合一”让王阳明有了从容的底气,各种挫折、威险对他来说都是浮云罢了,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可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炼,最终砥砺出生命的境界。

王阳明于磨难中修炼自我,在经历了当众庭杖的耻辱,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龙场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和荒山野岭无人问津的孤寂与落寞,直到龙场悟道后内心才重获平静,开创心学的先河。虽是寒风凛冽,却有暗香浮动。从而,我们得出外部环境是一种作用力,尤其是逆境作为反推力对一个人走向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任何一位伟大的圣贤都要经历一番非比寻常的困苦环境。正如摩西被放逐到渺无人迹的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诫》的诞生;穆罕默德在驱逐地创建了伊斯兰教;耶稣于颠沛流离的传道中悟得大道。正如《孟子·告子下》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不由地使我们相信,逆境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风雨之后,阳光明媚,方见彩虹。可转念之间,我们又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循环,有些人好像并不需要经历风雨,便可扶摇直上,享受阳光,触摸彩虹,这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常常感到迷惘,进入逻辑的怪圈不能自拔。可现实如此,面对现实,我们又将如何选择呢?外部环境是一定的,作为芸芸众生、沧海一粟,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洒脱地活着。只要我们的选择是内心良知的选择,我们就要勇敢地放手一搏,不必计较得失,无愧于心就好。

为什么要洒脱?因为良知告诉我们,生活是为了快乐,而非坚持心中应该放下的执念。如何做到洒脱?简单地说,洒脱就是勇敢地放手。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啊!如果你在不断付出的人事上并没有得到快乐和实现人生价值,为什么不果断地放弃呢?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呢?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只有放下那些沉重的包袱,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拨开迷雾,驱散阴霾,重新找到良知,而后知行合一,重新启程。

依我们之见,致良知无非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而已,这有什么难的?是的,人人都明白,人人也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但很少人能真的做到,一件坏事就在眼前,良知明明告诉你不要去做,可无数人还是违背了良知。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增白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又如,飞禽走兽们濒危灭绝,一度成为珍稀物种;再如,人人都知道见义勇为是好事,可就是不去做。这些事实无不体现出人们的知错而行。一个有良知的人是不会一切向钱看,违背伦理道德的;也不会贪慕野味,残害飞禽走兽;亦不会冷漠世故,毫无人情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到底,这都是因为人们的私欲啊!良知被人类无限的私欲所蒙蔽,已不能分辨是非善恶。可如何才能避免良知被私欲蒙蔽呢?这就需要我们知行合一,时时刻刻致良知,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不能因为善小就不去发扬它,更不能因为恶小就放纵它。善恶本就是一念之差,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要遵循我们的良知,尊重我们的直觉,听从我们内心的声音,不可拘泥常规,闲思杂虑。当然,致良知这个过程必是漫长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明明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非常容易开始,却难以坚持下去,做到有始有终。

我被王阳明的爱民之心所感动,王阳明以百姓为己心,用心为百姓好,为百姓谋福祉。这使我不禁想到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一重大判断,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是我们党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深化。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知行合一,引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的来说,我们内心的良知就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需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当然,我们还需脚踏实地,因为认识事物和付诸实践本就是一回事儿。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俗世的智慧,作为当代大学生,若能坚持,你会发现,知行合一将会使我们一生受用。

是的,“知行合一”可以使我们一生中的方方面面受益。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并非是孤立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是处在一个相互制约与影响的社会关系当中。这是一个恒定的规律,我们不能改变,也不能选择,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如此,“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显得尤为珍贵。在我们这一生中,必将会经历大大小小的事,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谁主沉浮?当然是我们自己。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此过程中,我们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我们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简称EQ)的重要性。

大部分人喜欢在游刃有余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感,而且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的第一大难题不是洪水猛兽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挑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心即理”法则这是让人彻悟到解决这种关系的最佳方法。所谓“心即理”,其实就是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中,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它永远把重心放到自己的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致良知,这就减少了外界的很多烦扰。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离开社会,正如鱼不能离开水。我们只要于内心上致良知,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择善而从,相信我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快乐与幸福。请记住,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二字,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肯下苦工,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当然了,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这就需要我们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不能装着一颗时时易碎的“玻璃心”。

如果我们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并长期坚持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就能获得岿然不动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愿年轻的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将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前目不转”的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龙场知行合一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真正心平气和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