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内涵

2018-10-20许创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人本主义

许创强

摘 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坚持与发展,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超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在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中深入贯彻这一思想,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实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民本思想;人本主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0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00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通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且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此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由此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之所以能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在于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鲜明的时代内涵。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冲破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樊篱,批判黑格尔的颠倒立场,把唯心史觀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接下来,他们走出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迷宫,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阐明“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 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在领导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内涵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主要内涵有: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出发,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于党中央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之中,贯彻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并且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群众是成果共享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所以新时代必须对发展本身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必须明确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属于谁”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上任伊始就向全国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他在刚刚担任国家主席后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其中,他不仅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靠人民,也强调了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进一步地明确,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可以说,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清晰指明了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是为了GDP的增长而发展,而是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共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中的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因此,党中央强调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紧紧抓住人的因素。人民群众不是改革的旁观者和见证人,也不只是改革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共享者,而是改革开放的创造者、参与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人民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6]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7]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实际利益和需求出发去制定改革方案,改革过程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更好地释放社会各个阶层广大群众的潜能,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群众是权力监督的主体。针对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而产生的社会动荡、政权垮台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重提“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长期执政”的问题,其用意正如毛泽东同志早在20世纪40年代时所强调的那样——要充分发挥人民的民主监督作用。“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发挥人民权力监督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9]让人民监督权力,就是要把人民监督的具体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使之真正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让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0]

二、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民本思想发轫于夏商周时期,后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逐步形成而得以发展,到了秦汉以后日臻完善且成为统治阶级用以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资源。自《尚书·五子之歌》中首次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尽心章句下》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西汉贾谊《大政上》中“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直至明代黄宗羲在《原君》中说“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等诸多的经典表述,都蕴含着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而言,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是在封建阶级思想家和一些“明君”“贤臣”的执政探索中形成的“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平政爱民”“富民惠民”“恤民忧民”等主要思想。尽管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君王只是将“民本”的口号和主张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在现实治理中由于阶级对立的缘故而大多流于虚幻,但这一绵延数千年的重要政治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引导下,批判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开创了党的群众路线。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披荆斩棘、无往不胜的光辉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最为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传承和弘扬民本思想的精髓,并且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

弘揚传承民本精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党一度出现了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于是,党的十八大强调:“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1]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目标,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12]的总要求,于2013年6月和2014年8月号召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了两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党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在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扬弃:在“为民”方面,突破古代统治阶级仅仅把“民本”等当作其施政手段的局限,要求全体党员用真情实感去爱民,一切为群众着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在“务实”方面,摆脱古代君王贤臣们“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虚幻假说,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实事求是,群众工作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掌握民情,反映民意,顺应民心;在“清廉”方面,践行“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等内容,要求党员干部诚恳忠实,言行一致,用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标准修身律己、对待群众,树立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

始终恪守民本情怀,切实改善民生问题。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浙江省人大主任时就首次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后来,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了中央,他都始终恪守民本情怀。以民为本,民生为重。民本是民生的基础和前提,而民生是民本的目的和旨归,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问题,也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3]这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发展我国古代“为民”“忧民”“富民”思想的最真挚而深情的表达。民之所需,行之所致。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大事,从云贵川到东三省,从革命老区到边远山区,几乎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精准扶贫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15]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1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放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指标和底线目标。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7]这不仅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吹响了最后的集结号,而且为世界脱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秉承执政为民理念,树立人民至上原则。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存在诸多的风险挑战。抓住机遇、化解风险、迎接挑战,说到底离不开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借鉴古人“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思想的基础上,秉承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8]近五年多来,党中央顺应党心民意,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重拳反腐,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进行到底,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继续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人民至上的原则和标准,确立让人民满意的政绩观。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19]“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20]“时代是出阅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1]他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办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开展工作,努力创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三、借鉴和超越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人本主义(humanism,又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思想成果,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首先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界转向了对人的探索。后来,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19世纪上半叶以后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虽然西方人本主义流派繁多、形态各异、理论重点也不尽相同,而且用抽象的普遍原则来规定人和人性,带有很明显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但是其中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互助博爱等思想仍有积极的成分,我们必须批判地借鉴,合理地吸收,在扬弃的基础上为我所用。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一系列实践成果,可以说,与西方人本主义(尤其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然而,苏东剧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就必须经得起西方社会的各种质疑和诘难,必须处理好、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问题,必须借鉴和超越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自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更加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更加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进一步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探索历程中,中国需要怎样的“民主”?在当代中国,又该怎样理解“民主”这个“德先生”(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对democracy的形象称呼)?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语境下,又诠释和演绎怎样的“民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给出了明确的回复:“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22]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拥有国家主权,所以,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治理国家、处理国家各项事务的主人。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并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23]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发展之中真正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展更加健全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4],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落到实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还不够合理,各种深层次利益矛盾仍不断凸显,再加上一些人对西方“公平正义”思想的盲目崇拜,于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我们党对公平正义有了更加明确的政治定位,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2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公正正义”现实问题: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出发,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6]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解决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活力。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视角出发,要坚持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切实推进依法治国,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权益。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出发,反腐败斗争能够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而社会公平正义的推进也必须加强反腐败斗争;此外,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依法依规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制约和监督,能够确保利益分配的合理格局和秩序,优化资源配置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公权力为广大民众谋利益。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也成为世界人民最美好最强烈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新理念,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事活动中一个关键词和高频词。这一思想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思想以及西方人本主义“博爱互助”“世界大同”思想继承和超越,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展望人类未来而提出的重要命题。

总而言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吸收和超越,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扬弃,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哲学意蕴,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实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287.

[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4]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6]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

[7] 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

[8] 黄炎培.“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1945年7月毛泽东与我的第一次谈话[J].同舟共濟,2000(7):38.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10][17][2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7,5,35.

[11][2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12]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2013(7):22.

[13] 习近平关注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3-07/content_8431133.html.

[14] 脱贫之战,习近平发出总攻令[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5/c_1119267767.htm.

[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就掠影[N].光明日报,2017-05-18.

[16] 习近平: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N].北京青年报,2015-03-09.

[18]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01-13.

[19]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党的文献,2014,(1).

[20] 习近平考察贵州: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617/c64094-27166707.html.

[21]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22]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23]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2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人本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