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级预防管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

2018-10-20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27崔学利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病症原发性组间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27)崔学利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临床将可明确导致血压升高因素的病症为继发性高血压,但不能明确导致血压异常因素的病症为原发性高血压。美国高血压学会研究人员认为,高血压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积累形成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与血管的功能、结构出现异常,是增加心脑血管病症发病率的关键因素。临床实践证明,针对此类病人,积极展开三级预防管理治疗,可有效降低血压异常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中心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患者24例,年龄在39~77岁之间,平均年龄(62.3±6.8)岁,Ⅰ期、Ⅱ期、Ⅲ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33例、19例、8例。观察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5例、25例,年龄在40~80岁之间,平均年龄(61.5±7.1)岁,Ⅰ期、Ⅱ期、Ⅲ期分别31例、20例、9例。两组在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为首次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均符合WHO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书面知情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脑血管与系统性病症、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以及妊娠与哺乳期女性者。

1.2 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自服药治疗,并适当地展开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患者展开规范的三级预防管理治疗,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一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锻炼、心理干预等。②二级预防措施主要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主要操作为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北京四环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23132)、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根据患者实际体质合理用药以及控制药量。③三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重度高血压病人的抢救、康复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通过3年随访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评价标准包括优秀(舒张压下降超过20mmHg)、良好(舒张压下降10~20 mmHg)、较差(全年血压超过140/90mmHg)三方面,并对比其死亡率[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干预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附表1所示。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附表2所示。

2.3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与死亡率 观察组血压优秀率75.00%(45/60),优良率91.6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21/60)、51.67%(31/60),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死亡率3.33%(2/60)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8/60),且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附表1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附表1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收缩压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0 104.36±5.66 101.52±4.25 170.65±11.95 154.21±8.88观察组 60 104.11±6.01 84.65±4.15 170.51±12.01 131.25±9.57 t 0.694 11.698 0.668 11.204 P 0.854 0.002 0.811 0.003组别 n 舒张压

附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当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并没有系统性的方案,只有长期药物控制血压与并发症,继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针对慢性病的预防,要根据患者的病因,机体调节功能,以及病史等实际情况展开预防措施,而当前提出的三级预防管理治疗方式,可根据患者的疾病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继而阻止病症的发生、发展、恶化。一级预防措施主要目的是在疾病的易感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二级预防措施主要目的是在疾病的潜伏期,控制病情发展与恶化;三级预防措施,是发病后的症状改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其健康作为落实目标,实现危险因素的消除。尤其是心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最为明显。患者出现负面情绪,会直接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压力的增加,会让患者产生放弃治疗的心理,使其提前出现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对此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高血压需要长期控制,加上病症发病率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免疫力下降,合并多种内科病症,会延缓病情好转时间,同时也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几率,对此需要医院与社区等相关部门密切关注与配合,对患者及时展开健康教育指导等,从而保证三级预防管理措施的落实效果[4][5]。

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67%,其中心律失常、高血压眼病比重最多,分别为11.67%。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其中心律失常占据的比重较大,达到了5.00%,但是总发生率与对照组低35.00%,且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可见该种干预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可达到控制并发症的目的,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6][7]。

目前,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等,而利尿剂改善血压的机制主要在于降低血容量,而高血压属于慢性并需要长期服药,血管血容量长期降低,会增加心脏负担,继而促使患者提前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病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主要包括:卡托普利、苯那普利、培多普利等药物,其属于阻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药物,最常应用的是卡托普利药物,治疗机制为阻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降低AngⅡ的生成,继而舒张血管,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是长期服用会导致药物在身体内积累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钙通道阻滞剂药物,缓解高血压的机制,主要在于降低后负荷。药物可阻碍细胞外钙离子,进入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降低血管收缩反应能力,继而达到降压目的。但是对长期服用对象的体质要求较高,服用不当会出现心率增快、下肢水肿等症状,这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积极提倡非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的改善,继而达到平稳血压的目的。血压持续升高的患者,需展开药物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临床实践证明,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积极展开三级预防管理,不仅可以平稳血压,同时还能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血压治疗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要求较高,三级防护管理可增加患者对病症知识的掌握情况,继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保证血压控制的优良率。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的优秀率及优良率,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高出40.00%,对此可见三级预防管理方式,对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的重要意义[8]。

此外,三级预防管理措施,不仅可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效果确切。研究证明,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趋近于正常水平。观察组首诊时与随访时的收缩压,降低了(38.99±2.44)幅度;舒张压降低了(19.46±1.86)幅度;且干预前后的血压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对照组的舒张压幅度仅降低了(16.44±3.07),舒张压降低了(2.84±1.41),降低幅度明显的低于观察组,由此可见,该种干预方式的理想性与确切性。与此同时,观察组的死亡率要显著降低,常规干预方法,3年内的死亡率为13.33%,而展开三级预防管理干预后,3年内的死亡率为3.33%,降低了10.00%幅度,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此值得临床推广[9]。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在治疗上要比继发性高血压难度大,但是两者病症发展与恶化经历无差异,对此也应当加强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证干预效果,积极提倡非药物治疗,展开三级预防管理,对患者的生活习惯等进行纠正,提升患者的治疗意识,继而保证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症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病症原发性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