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

2018-10-19胡石其

关键词:价值链农户农民

胡石其,熊 磊,2

(1.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重庆理工大学 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重庆 400054)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中央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但纵观近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规模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等不同发展阶段,在这过程中,长期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农业发展道路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现,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新问题。

为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1]1。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产业,出路在于融合发展。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以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升级农业价值链,进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Rosenberg关于机械设备业技术变革的研究[2]414-446。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成为了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并凭借在培育新兴业态、推动技术进步和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效应,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学者基于产业(产品)的性质[3]301-313、产业融合的技术[4]220-249、产业融合的过程[5]1734-1748等视角,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等理论分析了产业融合的路径,并对此取得共识,即产业融合主要有市场需求为主线、科技交叉渗透为主线、知识扩散为主线等三条形成路径[6]152-160。另外,在产业融合的驱动力方面,对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主要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在这基础上,还有部分学者强调商业模式创新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其甚至有时会超越技术[7]12-17。结合国外学者开展的案例研究发现,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领域局限于信息通讯等技术交叉领域,已有研究很少涉及农业,更多地体现在第二或第三产业内部的融合发展,以及第二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8]98-10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的发展,使得国内学者有意识地将其与“三农”问题相结合,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依托国外产业融合理论,进一步研究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如基于交易成本视角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看作是以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为核心,实现农业内部、农业各部门分别与二三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三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9]54-59;姜长云、杜志雄等学者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推进农业提升价值链为着力点,通过实现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10]1-10。二是通过梳理国内案例,总结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有学者把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总结为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融合型、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型、新技术渗透融合型等四种类型[11]80-85;也有学者将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实践模式归纳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垂直一体化经营、工商资本带动和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四类[12]16-21。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借助产业融合理论,进一步对美丽乡村建设[13]152-160、贫困地区精准脱贫[14]156-161、乡村旅游升级[15]9-11进行了研究,为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学者们把升级价值链作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将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却非常缺乏。价值链问题受到各行业的高度关注,主要源于价值链的可分解性和模块化特征。产品价值可分解到不同的经济模块创造,各个经济模块的活动决定着个别环节的价值,也决定着整个产品的总价值;价值单元环环相扣,导致产业中价值的“链”化,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16]71-77。农村产业交叉融合,实现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价值链升级为核心。因此,本文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表现为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农业价值链的升级,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最终满足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要求。鉴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农业价值链重构的现实,为更好地推进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在梳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基于价值链理论界定农业价值链特征,进而寻找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最后提出相应实施策略。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形成农村发展新格局,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

传统农业种养生产模式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农业品牌少,与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的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要求不相适应。新时代农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为重点,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且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真正使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与消费者的需要相契合。重庆渝北、彭水等区县形成了不少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在当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引导下,主动放弃传统库存量较大的农产品,优化供给,主攻柑橘、晶丝苕粉等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形成“统景柑橘”“郁山晶丝苕粉”等农业品牌;又以产业园为基地开展民俗文化生态农业体验,形成“乡愁巴渝”“苗族踩花山节”等特色项目,实现农业与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农业的功能,还提高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得到培育。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内在要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71:1,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融合环节下,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带来的高附加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玉米食品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以玉米文化为核心,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如在生产玉米传统食品的基础上,扩展了生产玉米休闲食品、玉米汁饮料、玉米花丝功能饮品等食品,打造玉米小屋餐饮连锁项目、玉米主题餐厅及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并实施了互联网+营销战略。公司与种植户合作组建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农业管理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确定购销关系,直接带动22 000余户农民就业,户均增收近3万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内在要求。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形成农村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是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在农村集聚,产生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能够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优势互补,成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形成的必然选择。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上海市农委在“2017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博览会”上发布消息称,上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形成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业园区、生态园林、民俗文化等六大发展模式,建成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358个,实际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7万人,用3%的农业用地解决了7%的本地农业劳动人口零距离就业,促进了农民就地城镇化。可见,作为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农业产业新形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上海实现了“市民休闲+农民就业”的城乡互动效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带动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利于拓展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农村,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三、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基于价值链视角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需建立在农业价值链特征之上,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一)农业价值链及其特征

价值链是某一产业(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等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环节上进行的价值创造过程。农业产业链通过市场关系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等农业经营主体纵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各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分工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分享增值收益,价值链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核心。众所周知的制造业价值链呈现“U”型分布(即微笑曲线),“U”型曲线左右两端分别代表产业链中的研发创新环节和营销服务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具有高附加值,其中上游的研发创新环节附加值又略高于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而“U”型曲线中间部分则表示制造和装配环节,中游部分的特征是低附加值[17]65-71。如图1所示。

农业价值链与制造业价值链在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农业价值链的形状呈倒偏“U”型[18] 98-103。如图2中价值链曲线A所示。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业价值链与制造业价值链在环节分布方面存在不同。农业价值链的源头是农户,农业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占据了价值链的中下游,这与制造业“研发创新—制造装配—营销服务”的环节分布存在显著不同。二是农业价值链与制造业价值链在价值分配方面存在不同。农业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分享了农产品较多的价值,而小规模农户受制于生产规模较小、技术能力偏弱等因素而处于被动地位,得到的价值较少,这与制造业价值链价值分配存在差异。三是农业价值链与制造业价值链在驱动方式方面存在不同。目前,我国制造业更多地强调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而农业价值链强调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洪银兴、郑江淮通过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结论:各国农产品下游终端市场直接面对消费需求,呈现寡头竞争格局,增值幅度通常较大;而上游环节供给能力充分且对消费者信息了解不够敏感,增值空间有限[19]67-79。

(二)提升农业价值链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比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表现形式,由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柔性化特征,农业价值链的升级表现为抬高与攀升两种形式。

1.深挖农业增收潜力,促进农业价值链抬高。根据内生优势理论[20]40-54,在对待农业价值链“低端”问题上,通过持续专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内生优势,把“低端”抬高,可以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如图2所示,对于农业价值链曲线 A,即使加工、流通、零售“高端”不变,把种养殖、生产“低端”环节抬高,农业价值链可以提升至曲线B。农业价值链通过两条路径实现在原价值链上的抬高。

路径1:垂直一体化企业带动模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农户在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带动下,通过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质量,能够分享到高质量农产品附加值收益;企业也可实现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农业产业链分工进一步深化与丰富,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以新疆番茄加工业为例。我国新疆中部地区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番茄原料产地。2008年前后,新疆番茄原料收购价每吨约比欧美国家低35美元左右,当地番茄制品企业在与意大利、法国等国的贸易往来中发现,经过加工后的番茄酱吨成本比欧美国家低了近125美元,于是东方红、中基、托美托等番茄企业开发番茄酱新产品,这些企业通过购销合同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农户从事番茄酱加工制作,农民分享到附加值收益,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前后,这些番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又发现将鲜番茄加工、晾晒成番茄干,又能比番茄酱每公斤增收20元左右,于是又有大批农民在番茄制品企业的引导下,开始从事高质量的加工、晾晒番茄干业务。农户由单一种植番茄转向加工制作番茄酱,再转向加工、晾晒番茄干,在番茄领域持续耕耘,培育内生优势,实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而收获高附加值,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价值链抬高过程。

路径2: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模式。截至2017年底,全国大陆13.9亿多人口中,乡村常住人口约5.8亿,占总人口比重为41.48%,农户的数量达到2.6亿,小农户大量且长期存在的国情农情是我国不同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基本情况的显著之处。农村户均经营规模小,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生产导入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这一模式依靠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为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农产品服务。

以江苏宜兴金裕穗农业产业发展公司为例。金裕穗公司是由宜兴市供销合作社在吸收2家粮食加工企业、2家农机服务合作社和1家电商企业入股的基础上,牵头组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旨在打造具有杨巷特色的稻米生产销售产业链。通过与江苏省农科院等农技支撑单位对接合作,加强主导品种选育与开发,应用最优生产技术模式,稻米加工生产能力得到大为提升。2017年全年,公司实现全程农田托管8 230亩,涉及8个村,3 480家农户,为种粮大户服务2 000亩。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可获得1 000元的流转费;同时,被流转土地的农户还可在公司就业,变身为农业工人,获取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实现多个身份、多种收入。像金裕穗公司这样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来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江苏还有耕耘、惠利等农机服务公司等,他们通过深挖农业增收潜力,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由专而强、由强而大,抬高农业价值链。

2.拓展农业增收空间,促进农业价值链攀升。根据综合比较优势理论[20]40-54,一个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受资源禀赋、技术效率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注重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农户由于对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反应较为缓慢,与市场属于“保持距离型联系”,致使其在市场讨价还价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农户必须拓展增收空间,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如图2所示,农业价值链通过两条路径实现在原价值链上的攀升。

路径3:农民合作社带动模式。少数农户可顺着农业价值链方向,向农产品加工、零售等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如兴办农产品加工厂、直销店等,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但我国农村户均经营规模小,能够实现这一路径的农户数量有限。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3.3万家,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46.8%,农民合作社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合作社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活动一体化发展,并向二三产业拓展合作和服务内容,以开展集体行动的方式,增强农户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带动农户在农业价值链上由“低端”向“高端”攀升。

以江西鄱阳县金盘岭葡萄合作社为例。金盘岭合作社2010年注册成立时纯粹从事种植葡萄,现已发展到集葡萄苗木、种植、加工、销售、葡萄酒酿造、葡萄文化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围绕葡萄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目前合作社辐射13个乡镇,近1000多户注册农户。按照“合作社+农科院+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方面,金盘岭合作社与浙江金华市农科院开展合作,金华市农科院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药剂渠道,解决农民葡萄种植中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合作社将葡萄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活动一体化发展,打通农商对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规避葡萄销售利益在流通环节流失的问题;此外,合作社严格实施质量控制,注册了“金盘岭”葡萄商标、“鄱金恋”葡萄酒商标,形成品牌效应。在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产业融合可为农户带来纯收入平均每亩7 000~8 000元,进行精细管理的葡萄园可达到每亩11 000元左右。

路径4:新兴技术产业带动模式。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农业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户、农民合作社主动投身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智能化,推动科技、人文等要素融入农业,分享产业融合导致农业价值链攀升带来的高附加值收益。

以海南白沙县“互联网+”现代农业为例。白沙位于海南中西部内陆山区,以木薯、橡胶、甘蔗等传统产业为主,但市场持续低迷一直困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空间有限。自2016年启动县域电商以来,白沙抢抓“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机遇,以三个方面为着力点,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是适度减少甘蔗、木薯种植面积,积极扩大南药、绿茶等新兴产业规模,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政府组织农民学习电子商务,帮助当地企业、合作社转型触网,仅2016年7—9月,短短三个月就开启农民网店超过300个,带动农户3 000多户;三是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提出“文化农业”发展理念,带动农村文化、旅游等跨界融合发展。白沙依靠产品升级、技术升级、模式升级,最终实现农业价值链升级,一年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白沙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名列海南省前列,贫困人口减少1.9万。

需要说明的是,为直观展现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本文将农业价值链的升级形式严格区分为“抬高”与“攀升”两种形式,但在现实中,这两种形式往往是交叉进行的,即经济主体在注重培育内生优势,深挖农业增收潜力,促进农业价值链抬高的同时,也会注重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不断拓展农业增收空间,促进农业价值链的攀升,最终实现价值链由曲线A升级至曲线C。

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实施策略

在分析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价值链的升级趋势,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实施策略:即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一)基础前提: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激活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为解决“谁来融”的问题奠定基础。前文的分析可看出,农业价值链的升级,需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等多元化主体协同发力。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加工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其集群集聚,形成品牌效应,是培育内生优势、升级农业价值链的客观要求。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1]43-49。二是强化农民合作社基础作用。农民合作社是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组织。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各类涉农项目在合作社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等涉农单位的综合服务优势,依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民合作社迈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上升为农业价值链驱动者。三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融合、善经营”为目标,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以及返乡涉农创业者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直销,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关键环节: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应当更好地发挥作用,为解决“怎么融”的问题提供支撑。前文的分析也可看出:农业价值链升级,不仅需要增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还需要依靠政府来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一是强化市场监管。降低市场准入壁垒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宽进严管的原则,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行为,减少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2]3-28,引导工商企业致力于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农业服务业,并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与农民合理分配价值链收益。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先导性产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等服务模式,为加快农村电商等新兴技术产业带动模式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23]129-134。三是加强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城镇人口、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人员为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

(三)有力保障: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相比于单纯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成为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农业价值链升级,要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分工协作、网络联动的新格局。一是创新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其参加农业保险,形成稳定购销关系,为农民取得农业价值链增收提供保障。二是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农村股份合作制是赋予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户收入的关键举措。在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农户以闲置农房所有权入股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户、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三是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在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下,对于流转或出租土地的农民,工商企业要优先聘用,充分保障农业工人福利,满足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

五、结语

在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着全局性的影响。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价值链升级,实现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助力。本文试图从价值链的视角出发,找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结合案例,系统分析证明,深挖农业增收潜力能够促进农业价值链抬高,拓展农业增收空间能够促进农业价值链攀升。最后从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产业兴,乡村兴,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价值链农户农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