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设计玩转梦想课堂

2018-10-18叶华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心理课

叶华文

〔摘要〕心理课的主要环节是活动—体验—分享,有效的分享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分享能增加心理课的价值,分享的深度决定心理课的深度。本文从一节梦想课的五次调整引出对心理课分享环节设计的思考,并从分享形式、分享媒介、分享素材、分享提问以及分享回应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课;分享设计;梦想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32-03

当你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你将收获另一种快乐。分享能让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心理教师的工作实践中,有另一种分享——那就是心理课中的分享。心理课的主要环节是活动—体验—分享,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体验、互动、反思和分享,从而对其心理狀态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可以说,心理课中的分享能增加活动的价值,分享的深度决定心理课的深度。本文从一节梦想课的五次调整过程引出对心理课分享环节的思考。

一、一节梦想课的五次调整历程

在2016级高一第一学期的心理课上,我第一次开展生涯主题课“我的未来不是梦”。在第一次课程设计中,我参考了钟志农老师编著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中“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活动设计。在上课时遇到几个课堂事件:

课堂场景一:原设计中的活动转换阶段有一个“放羊娃的故事”,在呈现故事后,我让学生思考读完这个故事的感悟。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放羊娃的生活简单质朴,他的梦想很单纯,我觉得他并不可怜。”当时我感觉学生的回答与我课程设计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当时我并没有及时回应,而是比较牵强地引出后续的内容。

课堂场景二:“我的未来不是梦”活动的工作阶段有对“未来的十个问题”的分享,这十个问题包括学业成就、择业方向、未来生活期待、未来薪酬、理想配偶等方面,我设计为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分享。有两个小组代表上台后,还没有说话,下面的学生就起哄说:“老师,让她说说对未来另一半的看法吧!”于是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虽然我后面比较巧妙地引到主题上,但该环节的分享远远低于预期,学生较多地选择其中两个问题回答,而对其他问题则基本忽视。

课堂场景三:在我问到“你未来的梦想是什么”时,有两个学生姿态扭捏,许久都没有说一个字,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现在没有梦想。”甚至有一个学生直接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睡觉”,周边学生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他们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想看看老师怎么应对。我没有预料到学生的回答,只好说:“每个人对自己的梦想都有选择权,我不否认这个同学说的梦想,但我希望大家能将梦想的视角放得更大更远。”

第一个班的第一节梦想课以惨败告终,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课堂场景一的主要问题在于分享素材的老旧;课堂场景二的问题在于分享问题的不聚焦;课堂场景三的问题在于分享回应的储备不够以及对分享环节中“意外”的处理不够灵活。

在后面其他班级的心理课中,我将梦想课的分享环节依次做了如下调整:

第二次设计:分享素材由“放羊娃的故事”改成了西单女孩任月丽的故事,当学生听到“西单女孩任月丽从北京地铁卖唱女孩摇身转变为自创牙膏品牌女总裁”的故事时,他们的反应是:“哇,她好厉害,她怎么做到的?”于是我顺应引出本节课主题;本次课我将分享的十个问题缩减为三个问题,问题以学业成就为主,避免了之前学生对其他问题的起哄现象;在本节课中,再次遇到个别学生分享中的沉默现象时,我运用焦点解决技术,给予必要的积极反馈,例如回答问题中短暂的沉默可能代表他还没有想好,处于思考之中;对个别学生的跑题现象则采用课后反馈的方式进行交流。

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我不满足于常规的心理课形式和内容,尝试运用了更多的分享形式、分享媒介和更新颖的分享素材,课堂反馈较好。

第三次设计:本次课程设计我截取了我校第三届校园心理剧视频资源《dream high》片段,以自由裁剪的梦想题材校园心理剧视频片断贯穿整个心理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身边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心理剧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第四次设计:我尝试以梦想诗画形式开展主题活动,将自由绘画运用于梦想课堂,由心中期待的梦想引到现实中可用行动去实现的梦想,诗画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组分享,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将优秀诗画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效果较好。

第五次设计:我借用我校优秀毕业生代表、社会及娱乐圈热门人物的生涯故事和视频片断引出实现梦想的几个维度,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思考。

二、对心理课分享环节设计的思考

(一)注重选择恰当的分享形式和分享媒介

首先,应注重选择恰当的分享形式。

在分享前的活动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恰当的分享形式。心理课根据课程主题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场地,如果在传统的教室里上课,应更多偏向个人分享;如果是在团体活动室上课,则更多偏向小组分享。在我上过的一节心理课“我就是我——悦纳自我”中,我设置了“U点座椅”环节,第一次在教室上,我只设置了一轮个别分享;换到活动室后,我将本环节设置成两轮,第一轮是个别分享,第二轮是每三人一小组分享,这样分享体验更深入,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分享形式如果不恰当,会造成课堂现场沉闷或教师一言堂现象。恰当的分享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开放式暴露和真实情感的流淌。

其次,应选择新颖的活动媒介。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中,自由绘画、心灵图卡、网络视频资源、校园心理剧视频资源等都是很好的分享媒介。例如,我校在新疆内高预科班和高一年级印制了心理专题作业本,给学生和心理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分享媒介。

(二)注重选用新颖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分享素材

梦想主题课的第一次设计中的“放羊娃的故事”,对现在00后的城市学生而言,显然过于老旧,难以引发学生共鸣;第二次使用西单女孩的故事,相对更接地气;第三次使用本校学生参演的校园心理剧剧本素材则更具代表性。因此,心理课分享的素材应根据学生对象的年龄和喜好不断做调整。在故事素材的分享中,心理教师亦可以使用自我暴露法,诉说和呈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

例如,我在上“分享你的梦”的心理课时,在活动转换阶段设计了“虚拟的梦”环节,要求学生写出印象深刻的一个梦境。我先提供了两个自己印象深刻的梦境,并在后续阶段展示了我的梦想清单。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参与心理分享更加积极,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活动效果。在2018年4月高一的一节心理课中,我选取了当时比较热门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的热门人物——华晨宇,以此引出实现梦想过程中兴趣、能力的重要性,在生涯人物故事分享时能让学生讲的尽量让学生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分享充分,气氛热烈,较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

(三)注重分享提問的过渡引导和巧妙设计

首先,应注重分享提问的过渡和引导,分享提问的过渡和引导看似微不足道,却关系到一节心理课的整体效果。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自然衔接,这需要心理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看似不相关的内容,我们要思考怎样将其自然地串联衔接在一起。心理教师应按照自己活动设计的初衷组织和设计分享提问的引导语,让课堂内容成为有机的整体。

其次,应注重分享提问的巧妙设计。我记得在高一上过的一节“畅通人际沟通你我”的主题心理课上,在活动转换阶段,我播放了人际交往题材校园心理剧视频片段《风波》,该片段描述的是两个好友因为一件小事产生误解。播完后我问了学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自己经历过类似的误会或冲突吗?当误会发生时,你是怎样处理的?当时现场没有学生举手,呈现出冷场现象。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身边的同学发生人际冲突,关系陷入僵化,或不欢而散,你有什么建议?当时只有一个学生怯怯地举手发言,回答内容基本符合预期。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其实第一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学生不愿意在现场分享负面的个人隐私。如果换成侧面提问或假设提问,他们或许就敢说了。在平时的心理课中我比较多地运用开放式提问“为什么”“怎样”等引发学生思考。

在分享提问的设计中,首先应关注学生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顺着活动设计问题,着重关注学生对于体验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在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引导学生从浅层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的体验中进一步发现自身可发展之处,并透过所见所感指导其自我认识。分享提问的设计还应注重化感想为行动,与现实相联系,问题之间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四)注重分享回应的储备和意外的灵活处理

心理课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课堂原生态。在“畅通人际沟通你我”的主题心理课中,在工作阶段我设计了两组学生进行校园心理剧模拟情境表演,表演后我设置了提问,但学生的反应是:想说又不知该怎么说。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后面随机将原提问设计中的问题具体化了,具体化的问题具有清晰的导向性,避免了学生泛泛而谈。

在上“心灵图卡——编织心灵成长故事”心理课时,有一个男生上台分享了一个无厘头的故事“××中学的毁灭”,与活动目标背道而驰。我运用了焦点技术理念,关注学生积极的创意和幽默感,以鼓励肯定为主,但不忘微笑着追加一句:“但在生活实际中可不能这么做哦。”在场的学生感到轻松和释然。

在一书亲子关系主题心理活动课上,我让学生填写“你眼中的父母”,然后请学生分享。一名女生站起来低下头,小声说:“老师,我爸爸不在了。”我采用心理咨询中的理解共情原则,轻轻在学生肩上拍拍,轻轻点头示意她坐下,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后我找该生了解情况,并进行课后反馈。对心理课的分享回应和意外处理更多靠心理教师的专业底蕴、现场生成和机智感。

在心理课堂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汲取他人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但学习借鉴并非照搬照套,同一主题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我们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将所学和自己的优势融会贯通,发扬个人教学风格,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创新。不断拓展心理课堂形式,关注社会新素材,注重提升个人专业底蕴,提升心理课堂现场生成能力,让心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动”课。

注: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江门市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心理活动课的分享技巧”主题研讨发言内容,略有删减。本文为广东省江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JME18047)系列成果。

参考文献

[1]钟志农主编.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孙晶.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24堂成长课的奇迹)(高中篇)[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3]杨敏毅,周嘉,张静.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60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广东,5290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心理课
临时正念冥想在高中心理课堂上的应用
心理课上巧用“电子书包”,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
从观摩课看高中心理课分享环节的设计
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应用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
如何构建真实有效的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