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98例肺癌合并肺结核回顾性临床分析

2018-10-16刘宇田野蔡勇盛兆瑛梁世雄

中国肿瘤临床 2018年17期
关键词:陈旧性活动性抗结核

刘宇 田野 蔡勇 盛兆瑛 梁世雄

肺癌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恶性肿瘤[1]。2013年中国肺癌发病率为53.86/10万,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为43.41/10万,也是我国首要的癌症死因[2]。与此同时,结核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3],据WHO的统计,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30万例,位居全球第2位。肺癌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为0.22%~27%,60岁以上者10%~15%,两者并存逐年增加[4],因两病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上均有诸多相似之处,在肺结核患者中肺癌漏诊的可能性也较大,为减少漏诊并对肺癌进行及时治疗,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05年2月至2015年2月确诊的298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298例患者均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2005年2月至2015年2月确诊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其中男性228例,女性70例,男 :女=3.3:1;年龄为44~85岁,平均(65.5±8.3)岁;有吸烟史者216例,其中男188例,女28例,吸烟指数≥400者145例(67.1%)(表1)。

1.2 诊断依据

1.2.1 肺癌诊断 通过行支气管镜活检、刷检或者经支气管内镜超声波检查(endobroncheal ultrasonog⁃raphy,EBUS)、胸水液基细胞或痰液基细胞任一项检测到明确的癌细胞为准。

1.2.2 肺结核的诊断 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病原学(包括细菌学、分子生物学)检查为主,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相关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以病原学、病理学结果作为确诊依据。肺结核诊断标准:1)组织病理学证实;2)检出结核分枝杆菌,上述两项检出任何一项即可确诊。菌阴肺结核(痰涂片3次阴性及培养1次阴性)的诊断依据参照2017年最新肺结核诊断标准执行[5]。

1.2.3 肺癌的病理类型 鳞癌115例,腺癌103例,腺鳞癌25例,小细胞肺癌38例,大细胞癌8例,非小细胞癌未明确分型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4例,小细胞肺癌合并鳞癌2例,未明确病理类型的低分化癌1例(表2)。

1.3 治疗

1.3.1 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治疗 如肺结核为活动性,则均先全程进行抗结核治疗,方案视初治、复治以及药敏结果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肺癌的治疗原则: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需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3个月以上待结核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无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放疗或化疗,不推荐同步放化疗。

1.3.2 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 如肺结核为陈旧性,则不予抗结核治疗,直接对肺癌进行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98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咯血或痰中带血、胸闷气短、胸痛等[6]。所有入组患者首发咳嗽115例,胸闷13例,咯血61例(其中痰中带血45例,中量咯血10例,大咯血6例),胸痛29例,发热80例(表1)。

2.2 确诊时间

明确肺癌后诊断肺结核者30例,占10.1%,诊断间隔时间为3个月至24个月,平均为12.4个月,均为活动性肺结核。明确诊断肺结核后诊断肺癌者86例,占29.1%,其中陈旧性肺结核65例(均经过3个月至24个月的正规抗结核治疗),活动性肺结核23例(正在进行抗结核治疗或为结核复发),诊断间隔时间在3个月至58个月,平均12.5个月;2种病同时诊断者180例(两者诊断时间相差小于3个月[7],占60.4%),其中113例为陈旧性肺结核,63例为活动性肺结核。

表1 肺癌合并肺结核临床特征 n

2.3 肺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212例:表现为上肺纤维索条影或肺内钙化结节灶,合并肺内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厚壁空洞影、实变及肺不张影,其中56例出现单侧胸腔积液。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86例:主要表现为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斑片影(厚壁空洞影13例,薄壁空洞影9例),团块状软组织影37例,肺不张6例,实变影8例,双肺弥漫结节影13例。肿瘤的最大径为2.0~8.4 cm,平均3.4±2.8cm。结节状团块是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表1)。

2.4 肿瘤病灶和结核病灶的关系

胸部CT检查显示,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者37例,占12.4%(37/298),其中右肺上叶19例,左肺上叶10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5例;病灶肺叶不同侧者138例,占46.3%(138/298)。肺结核与肺癌病灶重叠123例,占41.3%(123/298)(表2)。

表2 肺癌病理类型与肺结核部位的关系 n

3 治疗

3.1 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

本组研究肺癌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患者212例中有5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等。134例仅进行化疗和(或)放疗,5例患者及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

3.2 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治疗

8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均全程进行抗结核个体化治疗。对于肺癌的治疗,有6例患者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进行肺癌手术,术后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6个月(2HRZE/4HR),复查胸CT、痰涂片及培养等,遵医嘱停药。37例选择化疗和(或)放疗,2例患者及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

4 讨论

我国仍是结核病高发病率国家,肺结核患者中老年人占比48.8%[5]。肺结核和肺癌同为呼吸系统疾病,两者在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咯痰、咯血和气促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极容易混淆,经常出现误诊或者漏诊[6-9]。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种疾病的部分临床表现仍存在一定的差异。Unsal等[10]报道,143例咯血患者中支气管扩张是最常见的原因(22.4%),其次是肺癌(18.9%)、活动性肺结核(11.2%)和非活动性的肺结核(10.5%),慢性阻塞性疾病(5.6%)等。在9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出现小量咯血者占40例(40.8%)[11]。本组298例入组病例有咯血61例,其中痰中带血45例,中量咯血10例,大咯血6例,痰中带血占73.8%(45/61)。从而提示痰中带血可能是肺癌的一项临床指示性指标[12]。

本组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298例中,肺癌病变发生在肺上叶者184例(61.7%),成团块阴影106例(35.6%),空洞病变41例(13.8%)。Kim等[13]报道51例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中,发生在肺上叶者占82.4%,呈分叶状20例(39.2%),空洞5例(9.8%)。肺癌延迟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0.9个月。肺癌发生部位、空洞发生情况以及肺癌延迟诊断时间的不同,可能与我国肺结核发病率高,临床医师对两病合并的认识不足有关。

针对结核病和肺癌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经典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是Liang等[14]回顾了1966年1月至1966年12月发表的研究,该文调查了结核病和肺癌的风险之间的联系,共有47篇文章被包括在内,结核病显著增加肺癌的风险(OR:1.74;95%CI:1.48~2.03),增加肺癌风险的高峰时间是在肺结核感染后的第1个五年内,即使在诊断肺结核20年以后,肺结核合并肺癌发生的风险仍比非结核患者高1.99倍。另一个荟萃分析发表的研究从1960年1月至2010年8月确诊发现肺结核与肺癌的风险增加相关[15]。Kim等[16]在针对1 809例恶性肿瘤患者和1 809例非恶性肿瘤患者的3年随访对照研究中发现,在恶性肿瘤组织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的发病率为每年3.07‰,而对照组仅为0.77‰。Inage等[12]报道,大约30.0%的肺癌患者同时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本研究资料显示有67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21例(31.3%)患者为两病同期诊断。

本研究还发现在86例已知曾患肺结核患者中,10年内发生肺癌者为28例(32.6%),提示肺结核对肺癌的发病可能有间接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的原因可能为[17]:1)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建立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生肺癌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肺组织不典型分化直至最终恶变,病理类型主要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肺癌是消耗性疾病,可产生免疫抑制因子,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易发生结核病甚至其他部位肿瘤,因此可推测肺结核和肺癌均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所致,同时两种疾病又互为因果。2)长期慢性炎症和刺激:肺结核常可造成肺部的慢性炎症。另有研究[18-19]认为炎症环境不仅能促使癌变,同时也能推进肿瘤的病程。肺组织内髓源性抑制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累积可以产生免疫抑制因子并诱导T细胞耐受,从而降低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能力。肺结核造成肺部及气管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局部炎性改变可导致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部分细胞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发生不典型增生,增加了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同时也为吸烟及其他致癌物诱发癌变提供了病理基础。结核病灶的慢性刺激促使病灶和邻近部位的上皮组织化生,肺部慢性炎症增加了其他致癌因素的影响,并且刺激了细胞增殖和扩散。3)纤维、瘢痕组织异常增殖:肺结核的瘢痕或坏死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致癌物,且结核瘢痕可阻碍淋巴系统引流,导致致癌物局部聚集从而发生瘢痕癌。肺结核钙化灶作为一种局部机械性刺激物,可与钙化的淋巴结直接刺激邻近的支气管而致癌变[20]。陈旧性肺结核瘢痕也易发生癌变,已治愈胸膜炎患者的胸膜层所含胆固醇也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李成海等[21]报道,在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中按病理分型分为腺癌1例(4.2%,1/24)、鳞癌15例(62.5%,15/24),小细胞癌8例(33.3%,8/24),非小细胞肺癌16例(66.7%,16/24)。Ventsiavichius等[22]报道肺癌合并肺结核术后组织病理显示鳞癌占52.2%,腺癌占21.7%,腺鳞癌占26.1%。本组中肺癌的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约占87.2%(136/156),其中肺腺癌共103例(34.6%,103/298),鳞癌115例(38.6%,115/298),鳞腺癌25例(8.4%,25/298),小细胞肺癌38例(12.8%,38/298),其他类型17例(5.7%,17/298),这与既往报道一致。本研究还发现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病理类型中鳞癌最常见,而普通肺癌是以腺癌为主,这可能是由于肺结核空洞壁或支气管壁的柱状上皮,在炎症的刺激下容易发生增殖性变化,诱发鳞状上皮化生,继而出现癌变。

肺癌合并肺结核为双重疾病,应同时给予抗结核治疗与肿瘤综合治疗,双重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只对肺结核或肺癌作单一治疗。本研究中8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均全程进行抗结核个体化治疗,合并肺癌患者中有6例患者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进行肺癌根治术,术后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6个月(2HRZE/4HR),复查胸CT、痰涂片及培养等,遵医嘱停药。有37例选择化疗和(或)放疗,2例患者及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如为陈旧性肺结核,则按正常人对待;如为活动性肺结核,应正规抗结核治疗3个月以上再行手术治疗,避免结核分枝杆菌播散。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化疗与单纯肺癌患者无任何区别,但是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因此,只要患者能够耐受,双重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23]。Kim等[24]认为,抗肿瘤治疗不会明显影响患者对抗结核治疗的疗效。对非小细胞肺癌应首选外科切除,若发生转移,则考虑进行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则推荐采用化疗、中医中药治疗等[25]。

综上所述,肺癌合并肺结核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临床医师在明确诊断肺癌或肺结核的同时,需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及胸部影像学特征,尤其是对于肺结核患者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病变仍进展,或出现不能用影像表现解释的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肺癌患者放、化疗后出现顽固性低热等症状,需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些临床特征的意义,尽早行进一步鉴别,以期及早地发现两病并存,并及时进行综合治疗。

猜你喜欢

陈旧性活动性抗结核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2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对比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变中求恒 稳中求胜——中考金属活动性顺序大揭秘
初治肺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采用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