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式转换视角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对策研究

2018-10-15袁雯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奖学金范式留学生

陈 丽 袁雯静 李 爽



范式转换视角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对策研究

陈 丽 袁雯静 李 爽

课题组通过对2005~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了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应从理念、内容、方法三方面出发,进行教育理念的革新与重塑、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以及管理流程的转变与再造,从而实现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范式转换。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总结了范式转化视角下浙江大学“一带一路”涉海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践及取得的效果。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范式转换;研究生教育

2014年12月,在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做了重要批示,将来华留学推上了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1];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2]。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从2005~2016年相关数据来看(见表1)①,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取得长足进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①总体规模持续扩张。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已达63867人,是2005年的近10倍;中国已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②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05~2016年间来华留学研究生年均增幅为22%,是来华留学生年均增幅的2倍;尤其是2008~2010年研究生人数的年均增幅超过了30%,除2015年来华留学研究生增幅与当年来华留学总人数增幅持平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出远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幅的趋势。③留学层次逐步提升。2005年,来华留学研究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2016年来华留学的研究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4%,呈逐年增长态势。④生源输出国日趋多元化。从生源国范围来看,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国家已经遍布全球五大洲的186个国家,比2005年新增34个,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数量也得到较快增长。⑤关注程度空前提高。自2005年以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引起有关部门及各高校、研究所的广泛关注,2005~2016年,国内接受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单位从原有的198个增加到414个,数量翻了一番。尤其是200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53所高校校长签署了合作开展“共同接收和培养外国优秀青年来华留学项目协议”,2007年接收单位增幅达到16%。尽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显现。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困境

(一)生源问题与招生理念

1.规模数量:留学研究生总量较小,占比相对较低

尽管十年间,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每年都在大幅提升,2016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3867人,占比也提高到了14%。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据统计,美国在2016年有在籍留学生1078822人,其中研究生为391124人,占留学生总数的36%[3];日本2015年留学研究生也占到留学生总数的20%[4]。与美、日等国相比,我国留学研究生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留学生总量中所占比重都不高。

表1 2005~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

2.学历层次:留学研究生中博士生比例不高

尽管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但2005~2014年来华留学博士生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0~2014年,这5年的博士生占比均不超过25%,2015年和2016年虽有所提高,但没有超过2007年之前的比例。以2016年为例,2016年来华留学的研究生人数虽然是2005年的9倍,但博士生的比例却从32%降低到了28%(见表2)。由于博士学位是最高学位,无论对博士生本人、博士生导师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我国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对博士生的培养。

表2 2005~2016年来华留学硕、博士研究生人数及比例

3.生源质量:留学研究生学业基础普遍薄弱

近期一项针对34所研究生院2372名导师的问卷调查显示,54%的导师认为目前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不够理想;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5名研究生院院长中,有47人认为当前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不佳[5]。而2017年课题组对浙江大学66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57.58%的教师认为来华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留学生课业基础较差,在学业指导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4.招生理念:导师使命感不够强

留学生教育事业在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文化与思想传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访谈记录显示,作为留学生培养的主体,研究生导师招收留学研究生的积极性并不高,部分教师因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不理想、指导留学研究生的工作量大、精力投入比国内研究生多,而不愿招收、指导留学研究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导师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意义认知和使命感不够,对知华、友华的留学研究生培养投入不足,对“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重要性、为发展留学研究生教育提供的机遇以及推动教育国际化转型的认知尚不充分。

(二)教学与培养模式

1.课程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数量有限,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截至目前,针对留学生开设的专门课程、全英文课程数量较少。教育部仅在2013年和2016年启动过两次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活动[6-7],针对全体来华留学生共开设品牌课程300门(每年均为150门),但相对于如此庞大的来华留学研究生群体(2013年40600人,2016年63867人),专业课程在选择数量和范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大部分高校除为来华留学研究生专门开设诸如“中国概况”“汉语”等公共课外,专业课基本上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未单独开设[8]。本土“国际”教师和外籍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经费不足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2.教学满意度:留学研究生对教学满意度不高

近期一项针对78所高校政府资助来华留学研究生自主招生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表明,在几项培养过程主要环节的满意度调查中,留学研究生对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满意度相对较低[8]。由于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业基础不均衡,语言基础薄弱,而研究生的课程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前沿性、系统性,加之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授课质量以及教学方式等差异,留学研究生面临着本国所学课程与我国课程衔接不上、对课程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预习和补习才能充分理解课程、获得相应学分等问题。

3.导师指导:缺乏针对留学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与指导方案

由于缺乏留学研究生指导经验,目前导师们对留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参照对中国本土学生的培养方式,缺乏特色和针对性。课题组针对浙江大学660位导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82%的导师赞同这个观点。由于留学研究生和国内研究生各方面情况有所不同,往往需要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留学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详细和个性化的个人学习计划、科研计划,同时需要生活和文化上的更多关注。

(三)管理与服务方面

1.奖助体系:渠道不丰富,资助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留学研究生奖学金资助体系尚不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奖学金类型偏少[9]。主要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主,而每年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公费生数量增长有限,比例不高[10]。2015年以前,获中国政府奖学金人数均不足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的50%;且在获资助研究生中,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较低,维持在30%左右。此外,除2008年和2009年获奖学金的人数增幅较大,达到了49%和43%以外,其余年份研究生获奖学金增幅不大。可见,我国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资助尚显不足,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杠杆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见表3)。

表3 2005~2016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在留学研究生培养上的投入情况

2.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

课题组对第一批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四所试点高校的40多名留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发现留学研究生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不太满意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模式。当前校园多采用趋同化管理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真正做到以人为本。②文化障碍。留学研究生在异国、异地学习和生活,对社会文化氛围、人际交往比较陌生,缺乏自身的归属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缺乏“一带一路”文化纽带的使命感。③语言环境。通常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与导师、与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宿舍管理员等)的沟通不畅。

三、范式转换视角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拟通过范式转换视角,来破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培养及管理服务过程中的问题。

“范式”(Paradigm)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年)中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11]。“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留学生教育范式”即普遍公认的传统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趋同化培养模式;②联合培养模式;③一对一培养模式;④跨文化培养模式[12]。

根据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社会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时,就必须进行概念、方法和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创新。我国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催生范式转换,而要实现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范式转换,促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必须从理念、内容、方法三方面出发,切实做到招生理念的更新与重塑、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以及管理流程的转变与再造,从而提高留学生培养的成效。

(一)理念转换——招生理念的更新与重塑

理念转换是留学研究生教育范式转换的前提和基础。在留学研究生传统招生理念中,更多是注重量的扩张,强调重视招生宣传、拓宽招生渠道、激励来华留学生数量扩张等;而往往忽略了质的积累,如缺乏留学生学历层次的目标定位,缺乏对高层次留学生源的吸引力度,忽略与我国“一带一路”等倡议的对接,忽略留学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归国后其后续作用的持续发挥。此外,对高层次留学生教育的投入不足,对生源质量的选拔与把关不严,导师招生责任感与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等都是现实问题。因而在范式转换视角下,应注重招生理念的更新与重塑,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办学规模层次,多渠道争取优质生源

①明确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教育理念和国家战略框架指导下,从南南合作、中非论坛、中国—东盟协议等合作项目中物色优秀青年科学家,发掘潜在优质生源。②打造国际联合体,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对接;逐步建立海外高质量大学库;在国外重点大学设立生源基地,鼓励优秀青年来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③通过留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及学成归国后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他们的“知华、友华”民间大使的身份,吸引和举荐更多的优秀年轻人申请来华留学,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构建生源保障体系,完善招生系列政策

①加大对高层次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如举办各类博士研究生论坛,加大招生宣传和招生基地建设投入等。②建立严格规范的留学研究生资格审核和统一入学资格考试制度,通过“申请材料+远程笔试+远程面试”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加强对留学研究生整体质量的把关和监控。③优化留学研究生教育考核激励机制,下放招生权限,提高教师对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认可度,同时将教师职称晋升、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等与留学研究生招收与培养的成效挂钩,提高导师积极性。

(二)内容转换——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内容转换是留学研究生教育范式转换的核心与灵魂。在留学研究生传统课堂授课过程中,多采用留学研究生和中国学生同班制的、以汉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听取及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模式[8,13],忽略了基于留学研究生专业基础现状、以留学生为中心的、中英文结合的、研讨式和互动式的国际化课堂授课模式;传统导师指导方法上,也是参照培养中国学生的方式,未能充分根据留学研究生专业基础及特点,制定更适合及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个人学习计划,因而未能充分调动留学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未将留学研究生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而未能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一带一路”项目的合作。在范式转换视角下,应注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做到以下几点。

1.紧密联动三大课堂,提高教学满意度

①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以“三接轨”(接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国际先进课程体系、接轨国际优秀教师教学水平)为指导原则,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开设适合留学研究生的“国际课程”“双语课程”,提升研究生英文授课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同时整合院所师资力量,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本土国际教师”队伍,打造第一课堂。②完善全英文课程网站、课件等视听系列平台建设,使留学研究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之后,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打造第二课堂。③引导留学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并资助留学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及活动,打造第三课堂。实现三课堂联动,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实现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以及师资的国际化。

2.不断完善导学关系,建立协同培养模式

①改革导师遴选机制,依据“学术+英语+品德”的遴选标准,遴选出一批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英语过硬、对外交往活跃且、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来担任留学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发挥教师的思想领航和道德垂范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成长。②健全导师培养机制,以双导师制、多导师制、导师团队制作为留学研究生标准的培养模式,强化老教授+年轻教师、学院+研究所导师、学院+企业导师、学科内+学科外导师、国内+国外导师等导学模式,促进留学研究生全方位能力的提升。③建立团队内部定期而有效的学术交流机制,营造严肃活泼的学术气氛和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习惯,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激发留学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科研创造力。④完善长效机制,通过师生关系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一带一路”项目的合作,支撑国家战略布局。

(三)方法转换——管理流程的转变与再造

方法转换是留学研究生教育范式转换的保障与支撑。在留学研究生传统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为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强调趋同管理和硬管理,忽略了个性化管理和软服务,忽略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有机结合,包括提供涵盖面广、分层分类的奖助体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开放包容的自我管理与服务方式;充分沟通的语言环境;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因而在范式转换视角下,应注重管理流程的转变与再造,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完善资助体系,力争实现多轮驱动

①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龙头,充分发挥先进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对留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资助面和资助力度。②以其他类型奖学金为补充,多渠道筹措奖学金,提高资助比例,坚持学校自设、学院配套、企业对接、校友捐赠、导师资助的原则,吸引更多高层次优秀留学人才。③除奖学金外,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研究生,还可开设助学金、助研金、勤工俭学、减免学费等政策,为优秀人才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2.探索多元文化建设,打造国际化校园环境

①着力构筑“1+1+1”三层特色管理服务模式,实行学校监管+院系主管+留学生之友协助的多级弹性服务和个性化管理体制。从重管理变为重服务、轻管理,关注留学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人文关怀。②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跨文化学术交流、读书沙龙、汉语角、中外名家讲坛等活动,加强汉语文化熏陶,加强留学研究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使他们真正知华、友华、爱华。③鼓励留学研究生积极参加研博会、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及志愿服务等活动,从而提升留学研究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实践范例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以“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试点为契机,2013年招收首批涉海留学生以来,大力开拓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在范式转换视角下,遵循理念、内容、方法转换的思路,紧紧围绕“国家海洋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努力招收优质留学研究生,积极探索留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涉海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服务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教育部对海洋奖学金的学生表现进行评估,认为海洋奖学金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刻苦勤奋、成绩优秀,评审结果在中国政府各奖学金序列中排名第一[14]。2016年,国家海洋局也高度评价了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留学生培养工作,认为是海洋奖学金项目实施院校里培养质量最佳、对接国家战略最密切、最具有创新思维的学校,并向其他试点高校推广该模式。

(一)质、量结合的招生理念

针对涉海留学研究生特点,海洋学院在招生过程中一直秉持量质并举、以质优先的原则,明确以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坚持服务国家海洋战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内涵定位,以培养涉海留学研究生成为海洋科技骨干、海洋管理精英、“一带一路”战略拥护者和“知华、友华”人士为宗旨,加强国际合作,争取优质留学生源,外派招生人员加强宣传力度,加大配套经费投入吸引优质生源,出台《留学研究生招生实施细则》、运用远程设备进行同步异地笔试面试严把生源质量关,核算留学研究生指导工作量,调动导师积极性,多措并举确保留学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及留学研究生后续作用的有效发挥。

2013年~2017年,学院涉海留学研究生规模从最初的2名增加到62名(见表4),其中硕士研究生31人,博士研究生31人,已成为浙江大学工科、信息类院系中招收留学研究生最多的学院。与此同时,生源数量和生源国的影响在持续扩大,申请人数从2人增加到累计154人次,且超过50%为博士生申请者,超过30%的生源由所在国家合作项目或校际合作中对方推荐;生源国从2个增加到21个,90%以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士研究生数量及“一带一路”生源国数量的增加,在国家项目履约层面,为加深和拓展国际合作关系,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和2015年,在留学生们的合力作用下,海洋学院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学术研讨会(CHINA-ASEAN Forum on Oc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实现陆海互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海洋科学教育和研究协同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在斯里兰卡学生的促成下,中方与斯里兰卡国家海洋研究所就孟加拉湾海洋科技合作达成了初步协议,拟在斯里兰卡邻近海域开展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观测研究;巴基斯坦学生在中巴海洋科技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中独立承担了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采样、观测和资料采集任务,为今后中巴海洋中心(卡拉奇)和巴基斯坦沿海和北印度洋观测系统的维护提供了人才储备。

表4 2017年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留学研究生的数量、结构与来源国

数据来源:浙江大学海洋学院2016年年报、2017年工作总结。

(二)多管齐下的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培养高水平留学研究生为出发点,以特色与品牌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大力探索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材、师资力量,培育一批海外高水平师资和本土“国际”教师;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配套投入课程建设经费,开设了既符合学科共性要求,又满足留学生个性需求的“金牌课程”“老虎课程”;以留学研究生涉海专业基础薄弱为出发点,专门为留学生单独开设基础性较强的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类专业必修课程;改革“汉语”和“中国概况”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进一步强化了“一带一路”的认同教育和“知华、友华”人士培养力度。在导师指导方面,进一步完善导学模式,结合留学研究生背景和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方式多样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共同挖掘符合留学研究生的全英文项目,开发导师学生互动、课程实践互补、中外学生互助、课内课外结合、专业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建立淘汰分流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及预警。

2013年~2017年,通过海洋学院的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支具备国际化教育水平的师资队伍迅速形成,现有外籍全职教师12名,外籍兼任教师11名,聘任海外教师14人次,邀请外籍专家开设讲座报告50余场,逐步向“英语、英中双语授课为主、中文授课为辅”、全英文学术指导的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迈进;5年间,共开设全英文课程18门、双语课程17门,引进全英文教材36册;从2017级留学研究生开始,学院专门为他们单独开设了7门基础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留学研究生对课程和教师指导的满意度逐步提升,国与国之间、相关单位之间项目合作深入推进,科研成果大量涌现。有关导师也通过留学生所在国的合作项目获得海试机会,为国家贮备了大量的、宝贵的海洋数据。

(三)管育并举的服务方式

针对涉海留学研究生特点,海洋学院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成长,实施柔性管理。奖学金方面除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学院积极向浙江大学争取校级资助名额,同时配套海洋学院奖学金;积极开展各种评奖评优活动,为成果突出或社会贡献较大的留学研究生设立1000~3000元不等的专项荣誉奖学金;此外提供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缓解留学研究生生活压力。在管理与服务方面,学院开创了一套符合留学研究生特点的留学生教育服务的综合支撑体系,构建“1+1+1”三层特色管理服务模式,实行“学校国际教育学院监管+海洋学院教学管理部主管+留学生之友协助”,在国际教育学院领导下,配备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及汉文化老师,同时甄选英语水平较好且责任感较强的同课题组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编制了浙江大学首个专业学院《留学生学业指导手册》,鼓励留学研究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吸纳留学研究生参加社团、研博会、班长评选等;积极组织开展留学研究生游学活动、汉语角活动、新年晚会、羽毛球比赛、趣味运动会、年终慰问导,关注留守留学生等,大大提升了留学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定期组织召开留学研究生座谈会,建立“留学生晴雨表”,通过访谈及调查反馈,及时了解留学研究生学习、生活动态。

2013~2017年,学院累计招收的62名涉海留学研究生全部获得各类奖学金资助,其中获各类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40人,获得校级奖学金资助20人,获海洋学院配套奖学金资助2人;此外,学院初步拟定留学研究生评奖评优实施细则,并在教学管理部、图书信息部提供了部分勤工助学试点岗位。学院不断探索完善留学研究生特色管理服务模式,现已配备了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及汉文化老师,同时甄选了60余名留学生之友,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帮助留学生。2016年,国家海洋局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浙江大学在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培育方式最佳,最具有创新思维的学校;同时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个性化管理,学生工作到位,是留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学校[17]。2017年对留学研究生的访谈结果也表明,超过80%的留学研究生表示他们对校园环境、学院管理较为满意。

[1] 国务院. 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64号[A/OL]. (2015-10-24).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A/OL]. (2016-04-30). 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9/c_1118775049.htm.

[3]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pen doors[EB/OL]. [2016-06-05]. http://www.iie.org/Research-and-Publications/ 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Infograp.

[4] 平成27年度外国人留学生在籍状況調査について——留学生受け入れの概況 [EB/OL]. [2016-05-04].http://www.jasso.go.jp/about/statistics/intl_student_e/2015/index.html.

[5] 李海生, 龚小娟.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生源问题及对策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32-37.

[6]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评选工作的通知: 教外厅函〔2013〕5号[A/OL]. (2013-02-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302/t20130227_150195.html.

[7] 教育部. 与46个国家和地区学历学位互认!“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EB/OL]. http://www.moe.gov.cn/s78/A20/moe_ 863/201706/t20170620_307369.html.

[8] 刘水云.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26-31.

[9]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中国政府奖学金介绍[EB/OL]. (2015-12-11). http://www.csc.edu.cn/laihua/scholarshipdetail. aspx?cid=93&id=2058.

[10]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部公布2016出国54.45万人, 来华留学44万人[EB/OL]. (2017-03-01). http://gaokao.eol.cn/news/ 201703/t20170301_1493699.shtml.

[11]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第4版[M]. 金吾伦, 胡新和, 译. 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85.

[12] 王丹, 李林, 吉晓光. 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探索, 2016(S): 160-161.

[13] 文雯, 王朝霞, 陈强. 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经历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10): 55-62.

[14] 中国海洋在线. 陈连增接见参加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游学活动师生[EB/OL]. (2015-11-10). http://www.oceanol. com/shouye/yaowen/2015-11-10/53015.html.

(责任编辑 周玉清)

① 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内部资料《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中2005~2016年数据统计而成,表1~表3的数据也来源于此。

10.16750/j.adge.2018.09.009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课题“涉海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编号:19012201040000014)

陈丽,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宁波 315103;袁雯静,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学管理部秘书,舟山 316021;李爽,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舟山 316021。

猜你喜欢

奖学金范式留学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