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学堂: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018-10-11

教育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学堂道德德育

本刊实习记者 /

“我照顾因病卧床的父亲十多年了,中午我不在学校吃饭,也不休息,我要回家做饭,帮父亲翻身,晚上也是如此;我还要给父亲讲家门外的事,而电视就在隔壁,我从没打开过。”说话的是学校的一位普通员工,他一身黑色正装,在讲台上叙述无比平常的一天。听众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一些人在悄悄地抹泪。他的儿子也在,对于儿子来说,父亲对爷爷的照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特别。而这一刻,他才意识到,父亲是何等平凡而伟大。这是北科大附中道德学堂最常态的一节课。

2013年5月,北科大附中开设了道德学堂,至今已有一百余期。五年多来,道德学堂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传递人间温情,见证无数感动,成为北科大附中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平凡人说平凡事,身边人讲朴素之理,道德学堂为学生铺就成长底色,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根植传统文化,为学生道德建设赋予新动能

四周贴着书法墙纸,两侧悬挂圣贤孔子、老子画像,竹帘下摆放着一架古琴。道德学堂古朴典雅,目之所及,传统文化的元素比比皆是,浸透着德育的价值。走进学堂,你会自然地屏气凝神,深深地被庄重肃穆的氛围所感染。身着制服、坐姿端正、态度恭敬,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张晖这样要求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北科大附中的道德学堂摒弃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每一讲选取“仁义礼智信廉”中的一个字为主题,溯源释义,诵读经典,学习模范,发表善言,传送吉祥,由字的出处本意到朗读国学经典、感悟道德模范的力量,再到小组讨论发言、分享手抄报展示感悟,最后落实到个体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学堂在知、情、意、行中层层推进,每一个环节都凸显了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和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

根植传统文化并不是泥古不化,不知变通。如对“礼”的阐释,他们从“礼节”引申到“礼制”,即社会规则、秩序,继而引发对遵纪守法的讨论,最终学生得出结论: “礼”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国家的法令制度;它是维护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也是保障公民、成员基本权利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认真遵守。张晖认为,弘扬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才能相辅相成,事半功倍。

道德学堂成为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还在于学校实行了“德育预设”的新方式。张晖解释,不是等出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而要在未出错前进行德育教育,让引导水到渠成。“正是在道德学堂厘清了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步步为营’做了铺垫,才消弭了学生的抵触”。“为啥不让我烫头”“戴首饰有啥问题”“上课为啥不让喝水”,原来学生觉得“理直气壮”的问题,现在变得心服口服。

学习‘义’的内涵后,学生对‘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本是担心同学因为没完成作业挨老师骂,把作业借给同学抄是一种‘义气’,现在,看到同学沉迷网络,无心学习,会主动请老师对他多加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折射了他们思想的成长。思想品德具有伴随孩子一生的长远价值,张晖愈发觉得这项德育活动必须坚持下去。

问道社会生活,为学生道德建设拓宽新途径

“起立!”,一个学生模样的“老师”喊道,三个学生中有两个头也不抬,屁股也不挪。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迷迷糊糊地倒在桌子上“见周公”去了。“老师”转过身写个板书,两个学生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地下的小纸团飞来飞去。这段情景剧形象地还原了学生上课的不良行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弊记》,夸张地展现了学生与监考老师在考场上“斗智斗勇”的场景。把学生习以为常的“坏毛病”搬到情景剧中,同学们在笑声中做自我反思。这是北科大附中道德学堂里常演的一幕。穿着借来的长袍古装,学生们像模像样的演起“烽火戏诸侯”等经典历史小故事。学生既是主持人、编剧,也是小导演、小演员,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将生活戏剧化、典型化,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每一个人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充沛的人格熏陶,这种“生活即教育”的方式使德育真正地 “活”了起来。

一百次的教诲不如一次示范、一次体验。张晖认为,强调遵守道德的“真实发生”极有价值,学习的对象不限于众所周知的道德模范,身边的老师、同学也是道德榜样,可信可感的生动实例更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德育的生活化不能停留在校园里,还必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节日里为家长写一封信,说出心底珍藏已久的话,带着慰问品走进孤寡老人的家中,陪伴孤儿院的孩子,进社区进行健康宣传……挖掘生活中的德育元素,从社会大课堂中汲取道德营养,道德课堂走出了校园,德育途径也更加宽阔。

不仅如此,道德学堂还邀请家长走进道德课堂,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三百名家长走进道德学堂,他们不仅当老师,为学生“开坛布道”,也做学生,聆听孩子们对道德的感悟。品德养成的接力棒从学校传递到了家庭,同时,也将道德思想的芬芳从校园吹进家庭、吹向社会。家校协同,合力将道德学堂推上了新的台阶。

在学校看来,道德的学习不在一时一刻、一事一地,而在于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试验场。在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时,有人说‘太早了’,但我们觉得在学生阶段参透‘廉’的意义,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然不贪不腐。”张晖如是解释。

学生对德育的接受是滞后的,是后知后觉的,但这也说明德育的力量也是持久的,长远的。科大附中的“道德学堂”开设了五年多,老师们惊喜地发现,烫发染发、戴饰品的“社会化”行为少了,上课时递小纸条、交头接耳等现象逐渐消失了。家长也很欣慰:以前孩子不爱说话,也不干活,现在能主动帮着收拾碗筷,说话也不再一脸不耐烦了。

道德学堂不是一节普普通通的班会课,而是溯古述今,以“仁义礼智信廉”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为补充。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朗格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 北科大附中的道德学堂就是一次次心灵的启迪,学生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讲好育人每一课,扣好第一粒扣子,北科大附中的道德学堂为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堂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