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把爱书写在留守儿童的心上

2018-10-11/

教育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儿童老师孩子

文 /

“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了我‘生’的一部分。”脱口而出这句话时,她没有用“生活”一词,而是用了“生”这个字。她,是万芳。

爱,披星戴月走,跋山涉水行

2014年,大学毕业后在贵州省安顺市电视台做了六年记者的万芳,考到了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蔡官小学,成了一名特岗教师。蔡官小学共有七百多个孩子,其中近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初来乍到,万芳直观感受到,这里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有所不同,但具体有哪些不同似乎也说不上来。于是,一个念头在她脑中萌生:家访。

半小时的路程,其中二十分钟是在穿行树林间和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呈现在万芳眼前的是三间老房子,全是开着“天窗”的;挂在房梁上的那颗若明若暗的10来瓦的灯泡,是家里唯一的电器。万芳忍不住揭开桌上的锅盖,浓浓的煳味扑鼻而来,仔细一看,里面大概是早上吃剩下的酱油拌饭,黑乎乎的一团。万芳心头一紧,顿时鼻塞。来之前精心准备好要跟孩子分享的所谓的“梦想”,这一刻显得那么苍白。万芳忍住眼泪跑了出来……

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每天早上走上一两个小时赶到学校,晚上一个人蜷缩在脏乱的床上,这是怎样的生活?每天为省点电,蹲在家门口写作业写到天黑,这是怎样的情形?遇上恶劣的天气,一个人裹着单薄的被子,强忍着大风的凛冽,这是怎样的画面?万芳心在颤抖……

回到学校,在校长何仕凯的支持下,万芳成立了蔡官小学第一个 “留守儿童帮扶小组”, 一方面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一方面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一对一”地伸出援手。而关爱留守儿童这件“事”,也成了她的“事业”。

一些孩子的家离学校特别远,万芳便趁着家访,开车把他们送回家。一次回程途中,由于山路坑洼不平,汽车原地打滑熄火了。深更半夜,周围不见人影,两边是陡峭的山崖。万芳慌慌张张捡来几块大石头垫在车轮下,多次尝试后,汽车终于走出泥坑。“当时周边环境特别恐怖,”万芳事后回忆时说,“但想到已经把孩子们安全送回了家,心里也就觉得无所谓,也不再害怕了。”

如果用X轴代表披星戴月的时间,用Y轴代表跋山涉水的空间,从原点开始向着远方行走的一条曲线,就是万芳四年来挨家挨户、来回往复家访的艰辛行程。

爱,随时在记录,适时再吐露

学校有涵盖所有学生的花名册,但如果用它做留守儿童工作,显得缺少针对性。每次做家访时都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的万芳开始思考,怎样让一张张表格变得更有温度。于是,她摸索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她刚开始没有经验,只是把孩子们的姓名、性别、住址、家庭人员等信息填成一份份类似于简历的表格。随着家访的持续深入,万芳发现固定的表格不能满足动态管理的需求。通过慢慢改进、逐步丰富,如今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完完整整的档案,除基本信息外,还有老师评语、孩子在班级的表现的说明、对孩子的帮助记录等。

笔者发现,这些留守儿童档案有三个特点。一是“活”。随时发现,随时记录,原本静止的档案“活”了起来。这个孩子的爸爸今年去哪里打工了,那个孩子的妈妈今年几月份曾回来了一趟,这些,万芳心里都“门儿清”。二是“细”。这孩子喜欢什么颜色,那孩子爱吃哪种糖果,这孩子喜欢看什么书,那孩子喜欢唱什么歌,这些,通过万芳敏锐的观察、旁敲侧击的询问,也都一一记录在案。三是“实”。比如这个孩子的爸爸年中回家一趟又外出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就需要帮助他度过“适应期”;那个孩子喜欢紫色,下次她生日时就送紫色的礼物给她。万芳总能让孩子们在润物无声的细节之中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爱。“他知道老师是把他放在心上的,就会很认真地去学习;他觉得老师喜欢他,也就有盼头了。”

爱,热闹地发生,默默地进行

万芳的办公室,就像一个接待室。虽然不教主修课,但学校的孩子几乎没有不认识她的。下课铃声一响,这些小娃娃们就一下子从不同的教室涌过来。万老师,我跟你讲,我刚刚又跟谁谁吵架了。老师你知道吗,我奶奶今天又跟我说什么话了。孩子们跟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万芳的办公室,就像一个零食铺。她的办公桌上永远放有零食,其实她并不喜欢吃,但是有孩子来了,她就递给孩子:“这个零食很好吃,你要不要试试?”几次下来,跟孩子们的距离也就拉近了。

万芳的办公室,还像一个小卖部。文具盒、铅笔、针线、指甲刀、袜子、小玩偶……应有尽有,“看似不应有的也有”。一看到哪个娃娃没穿袜子,就知道他可能没钱买,她就打开抽屉取出一双新袜子;一看到哪个娃娃的书包破洞了,她就取出针线来给他缝一缝;一看到哪个娃娃的指甲长了,就一把“揪”过来给他剪剪。同事说,万芳的眼睛特别“尖”,只要扫一眼这些孩子,就知道每个人需要什么。

对孩子们的爱,在一件件已被万芳视为是一种习惯的小事里流露着,在一幕幕已被万芳视为是一种生活的场景里上演着。没有想着刻意地去记录什么,但它们却一直都在热闹地而又默默地发生着……

◎万芳在细心地批改作业

爱,相互的表达,特别的循环

初到学校,万芳就在操场边的花坛上发现一个面无表情、神色呆滞的女孩。第一次去她家家访,万芳看到这孩子正拿着一块年糕。年糕边缘已有些发霉,但孩子舍不得扔,小心翼翼地试着把这些霉点刮去。看到老师来了,孩子也不言语,而是转了个身,背对着老师继续刮。万芳心里知道,说教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她走上前亲切地说:“老师的手也挺巧的,让老师来帮你刮吧。”原来,孩子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孩子现在和奶奶一起靠低保度日。万芳对她说:“孩子,老师真的很佩服你。如果换作是老师,肯定没你这么坚强。”后来,万芳经常去孩子家,看到她在切菜,就帮她切菜;看到她做作业,就在一边辅导;看到奶奶在家,就和奶奶说说话,拉拉家常。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和自己亲了,称呼也从“万老师”变成了“芳姐”。万芳开始牵线搭桥对她进行资助,每个月固定给她生活费,向上级部门为她申请奖助学金。

后来,万芳发现这孩子喜欢跳舞,就有意识地安排她参加文体活动,让她在舞台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现在,孩子成了村里的舞蹈小明星,谁家有个喜事,就会请她去跳舞。从她身上,万芳也感受到,对待孩子要因材施教,更要对症下药,一层一层地打开他的心扉。如今,这孩子早已升入中学,但万芳仍经常去看望孩子和奶奶,对孩子的资助也始终在进行着。

每逢节假日,万芳的办公桌上就堆满了孩子们亲手做的小小礼物。“这是一种相互的爱的表达。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爱,才能放心地接受我们的爱,才懂得回馈爱。”

面对前来家访的万芳,有的爷爷奶奶虽然家里一贫如洗,却每次都要把大把大把的干瓜子、核桃拿给她;如果有新打的稻米,就一定要求她带些回去;自己舍不得吃肉,却总是硬拉着她的手,用家里有的鸡鸭、香肠招待她。有位奶奶家里养鸡,就一天攒上一两个土鸡蛋,攒了五十多个,拿到万芳办公室非要她收下不可。“我怎么都不要,老人却怎么都不肯。”万芳说,“家长们感受到了我们对孩子的关心,然后感恩于我们,这是一种爱的循环。”

爱,内在是有意,外在不刻意

万芳对孩子们的爱,是有意识的,是真用心的。对一些更需要锻炼的孩子,课堂上开展小组教学,万芳会有意识地让他们担任组长;运动会,万芳会根据他们的特长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对留守儿童的爱,不仅是一份孤立的工作,而是要有机地融合到日常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之中。”万芳十分了解这些孩子的心思,总是照顾着孩子们的自尊心。“我从来不会告诉班里的同学说谁谁是留守儿童,请大家以后多多关照他。我从来都不会说,只是默默地去做。”

万芳明明是“有意”的爱,表现出来却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毫不“刻意”。 她经常把生日接近的孩子们聚拢起来,带着他们一起去买菜,请他们到自己家吃蛋糕。一次在家里,小儿子喊了自己一声“妈妈”。一瞬间,万芳敏锐地捕捉到了几个孩子眼神中的异样。他们有的已经很久没见到妈妈了,有的甚至妈妈已经不在了。万芳赶紧对儿子说:“你看桌上那个大蛋糕,能不能切了给哥哥姐姐们尝一下?”然后对这个孩子说:“老师马上要洗菜了,但老师的手不太干净,你要不要过来帮我洗一下?”对那个孩子说:“老师找不到垃圾桶了,你能不能帮老师看看放在哪里了?”孩子们一个个“领了任务”,开始各自“忙活”去了。当晚,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蛋糕砸得满地都是。“我的原则是,孩子们怎么高兴就怎么来,只要安全。”

“相比于教师要求孩子做什么,当孩子主动想尝试着做什么的时候,更是我们的教育润物无声的契机。”一个孩子充满期待又略带羞涩地说:“老师,明天这个活动,我来主持吧。”万芳摸摸他的小脑袋:“可以啊。你先把主持词给老师看一下。”孩子有点懵了:“我从没做过主持人,不知道怎么写。”万芳说:“没关系。老师可以帮你搭框架,你来试着写内容。”孩子很有获得感地点了点头。语言的春风化雨总在词字之内,举止的恰到好处亦在分寸之间。

爱,既因人予爱,又一并予爱

尽管万芳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妈妈”,但万芳更习惯用“困难儿童”来指称这些孩子,她觉得这样更符合她工作的实际。“我的工作就是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而我又能帮助的孩子,而不是先圈出一个孩子群体,再刻意地去帮助。”她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是未来,但我是这些孩子未来的筑梦人”,她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我们有能力过好我们的余生”。

一天晚上,万芳辗转无眠,起身在笔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爱是一种无声的滋润,是一种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对于这些孩子的关爱,物质是基础,让他们有梦想、对生活有向往才是最好的帮助。和他们接触越久,我越发觉得自己卑微。是谁为了求学凌晨三四点就打起火把走山路,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天天如此?又是谁从没有坐过汽车?是谁从没有见过爸爸妈妈,连听一次爸爸妈妈的声音都是奢求?又是谁从不知“城市”是何地方?思前想后,我鼓足胆量利用周末的时间,分批次带领其中的33个孩子到安顺去玩,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城市,已经让这些孩子兴奋不已,一路上拉着我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这个新鲜,那个好奇。我抓住机会,问这些孩子想不想走出大山,想不想将来有机会到这样的地方生活、工作。大家都回答我说:想!我相信他们会为了自己梦想而努力的。在学识上我可能没有渊博的学问教给这群孩子,我只能用自己真诚的爱陪伴他们度过在校的短短时光,希望他们在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透过这字里行间,笔者分明感受到隐藏在那一声声“妈妈”背后的一双双缺少母爱、渴望母爱的大眼睛,那一声声“姐姐”背后的老师与孩子们平等交流的姿态,还有那一声声“闺女”背后的饱含感激的泪水、充满着信任的握手,以及一份份发自内心的敬重。

猜你喜欢

儿童老师孩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