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计量

2018-10-10宰潜力孙雪漪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8期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

宰潜力 孙雪漪

摘 要: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粮食产量是我国重要的一大问题,近些年,我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当然,福建省也不例外。粮食关乎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影响经济的发展。据此,选取了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者,农业机械动力,农村用电量五个解释变量,通过OLS法,分析福建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通过计量模型得出的结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OLS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8.00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以保证粮食安全为前提。由于福建省是一个人口大土地面积小的省份,因此福建省食粮的供给需求一直存在着多重矛盾,并且因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成长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矛盾显得日益突出,食粮产量和需求的缺口一直在扩大。所以,为了保证更好的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和食粮畅通体制改革,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影响福建省粮食生产的因素。

研究表明福建省处在一个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降雨量多,冬日暖和降雨量少。福建人多耕地少,粮食供求矛盾逐年大,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甘薯,适合两季稻的种植,2007年稻谷的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8.9%;同时福建省因为种种原因容易發生暴雨洪涝、干旱、寒台等自然现象,而这些因素会严重影响该省的食粮生产。且由于福建是山地,多呈阶梯状,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且粮食的种植收割等无法大面积实现机械化。

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农作物,无论是在饮食、衣着还是在公共交往方面,都与农作物密切相关。可以说研究农作物产值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向不可缺少的工作,深入研究农作物与生产方面的变动情况,分析各种主要影响因素与农作物产值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作物对于人类来说是必须的,一个好的农作物产值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农作物产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随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而增加、农业的自然灾害情况增加而减少、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而减少、随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或者改善而增加、随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动而变化等等。

1.2 数据来源

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4-2015。共21组数据。

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2.1 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构

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和修正

(1)利用Eiews软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3 模型检验

3.1 经济意义检验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当农用塑料使用量增加一吨时,粮食总产量增加0.0518%;每当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一千公顷时,粮食总产量增加09489%;每当农业劳动者增加一万人,粮食总产量增加0.3319%;每当农业机械动力增加一万千瓦时,粮食总产量增加0.3457%;每当农用塑料使用量增加一千万瓦小时,粮食总产量增0.0124%。但由上述可知,X3,X5的参数经济意义不符合,通不过经济检验。

3.2 统计检验

3.2.1 拟合优度检验

因为R2=0.994681,R2=0.993019,R2较大且接近于1,所以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力高。

3.2.2 t检验

t检验中三个解释变量的t值分别是

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k-1=22-5-1=16的t的临界值t0.025(16)=2.120,由此可见X3,X5不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

3.2.3 F检验

在5%显著性水平下F0.05(5,16)=2.85,F统计值598.3950远远大于临界值,则通过F检验。方程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成立的。

而对各个解释变量的t值进行观察后发现,X3,X5通不过t检验,且解释变量的符号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故认为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3.3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及修正

3.3.1 检验

X2,X3,X4,X5之间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性,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3.3.2 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发现X2的R2最大,t值通过检验且经济意义正确,所以粮食总产量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以X2为基础变量,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3.3.3 进行逐步回归

(1)以X2为基础变量,顺次加入X1,X3,X4,X5。

其中,加入X1的R2最大,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t检验。

(2)以X2, X1为基础,顺次加入X3,X4,X5。

其中,加入X4的R2最大,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t检验。

(3)以X2,X1,X4为基础,顺次加入X3,X5。

其中,加入X4或X5,虽然R2值有增大,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但X3,X5均未通过t检验,且参数符号与经济意义不符,故将其舍去。

因此,我们可以暂时得到较优的回归方程:

3.4 序列相关检验

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法,

在5%显著性水平下,nR2=2.051732

3.5 异方差性检验

利用White检验对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进行检验,对之前序列相关性修正后的模型回归方程式进行White检验。

怀特统计量nR2=9.143737,进过检验观察后,我们会发现该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自由度为8的X2分布的相应临界值X20.05=15.51,nR2=9.143737

4 模型的确定

经过一系列的模型检验和设定,可以认为修正后的模型已無多重共线性,不存在异方差也五序列相关性。最终可将模型设定为:

5 政策建议

由得出的模型可知,福建省粮食产量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动力成正比,并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

(1)应该合理的增加播种面积,不应该让田荒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合理分配土地的使用,不应该为了发展工业,增加GDP而强占粮食的耕地面积。

(2)如果能够更好的使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保持水土,可以保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从而更大程度的达到粮食产量的增收。

(3)农用塑料薄膜可以适当合理的增加使用量,来保护粮食作物的温度。

(4)福建省政府应该提高农民的收入,颁布惠农政策,维持粮食的价格,以此来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这样做既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收还可以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要实现福建省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如何让广大农民富足将是解决现有问题重要的突破点。农民的富裕是一个省富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强大是一个省强大的前提。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土地,要想农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富裕,土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根据模型我们知道,为了让农产业更快速的发展,多给予农民土地耕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并要用科技带动效率,提高农业机械的动力来推进农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要加强福建省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物资装备建设。只有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从而带动福建省粮食生产的后劲。政府政策补贴或农民自行购买相关农业器械可以提升食粮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大力发展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建设。

二是福建省政府需要对粮食生产重点县进行政策扶持,并且进行相关规划,优化对粮食生产区域的布局。这样规划可以对生产区进行重点扶持,增加劳动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福建省粮食的稳定产出,是粮食供需稳定减少缺口的关键。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区的经济发展而不是以往贫穷落后的局面,形成了福建省粮食主生产区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齐凌志.农作物产值的公式计算法[J].同济文学,2011,(5).

[2]陈勇兵.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2012,(11).

猜你喜欢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