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8-10-10倪春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8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思路对策

倪春华

摘 要:基于涪陵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客观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涪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做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致力构建“5+5”高质量发展体系,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8.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过程中,涪陵明确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那么,涪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深究。

1 建设“活力涪陵”,构建创新发展体系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是活力之源。涪陵要以建设“活力涪陵”为载体,通过构建创新发展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以培育创新产业体系为抓手,突出发展新兴产业。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即化工化纤、装备制造、材料、医药、食品、能源等六大传统产业。二是突出发展新兴产业,即页岩气、新一代信息技术、MDI下游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咨询、商务服务、金融保险、规划设计、文化创意、职业培训、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

(2)以培育创新平台体系为抓手,突出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页岩气公司、太极集团、华晨鑫源、榨菜集团、华峰化工、万达薄板、伟柯斯等龙头企业打造7个旗舰型的科技研发平台,推动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力争重庆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平台成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二是打造涪陵区科技创新中心。以涪陵新城区为载体,依托金渠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构建技术研发云平台、科技服务云平台和产业孵化云平台三大板块,辅以人才公寓和标准化厂房配套,引进入驻技术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入孵企业,建设涪陵区科技创新中心。

(3)以健全创新制度体系为抓手,完善政策措施配套。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入园进企”行动,引导重点产业、企业开展专利分析和技术导航,推进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质押贷款、担保融资、转让入股等运营机制建设,同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二是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制定吸引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兴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健全奖励机制,完善人才业绩考核等评价制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在涪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交叉任职或兼职。三是加大创新资金支持。有效发挥“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作用,围绕涪陵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通过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四是加大创新文化建设。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针,进一步培育“崇高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使创新文化成为涪陵城市精神的内涵,让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在创新中更多受益、企业在创新中更多赢利、社会在创新中更快发展。

2 建设“和谐涪陵”,构建协调发展体系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涪陵要以建设“和谐涪陵”为载体,通过构建协调发展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抓手,促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速建设涪陵新城区。坚持把新城区作为涪陵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人口聚集的主战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建成承接重庆主城、辐射周边区县的区域性新区。二是改造提升江南老城区。加快江南城区减载提质进程,加快旧城(棚户区)改造,有序疏解人口,推进公园、广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整治背街小巷,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宜居品质。三是高标准推进江东、江北片区开发。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以现代化城市形态为“图”,注重产、城、景融合,精心打造滨江环湖带,努力形成两江四岸融合辉映、山水人文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带。

(2)以落实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为抓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着重围绕榨菜、柑橘、畜牧、蚕桑等四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涪陵特色产品如榨菜、腌制萝卜、涪陵黑猪、增福土鸡、肉兔、笋用竹、油茶等生产企业的整合,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二是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广纳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四是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资源变风景、民居变民宿”。五是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为引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实施乡村振兴的正确航向,增强振兴乡村的领导力、凝聚力、推动力、治理力。

(3)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公路通达通畅,变“村村通”为“村村硬”,打通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二是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加快建设杨家湾、双江河、黑塘水库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为重点,完善水利网,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用水方便,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供水水源保障體系。三是加快农村环保管网建设。加快农村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全面完成建制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建制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四是实施高速通信网络建设,分类分阶段推进光纤、4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五是大力推进城乡供能一体化。持续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着力提高农村用电质量;大力推进村村通天然气工程,努力实现集中居住的村庄全覆盖。

3 建设“美丽涪陵”,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涪陵要以建设“美丽涪陵”为载体,通过认真做好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等“三篇大文章”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以做好构筑绿色屏障大文章为抓手,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控制开发边界和强度,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消落区生态保护,推进沿江沿路生态景观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绿色文化岸线。二是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常态化河库管护机制,对36条区级河流“一河一策”开展综合整治,治理修复流域生态,确保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保持或优于Ⅲ类;深入治理大气污染,强化工业企业、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综合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强化重点区域土壤分级分区管理;加强源头治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噪声问题。

(2)以做好发展绿色产业大文章为抓手,深化工农业生产污染防治。一是深入落实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以页岩气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以智能化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以高分子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涪陵榨菜为主导的食品产业等绿色产业;与此同时,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推动循环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榨菜、中药材、水果、乡村旅游等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壮大茶叶、笋用竹、油茶等后续骨干产业。

(3)以做好建设绿色家园大文章为抓手,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污染防治。一是深化生活污水防治。实施城乡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采取截污纳管、面源控制、清淤疏浚等措施,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依法取缔饮城乡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实施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二是深化生活垃圾防治。在城乡居民居住区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玻璃、金属、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垃圾随意堆放、丢弃、焚烧。

4 建设“开放涪陵”,构建开放发展体系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涪陵要以建设“开放涪陵”为载体,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全市对内对外开放大格局,通过精心培育开放产业、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提升开放平台功能等构建开放发展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以打造重庆现代制造业基地为抓手,精心培育开放产业。一是在空间布局上,以四大工业园区为点,两江四岸五桥为线,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材料及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化纤、食品医药等大进大出产业,以及页岩气、电子信息等新兴优势产业,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临江开放产业带。二是在产业布局上,李渡工业园区重点集聚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龙桥工业园区重点集聚临港工贸产业,清溪工业园区重点集聚再生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白涛化工园区重点打造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综合化工基地。力争到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页岩气等新能源、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化工化纤、材料及有色金属等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港口综合功能的国家级内河临江经济示范区。

(2)以打造成渝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抓手,畅通对外开放通道。一是畅通陆上通道。围绕更好融入重庆“三环时代”,加快南两高速建设,争取市郊区铁路过境涪陵,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后援地;推动沿江货运铁路入规建设,打通鄂西通道;推动涪陵至广安铁路开工建设,打造川东、西北通江达海快速通道;推动涪陵—柳州铁路开工建设,打通涪陵向南快速出海通道。二是疏通两江航运。推进长江航道整治,打通剪刀峡、扁担梁等航运瓶颈,实现5000吨级船舶全年直达主城,增强涪陵在长江经济带的物资集散地位;加快乌江河口至武隆白马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和智能化建设,努力实现乌江干线1000吨级船舶全线通航、干支直达,提升涪陵在乌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功能。三是构建枢纽结点。全力把龙头港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铁公水联运港,同步推进黄旗、李渡、清溪、白涛等4大物流港和铁路、公路連接线建设,加快高山湾、火车北站和江东等3个客运枢纽及区内10个高速公路互通及连接线建设,努力形成“二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

(3)以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支点为抓手,提升开放平台功能。一是加快涪陵海关办事处升格为涪陵海关,争取涪陵港设立为国家内河港口一类开放口岸和整车进口口岸,争取涪陵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和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二是加快电子口岸、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质量计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出口玩具、榨菜检测、危险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等“一口岸两中心三实验室”建设,打造区域性高水平开放平台。三是争取涪陵综合保税区申报设立国家综合保税区,建成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及港口体系建设,完善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功能,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四是争取将涪陵港纳入国家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启运地口岸,争取全市重大开放口岸功能向涪陵延伸,设立汽车整车、有色金属、农副产品进出口交易和检测中心。

5 建设“幸福涪陵”,构建共享发展体系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体现。涪陵要以建设“幸福涪陵”为载体,通过全方位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构建共享发展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以加强经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增强涪陵的综合经济实力,夯实“幸福涪陵”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的惠及广大民众。

(2)以加强政治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政治建设为突破口,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3)以加强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继续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内在活力、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上下功夫,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强化观念,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继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能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广泛进入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切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4)以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待遇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机制,实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

(5)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境内长江、乌江保护治理进程,让两江水清、涪陵美丽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空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兆木.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8-1-7.

[2]王军.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N].证券日报,2017-12-23.

[3]张占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四大体系建设[N].经济日报,2018-1-18.

[4]李伟.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五个关系[N].经济日报,2018-2-22.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思路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不同思路解答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